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介绍了引滦入津水系的生态特征、水质问题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引滦入津水源保护的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及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汇水区域生态管理入手,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管理模式,水源保护管理工程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等建议;以及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在实现传统农业复兴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农村次生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各国农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针对我国国情,提出通过适度干扰农村发展,一方面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农村自然和文化双重保护,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同时,通过推动社会参与和城乡一体化,构建新的共同体,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是一定地域内覆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丘陵地区乡村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其自然地形并对河流和水塘等天然水体产生了破坏,乡村旅游的泛滥导致丘陵地区乡村的农业文化割裂与景观特色丧失,现存一系列乡村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四川省简阳市三星镇双桂村为例,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如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耕种效率低下、村庄生活设施落后、村民生活单调等,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解决途径,具体包括:通过迁移部分居民点、增加垃圾收集处理站与分散式人工湿地以控制点源污染;生态式改造河流驳岸以提高河流水质与净水能力,提高环境效益;发展"林粮间作"、"水旱轮作"和"立体渔业"3种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对丘陵地貌进行保护与利用,在降低化肥使用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效率;开展农耕体验与农家乐等经营活动,提升乡村经济效益;增加滨河木栈道、观鸟亭与垂钓平台等滨水休闲设施,提升农村户外活动空间品质,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社会效益。通过上述手段既保留乡村的生态价值,又满足生产与生活需求,保证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乡村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区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现代集约化生产已经导致农业系统的简化,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本文对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行概述,结合水土流失区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包括:1)构建农业种质库,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 2)保护农业半自然生境,提供天敌栖息场所; 3)推广生态农业,合理配置农业种养体系; 4)统筹兼顾,科学部署农田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5.
识别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胶东半岛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价确定初步生态源地区域,与自然保护区数据进行匹配度验证后进一步整合至生态源地,利用夜光数据模拟人类活动强度,校正基于不同地类赋值得到的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区。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陆域生态源地面积为3 296.8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78%;除生态源地外,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开发建设区占比分别为32.21%、30.22%和26.86%;识别生态廊道13条,总长度为624.5 km;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对区域内生态安全格局各组分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依托自然水系、丘陵、山地,提出构建以"一廊、一带、四区、四组团"为核心的生态廊道组团网络化的布局体系,实现胶东半岛区域全方位、复合型、网络化的生态空间结构。研究可为推进胶东半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空间保护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共建共治共享是提升区域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生态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跨地区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措施。京津冀有效推进了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在水源涵养、风沙源防治等层面实施了横向生态补偿,但横向生态补偿范围偏窄,补偿依据、补偿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尚未全面形成生态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政策环境。文章在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立足于中国生态补偿要求与计划,以"为什么补"、"谁补谁"、"补多少"核心议题为主线,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外溢、生态保护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为主要依据,构建生态保护城市与受益城市界定模型、城市生态补偿综合模型,以地市为基本单元进行测算,提出京津冀城市生态补偿政策建议。结果显示:(1)2017年京津冀的生态保护城市有承德、张家口、秦皇岛、保定、横水、廊坊市,生态受益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唐山和沧州,邢台为生态中位城市;(2)生态受益城市每年支付补偿金额1—100亿元不等,北京市支付补偿最多,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补偿金额占当地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在1%—3%之间,符合国际惯例;(3)生态保护城市受偿金额0.7—51亿元不等,张家口受偿最多,占当地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在0.6%—52.1%不等,张家口和承德两市所占比例最大,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支持作用。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中,积极构建城市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统一补偿依据与标准,设立城市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采取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方式,促进城市之间生态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1990—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水平较低,山东和四川处于引领地位。(2)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空间格局演化来看,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呈现以山东和四川为核心的"双核"特征;从上、中、下游来看,则呈现"中心-外围"特征。(3)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业结构对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财政支农政策、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和农业受灾率则具有一定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黄河流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发展正呈现现代化、结构优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态良性化等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加入WTO后 ,农业生态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任务 ,主要包括 :(1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生态学问题 ;(2 )农业生物安全问题 ;(3)食物安全与生态农业建设问题 ;(4)农业资源与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 ;(5)农业生态管理与生态补偿问题 ;(6)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7)农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学问题 ;(8)贫困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多种生态服务,但公众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自然保护。