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本文采用大网状树脂吸附,GC/MS/DS法对沈阳西部污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共鉴定出有机污染物79种,属于美国EPA优先有机污染物24种,对这些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可能对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危险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长江江苏段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残留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是江苏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同时也是污水废水的受纳场所,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尤其是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机污染物,对健康和生态具有潜在危害.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水体展开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调查,了解这些污染物在长江中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来源.  相似文献   

3.
有毒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毒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性评价一般包括四个主要方面: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暴露势评价;对生物体系统影响的确定和风险性表征。本文就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如何开展有毒污染物环境风险性评价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概括总结出MP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包括遮蔽效应、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行为毒性等方面:随后分别讨论了MPs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载体效应着手分析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凝练得出MPs增强或抑制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微塑料改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微塑料改变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胁迫响应、微塑料与污染物发生交互作用等;最后对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联合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环境特征的次生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以期为准确评估和深入理解微塑料的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通量分析方法对大清河流域47个沉积物中的潜在风险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共筛查到104种有毒有机污染物。应用基于风险分析的筛查体系对检出率高于10%的54种污染物进行了概率风险评估,筛查出11种具有潜在风险的流域优先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特草克、氨磺磷、枯莠隆)、工业用品及副产物(二苯胺、9,10-蒽醌、萘、2-甲基萘)及家庭及个人护理品(咖啡因、苯乙酮、苯甲酮、联苯)等。结果表明,基于风险分析的流域污染物筛查方法体系可成功地对流域内优先污染物进行识别与筛查,为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9112-B型有毒药物安全操作台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得出了该操作平台避免了有毒药物对操作者的侵害,减少了有毒药物对环境污染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排污河水和底泥中四类主要有机污染物(酚类,农药类、亚硝胺类和多环芳烃类)进行了定量调查。检出27种有毒有机物,其中4种超过地表水允许浓度;检出率50%以上的15种;属于美国环保局规定的优先监测污染物15种;潜在致癌物5种。结合这些化合物的环境毒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万家寨引黄工程引水中化学毒物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介质环境目标值和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就万家寨引黄工程水源地水中检出的和终端水预测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对健康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引水工程输水模式对水质影响的情况下,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度(TAS)均大于1,同时,有机污染物中的苯,特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浓度明显超过国家标准。在考虑输水模式对水质影响的情况下,引水中有机污染物的TAS低于1,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浓度仍然超过国家标准。在考虑输水模式的情况下,引水终端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Ⅲ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9.
朱利中  陈宝梁 《环境化学》2000,19(5):419-425
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制得一系列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表征了有机膨润土的结构特征,研究了对硝基苯酚在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水间的界面行为,并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和有机碳含量与改性时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和配比有关;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机膨润土中形成了增溶作用较强的有机相,在一定配比下对水中有机污染物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水泥为基质的稳定化/固化(Stabilization/solidification)的方法在国外广泛用于无机、有机、有毒有害防污染物的最终处置,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论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拟合被这种稳定化/固化过程处理过的污染物在自然界条件下短期和长期的污染物泄漏过程,即所为短期、长期的渗漏行为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并总结现有的几种用来模拟短期和长期渗漏行为的渗漏实验方法和适用于这些实验方法的数学预测  相似文献   

11.
广州某黑臭河涌沉积物中的挥发物质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州市城区内的猎德涌采集了3个采样点中0~10cm深的表层沉积物,通过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SPME)纤维顶空富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物进行检测分析。在猎德涌的沉积物中共检测出54种挥发物质,包括36种烷烃、2种环烷烃、1种烯烃、2种硫单体、13种带有发香基团的有机物。在3个采样点分别鉴定出19、49、52种挥发物。在下游河段沉积物中检测出的挥发物种类和峰面积都超过上游。由挥发物质的组成可以判断出其主要污染是来源于交通污染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污染,其中有3种毒性较大的成分:万山麝香、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探讨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华南地区的空间差异,运用GC-MS分析了华南地区23个不同地理种群230个薇甘菊植株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地理种群的气候环境因素对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不同地理种群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GC-MS从薇甘菊叶片中鉴定了42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β-荜澄茄油烯(24.63%)、β-石竹烯(16.81%)、大香叶烯D(10.47%)、α-古芸烯(9.95%)和α-姜烯(9.77%);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和温度可显著影响薇甘菊叶片中5种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薇甘菊的入侵机制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垃圾转运站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垃圾转运站空气样品进行分析,共检出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43种。其中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污染物有4种,它们的含量相对较低,但波动范围较大;USEPA优先控制污染物有5种,虽然种类不多,但检出率较高,因此不应忽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源地水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气相色谱法分别在黄河沙汾河水库水中检出296和241个色谱峰;利用色质联用技术分别在黄河水和汾河水库水中检出74个和95个质谱峰,并定性56种和78种化合物。采用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指数法,筛选出10种毒性较大的化合物,用气相以谱外标法给予了准确定量。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苯系物和多环芳烃是黄河水和汾河水库水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其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邻苯二甲酸酯类>苯系物>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5.
茶刺蛾危害后茶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引诱天敌昆虫的化学信息素,以应用其防控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研究了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被茶刺蛾危害后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应用同时萃取蒸馏法收集被茶刺蛾危害和未危害的茶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发现,未受害枝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有63种组分,主要由酯类、醇类、烃类、酮类、杂环化合物、醛类、有机酸和醚类组成,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19.05%,而受害枝叶释放出的挥发物中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到26.79%,反式-橙花叔醇、雪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甲酸二异丁酯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此外,产生了32种新的组分,包括10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烯烃类、4种杂环类、3种芳香烃类、3种烷烃类、1种醛和1种酮.  相似文献   

16.
糖蜜酒精废水两相UASB处理有机物去除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气相色谱研究了糖蜜酒精废水两相UASB处理工艺段中有机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酸化反应器内,易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上为100%,产甲烷段反应器内,因易降解化合物在酸化反应器内大部分被去除,剩下的化合物的在该段反应器内去除率偏小,仅为80%。质谱结果证实,进水中的酚类化合物经两级处理后,被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基团贡献法的有机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MITI-Ⅰ试验中筛选出587种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可用数据,通过对这些物质的结构进行拆分,随机选择其中50种化合物作为验证集,另外537种作为训练集,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支持向量机(SVM)2种计算方法分别建立模型。结果表明,芳香酸、醛、芳香碘和叔胺等功能基团对有机化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影响较大;MLR模型总体预测正确率为81.43%,验证集正确率为82%,SVM模型总体预测正确率为87.90%,验证集正确率为86%。所建立的2种定量结构与生物降解性关系(QSBR)模型有效,可用于化学品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植物释放的有益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作为一类重要医疗保健资源,除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情绪、治疗慢性疾病外,在大气环境质量、地球生态系统及全球碳循环平衡方面均发挥着多重作用,因此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而在传统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选择和配置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污染物主要被土壤有机质以非吸附的方式所吸收,所以多种污染物被同时吸收时不存在竞争作用,而且吸收量受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污染物分子极性的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有机质—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主要与其水溶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取代苯酚、苯胺和苯甲酸类化合物是在环境水体中具有较强生物毒性的芳香族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水体中对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系统都有较大危害。测定此类化合物在p H值为6、7.8和9的条件下对大型溞的24 h急性毒性,计算化合物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中性态分子所占比例F0。研究毒性与F0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0对取代苯酚和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毒性的影响较大而对取代苯胺毒性的影响很小。对于卤代苯甲酸类化合物,毒性与疏水性的相关性较好,但是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与疏水性参数的相关性很差,引入量子化学参数EHOMO和取代羟基个数NOH,可以改进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模型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