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Hg2+、Cu2+胁迫下茶菱保护酶系统的防御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ρ(Hg^2 )、ρ(Cu^2 )对茶菱(Trapella sinenisis Olive)叶片和根部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ρ(Hg^2 )、ρ(Cu^2 )的增加,膜透性增加,根部μ(O2^-)、b(H2O2)上升,λ(SOD)、λ(POD)、λ(CAT)先升后降,Hg^2 胁迫下,叶片μ(O2^-)、b(H2O2)、λ(SOD)、λ(POD)先升后降,而λ(CAT)下降;Cu^2 胁迫下,λ(SOD)先降后升,λ(POD)逐渐下降,茶菱保护酶系统对Hg^2 的防御作用弱于Cu^2 ,叶的防御作用弱于根。  相似文献   

2.
粘土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和吸附特性,常被用作垃圾填埋场的衬层,吸附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及重金属离子,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研究了pH值对蒙脱石吸附Cr^3 、Cd^2 、Cu^2 、Pb^2 和Zn^2 等五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以及有化学络合剂EDTA和几种有机酸存在条件下,蒙脱石吸附Cr^3 、Cd^2 、Cu^2 、Pb^2 和Zn^2 五种重金属离子的效果。为了接近自然吸附状态,实验采用了离子交换柱进行连续吸附。结果表明,pH值对Cu^2 、Pb^2 和Cu^2 的吸附率影响极大;化学络合剂以及有机酸的存在降低了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影响的强弱(设其符号为y)顺序为Y(Pb^2 )≤y(Cd^2 )≤y(Zn^2 )≤y(Cu^2 )≤y(Cr^3 )。  相似文献   

3.
Cu2+、Cd2+、Zn2+对两种单胞藻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分别用不同浓度 (c =0 .0 1~ 2 .34mmol/L)的Cu2 + 、Cd2 + 、Zn2 + 处理亚心型大扁藻 (Plztymonassp.)和小球藻(Chlorelavulagris) ,观察了重金属离子对其生长、呼吸及其被富集的情况 .结果表明 :① 3种离子的毒性强度的顺序为Cu2 + >Cd2 + >Zn2 + ;亚心型大扁藻的耐受力大于小球藻 ;②Cu2 + 对生长的抑制最强 ,两种藻的c(EC50 ,72h)分别为 0 .2 11mmol/L和 0 .2 89mmol/L ;Cd2 + 对生长的抑制稍弱 ,两种藻的c(EC50 ,72h)分别为 0 .4 38mmol/L和 0 .2 4 1mmol/L ;Zn2 + 对生长的抑制最弱 ,其c(EC50 ,72h)分别为 0 .75 4mmol/L和 0 .30 8mmol/L ;③在c(EC50 )毒害浓度下 ,两种单胞藻均提前进入生长静止期 ,缩短了种群生长周期 ;呼吸作用先增强后降低 ;④在c(EC50 )毒害浓度下 ,两种藻对Cu2 + 、Zn2 + 的富集量为 4 5 82~ 4 12 83.7mgkg-1,对Cd2 + 的富集量 5 0 0~ 2 72 3.6mgkg-1.图 2表 3参 8  相似文献   

4.
选取两种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离子(Cu^2 和Cd^2 ),按一定的浓度梯度配制成溶液,并以此溶液饲养育珠蚌一定时间后,测定两种离子对育珠蚌肝脏中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可以诱导3种酶活性的升高,而高浓度的离子则抑制酶的活性.同工酶电泳检测显示,高浓度的离子导致EST同工酶谱减少一条谱带,低浓度的离子则诱导产生新的SOD同工酶类型,但两种离子均未对POD同工酶谱产生影响.图6参10  相似文献   

5.
人工控制条件下,初步研究了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对Cu^2 的毒性反应,并探讨其作为环境监测生物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随浓度的升高、浸药时间的延长,Cu^2 对长江华溪蟹的毒性增大.Cu^2 的毒性与长江华溪蟹性别也有密切关系,雄性个体对Cu^2 的忍耐度低于雌性个体;对达到性成熟的长江华溪蟹个体,Cu^2 毒性与其大小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影响Cu^2 对长江华溪蟹的毒性,较高温度(18℃)下的毒性高于较低温度(14℃)下的毒性.图3表1参16  相似文献   

