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湖沉水和浮叶植被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运用GPS定位技术和常规采样方法,于2004年5月和9月对太湖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种类、群落类型、生物量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是太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类型,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6个:微齿眼子菜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伊乐藻群落,穗花狐尾藻群落,金鱼藻群落,苦草群落;浮叶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3个:莕菜群落,金银莲花群落,菱群落。在春季,沉水植物占绝对优势,在夏秋季,浮叶植物则逐渐发展,尤其以莕菜生长最快。通过对有草区和无草区水质的比较,发现水生植被能显著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含量,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2.
4种沉水植物对白洋淀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湖水和底泥与蓖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黑藻4种沉水植物分别组成室内静态模拟的生长体系,研究4种沉水植物在白洋淀富营养化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沉水植物生长体系对水体磷、氮及有机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用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试验条件中生长良好,长度与生物量都明显增加,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总磷、氨氮及总氮浓度。试验21 d后,蓖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黑藻所在的生长体系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能力分别为:4.68、4.72、4.92和5.03μg·d-1·g-1,去除率分别为:83.59%、84.35%、87.84%和89.88%;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能力分别为:11.42、10.75、12.02和11.90μg·d-1·g-1,去除率分别为:74.98%、70.58%、78.96%和78.11%;对总氮的去除能力分别为:37.69、39.79、42.02和41.65μg.d-1.g-1,去除率分别为:79.40%、83.82%、88.51%和87.73%。沉水植物生长体系对CODcr的降解有所反复,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沉水植物生长体系总磷、总氮含量随时间降解的拟合方程表明,水体总磷、总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负指数形式衰减。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底泥在营养盐的归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余春  田昆  岳海涛  杨扬 《生态环境》2012,21(2):359-363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特殊功能,研究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及机理,对退化湿地的恢复与人工湿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Com.Sparganium simplex+Hippuris vulgaris+Nymphoidespeltatum)、水葱+睡菜+荇菜(Com.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菰+荸荠+荇菜(Com.Zizaniacaduciflora+Heleocharis yunnanensis+Nymphoides peltatum)和香蒲+睡菜+眼子菜(Com.Typha przewalskii+Menyanthestrifoliate+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植物都能较好的适应生活污水环境,各植物全株氮质量分数在12.37~19.55 mg.g-1之间,各群落植物氮累积量为229~269 mg.m-2,对生活污水脱氮贡献率为10.11%~11.21%;各群落对生活污水TN的去除率都在75%以上,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其中水葱+睡菜+荇菜(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群落对生活污水TN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高达(93.79±1.27)%;试验期间,各群落污水N03--N与TN浓度之间显著负相关(r=–0.597,P〈0.05),能很好的揭示氮的去除过程;各群落植物净增生物量与群落TN累积量显著正相关(r=0.953,P〈0.05),表明收割植物可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脱氮潜力;植物群落能有效增强和促进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氮的净化能力,各植物群落对污水TN去除贡献率在29.24%~43.57%之间,群落内植物生长特性及其种间关系是各植物群落水质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不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了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 .)、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 .)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wn L .)3种沉水植物,在温室模拟研究了不同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NaOH-P有明显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分别吸收和转化了36.9%和33.2%,而金鱼藻对沉积物NaOH-P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随着植物的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作用,沉积物中Olsell-P发生了从非根际→根际→沉水植物的迁移过程,其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更为明显.因此,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磷释放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特性底质对沉水植物恢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垒  廖日红  牛影  赵立新  吴晓辉 《生态环境》2010,19(11):2680-2685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土壤基质(沙土、粘土和腐殖土)分别与河岸边土壤按5个质量分数(5%、10%、30%、50%和80%)掺混形成的不同成分底质分别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顶枝断枝恢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3种基质与岸边土壤掺混的底质上,实验结束时菹草的平均最高植株分别出现在5%SA(沙土与岸边土掺混)底质、50%NA(粘土与岸边土掺混)底质和10%FA(腐殖土与岸边土掺混)底质,株高分别达到30、48和45 cm;轮叶黑藻的平均最高植株分别出现在10%SA底质、50%NA底质和30%FA底质,株高分别达到47、82和59 cm;微齿眼子菜在3种基质掺混的底质上植株株高几乎没有增高;(2)生长于同种底质的植株,单位高度上菹草的生物量大于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的生物量几乎没有增加。因此,适宜菹草和轮叶黑藻恢复生长的基质顺序为粘土〉腐殖土〉沙土,微齿眼子菜在3种基质掺混的底质上几乎没有生长;植株对于特性底质适应性强弱的顺序依次为轮叶黑藻〉菹草〉微齿眼子菜。  相似文献   

6.