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之一、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重要的农业国家,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履行公约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发展过程、具体措施及成效,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程度逐年加强,在种质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牧业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生境退化和破坏、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锐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鉴于2020年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受重视程度增加,笔者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体系;建立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计划,整合农业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农业可续发展,推动多目标的协同实现;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和生态补偿措施;完善针对外来物种防控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加强科普教育和推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开发需求的安徽沿江地区生态经济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压力、状态和人类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经济分区指标体系,结合经济开发需求的评价结果,以县(市、城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的方法,根据自上而下的专家定性评估,遵循空间邻近性原则,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7个生态经济类型,即:合肥污染防治与城镇生态优化区、巢滁湖泊湿地保护与平原生态农业区、马芜铜宣工业污染防治与城镇生态优化区、宣南生态农业与水土保持区、安庆平原农业与湿地生态保护区、池州森林保育与生态农业区以及皖西水源保护与森林保育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58.81%,生态空间规划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为了合理保护和开发中国生态功能区,促进生态地区的生态服务与经济发展相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快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研究区域尺度生态规划编制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城市规划存在对生态资源定量分析不足,空间特征识别以定性判断为主、对生态环境不重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文章首先总结空间性规划体系的演进,分析其体系下生态空间规划的定位、任务和功能等;其次,以"两山"理论(生态山、经济山)为导向,分别相应构建了中国生态空间规划的生态综合格局(生态安全评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产业绿色发展正负清单的核心框架;最后探讨了该技术路径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同时,该框架在山东省级生态功能区潍坊南部山区生态空间规划中得以应用,对促进潍坊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是我国农业和环境保护部门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不少农村已在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了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农牧渔业部于1984年11月2日至9日在江苏省吴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环保局和农牧渔业厅(局)的负责同志,16个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较好的省、市、县、村和专业户等单位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海南优超的光、热、水等生态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导致农业落后的原因,提出如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增产粮食的途径,其对策为:着眼于充分合理利用气候、土壤、生物资源;以生物技术为主,辅以适当的化石能源投入,取得最佳的转换效率和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多样化的农业生物结构,协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产;合理安排食物链和物质再循环,”变废为宝“,对光合产物进行深度利用,以提高转换效率。特别提出,在充分挖掘光能、热能、水资源潜力的同时,要发展和保护以木本植物为主的农业林,以扬光热丰富之长,补水分时空分布不匀之短,达涵养水分、调节河流流量、调温、消风、保护土壤肥力的目的。同时还提出要建立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增加农业投入。如以饲养业为中心,食物链为纽带,增加土壤肥力,发展沼气,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在全岛逐步推广海南农业经济腾飞的长久方针——生态村、生态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分子设计育种将产生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品种诞生,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迅速;(3)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新肥料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技术;(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如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更加关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和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和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和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1)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生产上,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和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刚性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越来越严峻;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与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相悖。在市场上,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将提出更高要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贸易自由化使农产品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2)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目标,2010年更下降到90.6%;我们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t,在现有政策下需求增长将高于生产增长,粮食自给率到2020年将下降到87%左右。(3)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面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挑战,我国急需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五大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为此,国家最近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多学科联合,能够在科技综合研究和集成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如果把以上五大科技领域联合起来,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发展上将能起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3.