6.
Zn^2+对水鳖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浓度Zn^2 毒害对水鳖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及其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n^2 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SOD、CAT、POD活性先后升降,叶绿素a/b值值则逐渐减小,而MDA含量增加,O2^-产生速率也逐渐增大。同功酶分析表明,Zn^2 可以诱导新的POD同功酶,电镜观察发现,低浓度Zn^ 处理下,水鳖叶细胞中核质空泡化,叶绿体膨胀变形,线粒体嵴膨胀,溶酶体、小泡数量增加,且出现了多膜复合体;随着Zn^2 浓度的增加,核质消失,叶绿体和线粒体解体,而根尖分生细胞中则出现了多核仁现象。  相似文献   

7.
贾夏  周春娟  董岁明 《生态环境》2011,20(12):1927-1933
采用盆栽试验法探讨了Cd^2+、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II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mg-kg^-1干土时的Pb^2+与Cd^2+复合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及与根微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特征关系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Cd^2+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显著抑制效应;而低浓度Pb^2+主要表现为协同Cd抖污染抑制根微域土壤水解酶活性效应;(2)Cd^2+处理下,磷酸酶活性与微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3)Pb^2+/cd^2+处理下,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转化酶活性与全氮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为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讲,Cd^2+/Pb2+与Cd^2+处理之间酶活性与生化特征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同时Pb^2+/Cd^2+处理下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特点与Cd^2+处理下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不同Cu2+浓度不同时间(12、24、36和48 h)处理后,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变化.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 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 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Yield),PSⅡ潜在活性(Fv/Fo),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max,即Pm),光能利用效率(α)和细胞密度(A650nm值),叶绿素a、叶绿素b及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高浓度Cu2+处理(20~010 μamolμmol·L-1)下,Fv/Fm、Yield、Fv/Fo、rETR、α以及细胞密度等参数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数值下降幅度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明显下降,低浓度Cu2+处理(0~10 μml·L-1)时上述参数变化不显著.可见,高浓度Cu2+(40~100μmol·L-1)处理对斜生栅藻有显著的胁迫抑制作用,低浓度Cu2+处理(0~10 μmol·L-1)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Cu^2+对羽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定0.005、0.010和0.020g·L^-1 3个Cu^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试验,分别于试验24、48、72和96h时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Cu^2+对羽摇蚊幼虫体组织CAT和SOD有明显影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GST活性在暴露72h后表现为受诱导作用(P<0.05),并在96h时达到最高值(P<0.01)。对经0.005、0.010和0.020g·L^-1 3个Cu^2+浓度梯度刺激7d后摇蚊幼虫的口器致畸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致畸率与Cu“暴露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以及初始藻密度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将初始密度为107mL-1的普通小球藻暴露于Cu2+的6个浓度(0、5、10、20、30和40μmol.L-1)中进行96 h的毒性暴露实验,在2、48和96 h分别利用叶绿素荧光仪(MAXI-Imaging-PAM)测定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同时,针对3个不同初始密度的普通小球藻(2×106、5×106和2×107mL-1),测定并比较了其暴露于0、20和40μmol.L-1的Cu2+12 h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不同初始藻密度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初始藻密度为2×106mL-1时,20和40μmol.L-1Cu2+可完全抑制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当初始藻密度增加到5×106和2×107mL-1时,40μmol.L-1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仅有约75%和25%的抑制。这表明初始藻密度越大,Cu2+的光合毒性越弱。但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增加,初始藻密度的变化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减弱。初始藻密度为107mL-1时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20~40μmol.L-1Cu2+2 h后,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即受到抑制,且该抑制程度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有所缓解。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4)逐渐上升。研究结果表明,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为通过引起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部分失活,导致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减少,引起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以及ATP和NADPH的合成减慢,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初始藻密度对Cu2+的光合毒性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故在进行藻类的毒性实验时,也应关注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海洋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考察重金属对海洋藻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培养的实验方法,测定了2种重金属Hg(Ⅱ)和Pb(Ⅱ)对8种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  相似文献   