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对受污染河水氮磷和CODCr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萧  叶许春  赵安娜  柯凡  李文朝 《生态环境》2010,19(7):1710-1714
在贾鲁河畔构建3组并联的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引种9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进行筛选试验,将湿地模型串联运行比较研究3种不同植物配置的梯级湿地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此基础上设定12h和24h等两组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研究延长滞留时间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挺水植物明显好于沉水植物,其中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荆三棱(Scirpus fluviatilis)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去除效果最好;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对氨氮的去除表现好于浮叶植物;延长水力滞留时间对改善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滞留时间由12h延长到24h后,TN、TP、氨氮和CODCr去除率分别提高10.2%、21.7%、30.2%和12.9%,对氨氮的净化效果改善最为明显;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合较单纯挺水植物组合在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湿地植物所营造的好氧、厌氧环境提高了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证明在湿地植被组建中,根据进水水质,应灵活选择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可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氮是湿地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当外源氮输入超出植物生长需要时,氮素将抑制植物生长。不同植物对氮输入的响应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氮输入的响应也不一致。为了探讨氮输入对湿地植物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滇西北典型湖泊湿地纳帕海湖滨挺水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和水葱(Scirpus validus)为对象,通过控制实验,研究了3个不同氮输入水平[0 g·m-2·a-1(对照,CK)、20 g·m-2·a-1(N20)、40 g·m-2·a-1(N40)]对茭草和水葱生物量积累、根冠比、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期内,茭草地上生物量始终表现为N40〉N20〉CK,即氮输入促进茭草地上生物量积累;而水葱地上生物量随培养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培养早期N20处理促进水葱地上生物量积累,N40处理抑制水葱地上生物量积累。茭草地下生物量表现为N40〉CK〉N20,即氮输入不足抑制茭草地下生物量积累,足够氮输入促进茭草地下生物量积累;水葱地下生物量表现为CK〉N20〉N40,即氮输入抑制水葱地下生物量积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对氮输入的响应也不一致,导致植物根冠比发生变化,茭草根冠比表现为N20  相似文献   

8.
东太湖3种沉水植物群落区底泥种子库与幼苗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泥种子库在沉水植物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了东太湖3种优势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us L.)、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和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群落区的广义种子库和种子库采样区的幼苗库.2005年1月,在3种植物的优势群落区各随机采取泥样样方9个,25 ℃的培养箱内,光照周期L∶D=12∶12条件下,采用种子萌发法鉴定土壤种子库.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室内种子库在5个月内全部萌发完毕.3种沉水植物群落区的广义种子库大小分别为1003.33粒·m-2,1446.67粒·m-2和910粒·m-2,优势种植物的种子占相应区域种子库总量的97%以上.从种子库结构上看,苦草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微齿眼子菜以有性繁殖为主,马来眼子菜则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同等重要.对比研究采样点区域植物群落当年植物幼苗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幼苗库在数量上要远小于其相应的种子库的规模,幼苗库植物种类要多于相应的种子库,生物多样性也较种子库高,幼苗库与种子库的相似系数在0.330.67.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在河涌污水治理上构建有效的人工湿地植物处理系统提供依据。选择10种净化能力较强的挺水植物,组成6种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模拟人工湿地的环境进行静态培养试验,测定出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及在不同污水的停留时间(HRT)下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6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组合在HRT为5 d时对NH4+-N、TN、TP、CODCr、BOD5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2%、81.2%、91.3%、71.8%、79.4%)均较高;以组合1: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的处理效果为最佳。不同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率取决于HRT,当HRT从1~5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均逐渐增加,当HRT从5~7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却均迅速下降;说明3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系统对河涌污水NH4+-N、TN、TP的净化效率均以HRT为5 d时...  相似文献   

10.
