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现阶段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其政策逻辑是通过农地产权的细化和明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但是三权分置能否改善人们对土地产权的长期、安全、稳定的预期,改变经营主体的行为方式,依然有待实践的检验。以新型经营主体对政策的认知为切入点,以三权分置实践较早的上海市青浦区为典型案例,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基于“三权分置改革—主体认知—行为响应”的政策传导机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认知程度对其规模经营行为、长期投入行为和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型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三权分置政策的认知对其三大类生产经营行为的转变均存在显著影响;并且认知程度越深,其实践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可能性越大。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三权分置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提升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水平,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李兰 《环境保护》2014,(19):60-61
城口县围绕重庆市环保局提出的环保模范县创建和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于乡镇、场镇规划建设管理之中,推进县域产业转型,探索建立了"1+2+X"的生态建设工作模式。通过促进地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环境信息、环境应急五大能力建设,完善区域环境监管水平,积极构建网络宣传平台,不断推进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刘平养  李东轩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1):4921-4928
电子商务在农村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其作用路径和环境效应有待检验.以上海市青浦区为典型案例,利用264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IV-ordered Probit模型和夏普利值分解法,研究了"电子商务+农业"模式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的引入具有显著的农民增收效应,但主要以产量扩大型传导机制为主,反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环境负效应.电子商务并非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2%;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应的夏普利分解贡献了达到31%和25%.这表明当前的"电子商务+农业"模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加强相应的规制和引导,实现从产量驱动阶段向质量驱动阶段转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环境立法整体上是以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若以生态文明观审视之,发现尚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环境、资源、生态三大支柱的制度发展不平衡,"尊环境,重资源,轻生态"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化"的制度建设不足,"生态资本化"和"环保产业化"方面的制度发展缓慢;缺乏国土空间利用格局的理念,对生态空间的保护不力;未按照利益衡平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未对环境权进行确认,对资源权的规定还不够健全;立法体系上缺乏龙头法和基本法,法律生态化建设尚不充分等。今后,应全面树立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系统推进我国"第三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生贤 《环境保护》2013,(24):10-12
十八届三中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山东省五莲、东平和垦利等三县(区)的379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Heckman二阶段模型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与差异,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案例区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认知水平与结构均存在地域差异。(2)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政策认知和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却不显著;所选四类因素均表现出了对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其中影响力度较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主要是"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程度"。(3)27.70%的受访农户存在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山区与平原农户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一定差异,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也有较大不同。(4)建议深入了解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与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构建信息平台、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服务"的二元规模化。  相似文献   

7.
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是转变传统农业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空间布局,以及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效益提升。研究表明:共生关系、经济利益的驱动、对生态效益的追求、政府的引导和激励及技术的支持和保障5个因素促进了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布局表现为企业、园区和区域3个层次通过构建区域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网,实现农户与企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今后应该从丰富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制、运行效率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规划管制下农田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特殊的土地基本国情,我国实施严厉的管制制度及措施强化对优质农田的保护及管理。然而,采取禁止性或限制性强的规划管制制度,严格限制或剥夺管制区域内相关群体使用资源和空间的权利,如未提供相应的补偿或经济援助,将侵害建设区和保护区内群体的发展机会及利益,导致不同分区利益群体福利非均衡,违背环境公平。论文从农田保护的政策绩效评价、发展受限制地区实施农田生态补偿制度的机理、农田外部效益及补偿标准的测度、农田管制损失补偿及外部效益产权界定、农田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绩效及福利效应研究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规划管制下农田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并提出在国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及推进主体功能区划形成与落实等政策契机下,制定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框架下的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14,(5):1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有效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途径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生态补偿相关探索已有多年,然而由于缺少法律的硬约束和国家统一的强力部署,我国生  相似文献   

10.
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到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出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党中央对绿色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在经济上,绿色发展体现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旅游业等各方面。实现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制度体系、绿色政策体系和绿色监督体系的有效支撑,也离不开由政府、企业、公众组成的绿色社会环境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以保证政策的持续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各自选择了2个村的基础上,运用对24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数量经济模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下的农户行为对于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决策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农业土地利用正在逐步由传统的大田作物向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地类转化;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这一转化;同时,农户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政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最后从区域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深化农村土地产权的物权化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及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围绕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建立起包括资源税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在内的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法律制度,但现有的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存在法律体系和政策设计不完备,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部门化利益倾向,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生态补偿资金没有来源保障,缺乏统一的补偿标准等问题。为此,要不断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将矿区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纳入到法制化和市场化轨道,完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推进的过程中必将面临地区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瓶颈和生态禀赋脆弱等挑战,从而催生出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配套制度需求。绿色供应链机制在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良性有序推进中可以起到维护产业发展环保底线、促进区域污染共治、规避贸易环境壁垒和助力多边环境外交的作用。提出了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同步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的建议,并从积极的公共政策引导、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创新的绿色金融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绿色供应链制度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三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染成为三台县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和监测成本高的特点。对三台县农业面源污染产生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属于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三台县建立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村的建设等生态补偿治理措施,改善三台县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杨高第  张露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7):1848-1864
利用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农户调查数据,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讨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揭示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逻辑。研究表明:(1)目前农户对修整农田水渠、施用农家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四类典型耕地质量保护措施的采纳比例分别为17.79%、17.31%、7.89%和90.69%;(2)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农业生产性服务能显著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经检验后该结论依然稳健;(3)排除秸秆还田这一强制性措施后,生活型农户偏向采纳资本投入型技术,生产型农户则更偏好劳动投入型技术;(4)较之于生产型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生活型农户采纳耕地质量保护措施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7.
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旨在调节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但生态关系密切的地区间利益关系,这是当前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有效手段。《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是首份专门针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分阶段递进式工作目标、补偿基准和补偿标准确定以及补偿协议签署等重要内容,明确了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对强化流域上下游"同保共治"的协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环境空间规划制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缺乏有力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大量区域性、格局性的环境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完善以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等为代表的环境空间规划制度,从源头促进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环境空间规划制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严格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可以破解现阶段城市出现的一系列复合型、区域性和格局性环境问题,对从源头促进"人-城市-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梳理环境空间规划制度和弥补其研究发展中的不足,对以环境功能区划、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为代表的环境空间规划制度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现有研究和未来探索提出展望,以期为以环境质量改善和风险防范为指导的环境空间规划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管理经验,从而全面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环境共治 生态共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金成 《环境保护》2014,(17):21-25
对京津冀在发展中各自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北京市应终止"摊大饼"进程来避免人口过度聚集、环境容量负荷过大等问题,天津市应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防治对渤海的污染,河北在寻求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上述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实现环境共治和生态共保提出四点建议:一要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二要构建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和环保基础设施共建机制;三要建立京津冀地区资源能源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四要建立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