12.
选择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三角褐指藻(Ph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裸甲藻(Gymnodinim sp.)、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helgolanidica)8种浮游植物,采用一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Cu(Ⅱ)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在Logistic生长模型的基础上结合Lorentz方程和GaussAmp方程,引入Cu(Ⅱ)浓度项,建立了Cu(Ⅱ)胁迫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动力学模型——Logistic-W模型,描述了Cu(Ⅱ)存在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较高浓度Cu(Ⅱ)对8种浮游植物的生长普遍具有抑制作用,而较低浓度Cu(Ⅱ)则可促进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青岛大扁藻的生长;Lorentz方程可以描述Cu(Ⅱ)浓度对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参数的影响,而GaussAmp方程可以描述Cu(Ⅱ)浓度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Cu(Ⅱ)胁迫下浮游植物的生长可用动力学方程Logistic-W描述,实验验证该模型合理,其拟合相关系数R2为0.817~0.993,平均为0.916.论文提出的生长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浓度Cu(Ⅱ)胁迫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也可根据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推测相应海区的Cu(Ⅱ)浓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绿色巴夫藻硒对锌毒性的保护效应 .从细胞超微结构特性比较对照和两个实验组 ,实验组 1培养基加入 15mgL-1Zn (ZnSO4·7H2 O) ,实验组 2培养基中加入 15mgL-1Se (Na2 SeO3 ·5H2 O)和 15mgL-1Zn .实验结果表明 ,在该浓度下单独加Zn ,藻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严重受损 ,而加入Se后可以阻止这种效应的产生 .藻细胞受Zn的影响 ,在细胞质和叶绿体基质中产生不同体积的电子致密的颗粒体 ,相反用Zn和Se处理的藻细胞则在液泡包含体中出现电子致密的颗粒体 .因此假设 :当单独加Zn时 ,藻细胞以形成电子致密的颗粒体的特殊分子形式分隔Zn ;而当形成锌硒化合物时 ,这一过程被阻止 ,此时Zn无活性 ,因而可保护细胞抵抗Zn的毒性 .图 3表 1参 2 8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浓度下三角褐指藻生长特性和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卓平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07,16(6):1633-1636
三角褐指藻是一类海洋单细胞硅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作为鱼、虾、贝等理想的饵料。而近年该藻曾多次在我国沿海海域发生暴发性增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氮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特性和化学组成的影响,设置了低氮(44 μ mol.L-1)、中氮(880 μmol.L-1)和高氮(4 400 μmol.L-1)浓度三种处理,着重测定三角褐指藻的细胞密度、比生长率、生物量、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高氮浓度明显地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繁殖。高氮浓度下的藻细胞密度、比生长率和生物量分别比低氮浓度下的提高了 5.38 倍、0.81 倍和 2.86 倍。藻生长前期,高氮浓度和中氮浓度下的生长曲线相似,呈现一个"S"型的曲线。另外,高氮浓度下的藻细胞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是低氮浓度下的 2.5 倍、1.5 倍和 15 倍,说明高氮浓度促进了藻细胞化学组成的转化和积累。结果揭示,氮浓度可能是导致三角褐指藻近年在我国沿海海域发生暴发性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轮虫的毒性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选择Cu~(2+)、Zn~(2+)、Cd~(2+)、Cr6+和Mn~(2+)等5种重金属,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开展了其24 h联合急性毒性作用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Cu~(2+)、Zn~(2+)、Cd~(2+)、Cr6+和Mn~(2+)等5种重金属对萼花臂尾轮虫24 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00616 mg·L~(-1),12.62 mg·L-1,2.89 mg·L-1,17.29 mg·L-1和67.32 mg·L-1。联合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等毒性配比的Cu~(2+)-Cr6+(0.00385-10.806 mg·L-1)和等浓度配比的Cu~(2+)-Zn~(2+)(0.0199-0.0199 mg·L-1)、Cu~(2+)-Cd~(2+)(0.0181-0.0181 mg·L-1)、Cu~(2+)-Cr6+(0.0118-0.0118 mg·L~(-1))、Zn~(2+)-Cd~(2+)(3.475-3.475 mg·L-1)二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显示为拮抗效应,其余二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则均显示是协同效应。等毒性配比的Cu~(2+)-Cr~(6+)-Mn~(2+)(0.00210-5.902-22.981 mg·L-1)和等浓度配比的Cu~(2+)-Cd~(2+)-Mn~(2+)(0.00727-0.00727-0.00727 mg·L-1)三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显示为拮抗效应,其余三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则均显示是协同效应。等浓度配比的Cu~(2+)-Zn~(2+)-Cd~(2+)-Cr6+(0.00907-0.00907-0.00907-0.00907 mg·L-1)、Cu~(2+)-Zn~(2+)-Cd~(2+)-Mn~(2+)(0.00898-0.00898-0.00898-0.00898 mg·L~(-1))、Cu~(2+)-Zn~(2+)-Cr6+-Mn~(2+)(0.00819-0.00819-0.00819-0.00819 mg·L~(-1))四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显示为拮抗效应,其余四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的则均显示是协同效应。Cu~(2+)-Zn~(2+)-Cd~(2+)-Cr~(6+)-Mn~(2+)等毒性(0.00074-1.520-0.348-2.082-8.107 mg·L~(-1))和等浓度(0.00582-0.00582-0.00582-0.00582-0.00582 mg·L-1)配比的五元联合测试液作用结果均显示是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董元彦  罗厚庭 《环境化学》1995,14(4):300-305
本文用流动法考察湖北省黄棕壤和湖南省红壤吸附磷酸根后,对Zn^2+和Cd^2+次级吸附的动力学。结果表明,Zn^2+和Cd^2+的次级吸附动力学可用一级议程拟合。初级吸附的磷酸根可造成黄棕壤对Zn^2+和Cd^2+次级吸附的速率下降;而红壤对Zn^2+和Cd^2+次级吸附的快反应速率下降,慢反应速率加大。Zn^2+和Cd^2+浓度增高可加快次级吸附反应速率;升高温度也可增快次级吸附速率。扩散作用对  相似文献   

