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合作共赢机制.通过CDM,发达国家低成本履行了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则获得了资金和技术援助,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发展CDM项目既有助于推进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是保护全球环境,促进世界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辽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合作机制。辽宁是工业大省,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CDM项目发展潜力。总结了辽宁CDM项目开发现状,分析了CDM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达国家因此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对清洁生产机制的理论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CDM是清洁发展机制的英文简称,是《京都议定书》中的一项条款。按照该项条款,凡是做出定量减(控)排承诺的国家都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以此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获取必要的减排资金与技术,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社会经济的清洁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发展CDM项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项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双赢”政策。文章首先简述了清洁发展机制及与碳交易市场的情况,接着论述了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设全国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及意义,从而促进CDM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温室气体进行交易的合作机制。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面临很多的困难。CDM项目大部分是与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直接有关,因此,CDM能为此提供一定的推动力,能够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困难,探讨了CDM在我国节能减排所起的作用,提出我国对积极开发CDM项目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3种温室气体减排途径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的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机制。本文以我国现阶段CDM项目发展现状为背景,具体针对内蒙古CDM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止2010年9月7日)展开分析,提出内蒙古发展CDM项目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信佳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23(1):85-86,88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3种温室气体减排途径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的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机制。本文以我国现阶段CDM项目发展现状为背景,具体针对内蒙古CDM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2010年9月7日)展开分析,提出内蒙古发展CDM项目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24(2):64-65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三种灵活减排机制中惟一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自2004年11月18日全球第一个CDM项目注册成功至今短短4年时间内,CDM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国内外范围内的项目市场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发,既有利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实现,又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进步。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特点,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酿酒厂废水处理沼气发电项目,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沼气发电CDM项目进行了分析,根据CDM方法学AMS-III-H计算该项目的减排量。结果表明,在CDM机制下该项目年减排量预计为39,378 tCO2,并可以获得可观的资金收益。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方恺  段峥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539-548
随着地球生态系统的交互性、复杂性与整体性特征日益显现,综合分析和比较各类人为环境影响及其最大安全阈值,对于从整体上判断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揭示承载力的超载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境足迹和行星边界两项新概念,运用极差法和目标距离法对全球30 个主要国家的碳、水和土地赤字数据进行了标准化与权重化处理,得到一个复合的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压力指数,并结合3 项环境赤字的实际分布状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4 类:环境强可持续性(3 国)、环境弱可持续性(8 国)、环境弱不可持续性(9 国)、环境强不可持续性(10 国).总体上,环境可持续性压力呈现南美洲国家低、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中、欧美发达国家高的地域格局,亚洲是4 类国家并存的唯一大洲.全球的碳、水和土地足迹-边界比分别为3.0、0.6、0.7,表明就全球尺度而言,温室气体排放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水资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尚处于盈余状态,这与现有文献结果相吻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Because of concerns with the growing threa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rom increasing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implementing, by themselves or in cooperation with one or more other nations, climate change projects. These projects will reduc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or sequester carbon, and will also result in non-GHG benefits (i.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onitoring, evaluating, reporting, and verifying (MERV) guidelines are needed for these projects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ir net GHG, and other, benefits. Implementation of MERV guidelines is also intended to: (1)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for estimating GHG benefits; (2) provide real-time data so that mid-course corrections can be made; (3) introduce consistency and transparency across project types and reporters; and (4)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projects with stakeholder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issues involved in MERV activities. We identify several topics that future protocols and guidelines need to address, such as: (1) establishing a credible baseline; (2) accounting for impacts outside project boundaries through leakage; (3) net GHG reductions and other benefits; (4)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5) MERV frequency and the persistence (sustainability) of savings,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6) reporting by multiple project participants; (7) verification of GHG reduction credits; (8) uncertainty and risk; (9) institutional capacity in conducting MERV; and (10) the cost of MERV.  相似文献   