沉生植物对维护和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对于可在水面形成致密冠层的沉水植物,生物量过大时可能会对水体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验通过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群落中菹草在春季暴发时采取不同菹草收割强度(100%、80%、60%、40%、20%和0%的收割)进行生物量控制。每种收割处理均在底泥厚度为15 cm,水深为110 cm独立实验池中(4 m长×2 m宽×2.5 m深)进行。实验研究生物量调控对冬季种菹草与春季种金鱼藻交替及水质的影响,探讨群落中菹草的最佳生物量控制强度,为草型湖泊进行沉水植物生态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40%、20%和0%(未收割)菹草收割强度处理下菹草容易产生断枝并且整株上浮,更高强度的收割减小了植株受到的浮力,促进了群落中菹草和金鱼藻的生长,并延长了菹草的生命周期,推迟了菹草的上浮时间。菹草遮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鱼藻的生长,中等偏高强度的菹草收割使得菹草和金鱼藻均处在较高的生物量水平,维持了群落的稳定性。在菹草生长期对其进行60%~80%收割可维持水体营养盐在较低的水平,并能实现冬季种沉水植物菹草与春季种沉水植物金鱼藻在群落中有效交替,可缓解存留菹草衰亡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沉水植物群落的水质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高原草原区湿地具有不同于典型湿地的特征,同时还兼具草原的一些特征,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样方调查,以重要值为数量特征,采用指示种分析法和多样性指数测定,对内蒙古高原典型内陆河流——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被依微地形由高河漫滩向低河漫滩可分为芦苇+羊草,黄花苜蓿+无茫雀麦,灰脉苔草+早熟禾,水甜茅群落,小糠草+蒙古扁穗草等5个群落,以禾本科、菊科、豆科三大草本为主,建群种有别于典型湿地和典型草原群落.(2)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以湿生、中生为主且无水生类型,具有典型湿地和草原的双重特征;(3)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性和丰富度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多样性和丰富度较草甸草原低但高于典型草原;(4)锡林河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是典型河流湿地和典型草原之间的过渡类型.表6,参28.  相似文献   

12.
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何蓉  周琪  张军 《生态环境》2004,13(2):180-181
通过小试装置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相关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CODcr、TN、TP均有较好的综合净化能力,对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CODcr 75%、TN75%、TP73%,其中CODcr和TN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分别需3d和4d的表观停留时间,TP要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则需6d的表观停留时间。而且,湿地植物对TN和TP的去除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植物量及其对净化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对污水净化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植物量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参数之一。为了明确植物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2002—2008年期间,详细测定了芦苇(Ph.australis Trin)、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荻(M.sacchariflorus)和美人蕉(Canna indica)4种典型湿地植物不同年度的生物量、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量、生物量年产率,以及同期湿地COD、BOD5、TN和TP等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在栽植成活、稳定生长以后,至少要再经过1个以上的生长周期才能完全适应湿地环境,达到生物量的最大值,其中芦苇根系和茎叶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同种植物的植物量与COD、BOD5、TN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与TP相关性不强;植物量随生长周期的变化对湿地净化能力的影响显著,确定合理收割期有利于湿地的稳定运行;不同种类植物生物量年产率与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显著相关,芦苇、再力花和美人蕉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年产率,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好。在试验范围内,芦苇湿地的运行稳定性最好,再力花湿地具有最强的脱氮能力,美人蕉湿地能快速形成规模、实现稳定运行,这些为构建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的湿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植物群落氮的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植物群落氮的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Calamagrostic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和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群落地上器官氮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根的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枯落物的氮含量表现为乌拉苔草群落〉小叶章群落〉毛苔草群落(p〈0.01)。