17.
鼠尾藻和鸭毛藻水提液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和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水提液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海藻水提液明显抑制三角褐指藻生长,并且这种抑制作用来自藻体活性物质(化感物质);鼠尾藻和鸭毛藻的化感物质既溶于水也溶于乙醇,随时间可能被三角褐指藻消耗尽或发生降解,因而抑制作用减弱以至消失,最大抑制发生在接种4 d.鼠尾藻和鸭毛藻水提液抑制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半效应质量浓度(EC_(50,96h))分别为4.37g·L~(-1)和3.59g·L~(-1),暗示三角褐指藻对鸭毛藻水提液抑制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凡口铅锌矿湿地系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了用于处理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的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人工湿地系统沉积物中重金属Pb、Zn、Cu和Cd的分布。沉积物略呈碱性,在各层沉积物中,DTPA-Zn质量分数高于DTPA-Pb质量分数。冬季(11~12月)湿地系统中3个处理池进水口的沉积物结合水中的Pb、Zn、Cu和Cd质量分数与春季(1~3月)的相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湿地处理系统中Pb、Zn、Cu和Cd主要沉积在表层土壤中;但3个处理池入水口和出水口不同深度的沉积物pH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pH值与重金属含量并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pH对黄棕壤重金属解吸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徐明岗  李菊梅  张青 《生态环境》2004,13(3):312-315
对黄棕壤在pH 4~7不同吸附量下6种典型重金属(Cu2+、Zn2+、Cd2+、Pb2+、Co2+、Ni2+)的解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的解吸量随吸附量增加而线性增大,解吸量随pH升高而增加,但解吸量占吸附量的比例随pH升高而降低。在试验条件下,黄棕壤吸附Cu2+、Zn2+、Cd2+、Pb2+、Co2+、Ni2+的平均解吸率分别为8.6%、14.3%、74.1%、9.2%、42.1%和36.9%,表明黄棕壤对6种重金属的专性吸附选择性和亲和力顺序为Cu2+、Pb2+ > Zn2+ > Co2+ > Ni2+ > Cd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