面向2020的农业科技战略选择: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含义: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生态高值农业研发内容:(1)提升"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理念与五大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2)建立生态高值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3)研发六大城市圈(如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十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长三角城市群郊区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华中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圈层模式,西南山地立体农业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南方亚热带特种农林果综合开发模式,滨海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农林果流域开发模式,黄淮海平原粮养加农业综合模式,东北平原粮食基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西北寒旱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北部漠境盐湖综合整理开发模式);(4)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加工产业化和综合产业化三大体系。最后在上述4个层次研发基础上,全面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1)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2)农产品加工技术;(3)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技术;(4)标准化生产技术;(5)高新农业技术。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建议:(1)将"生态高值农业"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的重大研发项目;(2)组织"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提出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项目规划,并通过院部将此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3)组织全院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全国的有关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农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10年6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针对农业科技明确指出: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本文对"生态高值农业"进行论述。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将农业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在1977-1987年间,湿地有河流、沼泽和滩涂3种类型,1987年后,又增加水库、水田、虾池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类型.受黄河来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沼泽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水库、水田、虾池、滩涂湿地面积明显增加.该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黄河来水偏少,湿地生态用水难以保障;黄河断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严重;湿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合理开发对湿地造成影响.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加强对黄河和地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保障湿地用水;开展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指导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海水养殖业的宏观调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生态养殖;加强对滩涂和浅海海域湿地生物资源的保护,防止贝类及鱼类资源的衰退;加强湿地污染监测和控制,减少河流及面源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提高湿地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湖泊水域环境与湖泊自然资源是统一的,资源利用不合理就会引起湖泊环境生态的恶化。本文通过大量考察资料对洪湖围垦前后的环境生态变化的分析,阐明了湖泊的过度围垦不但损害了湖泊资源,引起环境生态的劣变,造成湖区生态功能的失调,而且对水产、农业生产带来巨大遗患。文中指出,从长远考虑,制止围垦,留湖调蓄,保护和珍惜湖泊资源,合理调整生态群落结构,建立新的湖泊生态系统;对洪湖现存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湖泊生态。同时又只有建立一个以经济为主的行政与法制相给合体制的高效管理机构,通过立法对湖泊予以有效的保护,或划定自然保护区,才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湖泊的多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整理是一项旨在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及利用布局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利国利民的活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对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个目标比较重视,也做得比较好;但由于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一目标重视不够,同时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农地整理生态绩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导致土地整理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影响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景观生态规划、建立评价体系等对策,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后对广东典型区域农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脆弱是导致贫困地区长期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让现有全部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而生态减贫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脱贫方式。然而,贫困地区实施生态减贫极易陷入贫困陷阱或者落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展轨迹。贫困陷阱问题的出现,既不利于贫困地区发展,也不利于保护生态;落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展轨迹问题的出现,不利于贫困地区保护生态。任何一种状况的出现,都说明生态减贫没有产生在脱贫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好生态中实现脱贫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共赢效果。为了达成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的共赢,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生态减贫理念——"隧道效应"。所谓生态减贫"隧道效应"是指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范围内,贫困地区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加,而不是陷入贫困陷阱或落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展轨迹。生态减贫"隧道效应"的重点内容涉及维护生态健康减贫、发展生态产业减贫和推行生态消费减贫3个方面。为了实现生态减贫的"隧道效应",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生态减贫模式,主要包括易地搬迁模式、就地发展模式和区域联动模式。另外,生态减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使生态减贫"隧道效应"最大化,必须加强资金、技术及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三角"地区地狭人稠,水网纵横,灾害频发,通过长期开发改造低洼地,桑基鱼塘已经形成了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维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典范。然而,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目前面临着衰退,即将在历史舞台中消亡。作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它不仅能够支持农业生产,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深入认识和研究。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桑基鱼塘生产和能量循环功能方面,对于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合"土地整治+"理念,使其能够延续和拓展,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仍然有待于总结和创新。文章采用实地调查及文献总结方法,通过阐述桑基鱼塘的系统特征,分析基塘发展面临的国土、生态、综合效益等具体问题,构建桑基鱼塘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提出其今后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建议,以期能够正确地认识桑基鱼塘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效应,继承和发扬岭南农耕文化,复兴基塘农业,促进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