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日均气温数据,选取保证率80%的日均温≥10 ℃持续日220天等值线和1月0 ℃等温线为北亚热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近6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9年秦岭日均温≥10 ℃持续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3.268 d/10 a;秦岭1月平均气温呈弱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179 ℃/10 a。(2)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北界发生了明显的抬升,平均抬升高度约为228.89 m;从经度上看,中段106°~111°E范围内北亚热带北界的变化最为强烈,60年来上升高度达308.81 m,明显高于东西北三段(东段上升165.69 m,西段上升243.33 m,北段上升267.01 m)。(3)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出现了明显的攀升,且向北移动;秦岭以北“跨越式”地出现北亚热带气候格局。气温突变后,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形成从秦岭南坡延伸到秦岭东部,并向北推进向西进入关中平原的格局,秦岭南坡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气候的变暖,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可能部分或整体转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将从秦岭南坡到秦岭北坡呈连续带状分布,北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2.
用≥10℃积温并结合最热、最冷月均温与极端低温将哀牢山脉北段划分为5个山地气候带、6个山地农业气候层,各带(层)的上限高度背风东坡比迎风西坡提高50-200m。因夏凉等限制,喜温作物种植的山地高度(气候)带比东部水平气候带明显降低,农业熟制也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91,自引:3,他引:88  
选取西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历年≥0℃、≥10℃积温和<0℃负积温,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2月14日在长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启动。未来两年里,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60多名农业生态专家将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以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和食品健康安全,并建成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郊区农业体系。科技部、中科院、农业部等联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为城市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湖南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中亚热带,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1%,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3%,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5.6%,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的第14位,河川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7.9%。本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全省已有粮食、生猪、油料等资源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但是,同全省资源量及潜力相比,仍不相称。为了充分合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认识和了解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分析研究其结构、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农业,吸收传统有益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模式,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耕地,优化结构,利用生物多样性互利互补,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能耗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农业经济、农业发展与环境相统一.可持续发展农业依靠完善的农业生态工程作为基础.1 农业生态工程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生态工程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相对独立、对持续发展农业起着特殊功能和保护作用的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本身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亚于工业,所以需要清洁的生产模式,对污染的产生进行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这一概念在工业领域的使用越发成熟,但是在农业领域的使用却甚少.通过论述农业清洁生产以及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内涵,结合实例介绍如何从农业输入、生产系统、农业输出三个环节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审核,最终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基本约束条件为前提,从广义上(时间上的可持续约束、空间上的可持续约束、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约束)和狭义上(粮食增长速率和人口增长速率的同调对应)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实际上的计算。并将中同从1952~1995年划为8个时段,分别作了可持续发展分析并寻求其背景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最后,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基本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约34000km2(5077万亩)。北临琼州海峡同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扼守着祖国的南大门。本岛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岛屿,自然资源丰富。因此,海南岛生产建设的发展,对我国国防、经济、农业现代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海南岛总面积占我国热带、南亚热带面积的7%。面积虽不大,但其自然条件却相当复杂。岛内东、南、西、北气候不同,中部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因此,在安排与发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巍  刘双双  张可  孔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8):1326-1339
2016年中国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水资源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影响农业用水量的因素较多。论文首先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缺少资料,未计算)的农业生产效率,再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演示主要年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用水量的动态变化,然后借鉴Hansen的门槛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倒“U”型走势,省际间差异性减弱;农业用水量先下降后上升,省际间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量的有效途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存在显著的“门槛抑制效应”,抑制强度呈“N”型走势。3)扩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均能有效抑制农业用水量增加,而水资源禀赋、水利投资和耕地灌溉面积与农业用水量呈正相关性,农民受教育水平回归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暖期我国土地利用的格局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对全新世暖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北旱作南稻作为当时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水稻种植北界达到35°N,较现今北移了2~3度,北方旱作相应向北扩展到现今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的内蒙古长城地带及西北的甘青地区,其中粟是最主要的旱作栽培作物。全新世暖期时旱作北界沿线的降水较今高100mm左右,稻作北界沿线降水较今高100~300mm左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今高100~200mm;伏旱区与副高北界北移了2~3度。暖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三大湖泊滩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重点论述了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滩地的发育程度及其差异的原因;根据长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并列表说明了滩地的水情特点及植被概况。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对三湖滩地资源开发与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华北山区温度推算模式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菱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50-156
利用华北山区气象站观测的温度与其所在纬度、经度和高度,分山区建立宏观地面气温场方程。采用1:20万地形图,以10'经、纬度为步长,判读其高度值,代入已建立好的方程中,经地形项订正,推算华北山区年、月平均温度、年较差和ΣT'≥10℃,其精度达极显著水平。计算结果使我们对华北山区热量资源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求算华北山区的主要水果最优品质种植上限高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曾经是发达的原始农业区,农牧交错带的形成是该地区原始农业文化衰落、牧业文化兴起的产物。本文的分析表明,标志全新世暖期结束的气候变化事件所导致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是原始农业文化衰落、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跨越了干旱、半干旱、半湿润三个自然地理带。它包括了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天山南北山前平原、河西走廊以及黄河谷地、山间盆地等主要农业区。干旱,是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普遍的矛盾,同时又伴随着土壤盐碱化,在不少地区还有“内涝”和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危害。本文主要以开发水源发展灌溉与改善生态环境——旱、涝、土壤盐碱化治理与减轻泥沙淤积等相协调的观点,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合理开发水源发展灌溉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提出一得之见,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简述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我国北方的草地资源丰富,土壤条件独特,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条件:2)气候条件使北方原始农业区逐步演变为农牧交错区:3)草原被大面积开垦及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推动了农牧交错区的形成;4)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农牧交错区:5)农牧结合的特殊功能促进了农牧交错区的形成;6)农牧结合是国际上同类地区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东部平原城市水污染现状及河网结构对水污染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化较高的东部平原地区城市河网水污染现状为例,结合东部平原地区河网的自然结构特征,从水动力学角度研究平原河网结构改变对地表水污染的影响,探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城市河网水污染水动学机理,为采取有效的治理技术手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门城镇采空区实地勘查资料,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地面塌陷危险性评判模型及评判指标,对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分区预测,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可作为该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