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苔草群落不同部分的氮积累量和积累速率(VN)季节变化明显,三者地上器官、枯落物的氮积累量和VN表现为乌拉苔草群落〉小叶章群落〉毛苔草群落;三者根的氮积累量表现为小叶章群落〉毛苔草群落〉乌拉苔草群落,VN表现为毛苔草群落〉小叶章群落〉乌拉苔草群落。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苔草群落不同部分的氮分配比在各时期差异明显,根是重要的氮储库,其分配比高达(87.76±2.55)%、(79.84±7.53)%和(89.25±5.49)%;地上部分的氮分配比均以叶最高,茎较低;地上与地下的氮分配比呈相反变化规律,反映了其在氮供给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析)和CCA排序(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北京西卓家营采砂迹地型退化湿地植被进行了群落类型划分,并探讨了湿地植被空间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确定了影响湿地植被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38个样方40个植物种可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即茭白+针蔺群落(Zizania latifolia+Eleocharis congesta);牛鞭草+旋覆花+野艾蒿+竹节灯心草+茵陈蒿+扁杆藨草群落(Hemarthria sibirica+Inula japonica+Artemisia lavandulifolia+Juncus turczaninowii+Artemisia capillaries+Scirpus planiculmis);千屈菜+苣荬菜+小香蒲群落(Lythrum salicaria+Herba Sonchi Brachyoti+Typha minima);竹节灯心草+问荆+酸模叶蓼+芦苇群落(Juncus turczaninowii+Equisetum arvense+Polygonum lapathifolium+Phragmites australis);针蔺+扁杆藨草+茵陈蒿+野艾蒿群落(Eleocharis congesta+Scirpus planiculmis+Artemisia capillaries+Artemisia lavandulifolia);鬼针草+狗尾草+香蒲群落(Bidens pilosa+Setaria viridis+Typha orientalis)和朝天委陵菜+猪毛菜+大刺儿菜+稗群落(Potentilla supine+Salsola collina+Cephalanoplos setosum+Echinochloa crusgalli)。植物群落物种和土壤因子的CCA分析表明:益母草、大车前、猪毛菜主要受土壤pH的影响;茭白主要受氨氮、土壤有机质(SOM)的影响;马唐、鸡眼草主要受土壤全氮(TN)和Mg2+的影响;针蔺、狼杷草受土壤K+的影响;苦苣菜、苣荬菜、牛鞭草主要受土壤Na+的影响;黄香草木犀主要受土壤Cl-的影响;灰绿藜、大刺儿菜、球穗莎草主要受土壤NO3-的影响;扁杆藨草、小香蒲主要受全磷(TP)和含水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将为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长期处理了生活污水后的人工湿地基质对磷素的吸附会达到饱和,通过化学浸提方法,研究了2种无机酸(盐酸和硫酸),酸和碱(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对饱和吸附磷基质的释磷效果以及再生后基质吸附磷效果。结果表明:盐酸和硫酸对基质释磷的差异性不大,硫酸的释磷效果略好于盐酸,对3种基质的释磷效果几乎都大于80%;碱对砂和煤渣释磷效果好,对高炉渣释磷效果差,但经碱再生后的高炉渣、砂基质对磷素的吸收率极高,磷素初始浓度在1~50mg·L-1范围内时,吸收率在95.18%~99.04%范围内,对基质的再生能力好,而经碱再生后的煤渣基质对磷素的吸收率却很低,吸收率不超过21.14%。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构建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相结合的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该复合人工湿地对总氮(TN)、总磷(TP)及水体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好于对TN的去除效果,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的富营养化水体,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对TP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42%、55%、60%,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0%、34%,对水体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43%、55%、75%。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以及浊度的去除效果受水体温度和溶解氧(DO)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TP、TN和浊度的去除量与水体中的DO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水体温度有正相关性,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767、-0.765和0.674、0.757、0.774。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及浊度的去除率高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表明复合人工湿地具有优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整体性功能,能有效提高人工湿地对TN、TP以及浊度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