13.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巍  刘冰  李健军 《环境工程》2015,33(6):125-128
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连续监测,是研究全球和区域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评估各地减排措施成效的基础工作。对目前国内外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归纳,展望了温室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工作和方法标准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制药企业污水站厌氧池中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恶臭气体,在原有水吸收-光催化-化学吸收治理工艺的基础上,改造形成水吸收-碱吸收-蓄热式焚烧(RTO)-急冷-碱吸收为主的温室气体削减协同恶臭处理新工艺。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废气治理工艺的环境影响进行特征化、标准化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前、后废气治理工艺的主要环境影响均为全球变暖。通过温室气体削减量核算和经济性评估可知,工艺改造后,总温室效应潜值年削减量可达到7.53×106 kg CO2-eq,运行成本节约1.21×106元。新工艺在实现减污降碳的同时,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量度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对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总量减排的“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种手段为出发点,开发了分类式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价方法。并据此,定量评价了湘潭市“十一五”总量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总量减排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既有正效益,也有负效应,还有零的情况存在,不同减排技术和措施产生不同的协同效应,但总体上有显著的正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浑河中游沈阳区域工业园区难生物降解制药废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湿地净化,以及水环境评价和污染源解析等问题,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浑河中游课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为了提高制药园区废水可生化性、优选物化预处理工艺技术,选取典型污染物乙酰氨基酚作为处理对象,研究其物化预处理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机理;针对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难题,研发生物干化技术和利用沸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损失的技术;针对复合型人工湿地效率提升需求,研究潮汐流-潜流组合工艺系统中不同单元的菌群功能特征;为科学制定河流治理技术策略,研究形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三维荧光光谱等河流水环境特色研究方法,并在其他流域如武水河进行应用.这些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支持了浑河中游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也可为当前流域区域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欧盟于2020年10月出台了《欧盟甲烷减排战略》,以支撑其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该战略共提出了五个领域的24个行动方案。欧盟将油气行业作为重点,设置了两个强制性的政策来完善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并禁止天然气放空和燃烧。农业领域以加强全生命周期甲烷排放核算、减排技术等方面研究,编制最佳减排实践和技术清单为主要措施。在废弃物管理领域,欧盟将主要修订废弃物管理方面的立法和废水处理标准并加强监管。全球层面,欧盟提出希望联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油气进口国家,推动建立全球性的监测、报告和核查标准,分享其甲烷超级排放源探测的卫星数据等措施。我国提出2060碳中和愿景后,下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将会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减排为主扩展到全部温室气体减排。建议我国和欧盟在甲烷减排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借鉴欧盟的经验,尽快制定我国甲烷减排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和行动计划,推广甲烷减排技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探索在国家碳市场交易体系中纳入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时机和方案,鼓励大型能源企业加入国际甲烷减排倡议以提高能力,逐步完善我国甲烷减排相关政策和制度环境,打造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经济和技术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中技术转让障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各国对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提高 ,发展中国家必将签署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公约 ,参与到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尽管许多国际环境公约都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履行国际公约的义务 ,但是实际履约过程中技术转让的问题并未得到良好的解决。论文将讨论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中的技术转让障碍问题 ,并以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实施臭氧层保护行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例 ,对国际环境公约履行中技术转让障碍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最后对发展中国家所应采取的立场和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UCG) is an advancing technology that is receiving considerable global attention as a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lternative for exploitation of coal deposits. UCG has the potential to decreas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HG)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life cycle of UCG from in situ coal gasification to utilization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coal extraction through conventional coal mining and utilization in power plants. Four life cycle assessment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nalyzed to compar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of coal mining, coal gasific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through conventional pulverized coal fired power plants (PCC), supercritical coal fired (SCPC) power plants,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plants for coal (Coal-IGCC), and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 plants for UCG (UCG-CCG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UCG is comparable to thes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in fact, the GHG emissions from UCG are about 28 % less than the conventional PCC plant. When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ic superiority, UCG has a clear advantage ove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The comparison also shows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the GHG emiss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mprovements in generation effici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