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肃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测算甘肃省1993-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构建该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指标模型,研究了甘肃省1994-2011年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农业投入导致显著的碳排放增长;脱钩弹性曲线大体上呈现周期性“较理想状态—畸形状态—较理想状态”的“W”型变化,其中一、三阶段整体发展良好,强弱脱钩状态占比达82.5%;各阶段有不同的脱钩指标值,出现各类状态的原因各不相同.依据结论,提出了相关低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北京理工大学最新研发的环境经济系统多主体模型,实现了对中国不同部门CO_2排放的中短期高精度模拟,研究在后疫情重建阶段中国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行业减排路径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新基建"等疫后重建活动较多针对受疫情直接影响的人类活动高度聚集部门,若财政刺激政策与疫情防控在时间上保持同步,则前者对CO_2排放的增加效果不超过0.4%。各行业减排组合情景下CO_2排放增长率在2021年中位值为4.7%,之后直到"十五五"初期,各情景中位值在1.0%~1.4%。碳排放增长率具体取决于行业的低碳转型速度。相对于"十四五"单位经济产出CO_2排放降低18%的目标,各行业若减碳速度加倍,对降低中国碳排放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电力、钢铁、水泥、交通及石化。仅在电力行业加速减碳的各情景下,中国可以在"十四五"至"十五五"初期将CO_2排放维持在稳定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减弱和经济系统中各主体适应性增强,中国GDP将维持平稳增长。上述结果表明,将疫后经济重建与绿色转型相结合,有望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碳排放按时甚至提前达峰。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数据测算碳排放总量,借助弹性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利用等维灰色递补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逐年增长,约70%的碳排放来自于工业部门;原煤和电力碳排放量占总量1/2左右;江浙、湖南与四川分别成为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中心;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先后经历:较理想的弱脱钩状态恶化为增长连结甚至扩张的负脱钩状态,逐渐改善为增长连结或弱脱钩状态,再进一步改善为弱脱钩或强脱钩状态;③2016—2026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及GDP均持续增长,导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弱脱钩状态,而排放与能源消费呈现出增长连结状态,该状态与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尚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基于塔皮奥脱钩理论和LMDI分解技术构建脱钩因素分解模型,对镇江市工业和6个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脱钩趋势与脱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5年镇江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呈递增趋势,工业碳排放结构无明显变化;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弱—强—弱—强的变化趋势,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分别是抑制和促进脱钩效应的主要因素;6个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脱钩趋势和脱钩因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中化学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脱钩变化趋势类似且脱钩状态最佳,经济规模效应是6个行业共有的脱钩抑制因素。基于实证结论,对镇江市工业低碳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引入旅游节能弹性和旅游减排弹性分指标构建旅游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沿海区域2003—2012年旅游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时空演变趋势,并根据十年平均发展情况将我国沿海11省(市)划分为三类。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区域旅游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程度较好,主要表现为弱脱钩;旅游减排弹性值较高,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脱钩程度较差,并且没有明显改善趋势;旅游发展与碳排放总脱钩以弱脱钩和增长连结为主;辽宁、河北、山东和广西近十年旅游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呈增长连结状态,海南省虽属于增长连结,但旅游减排脱钩程度极低,其余省份则处于弱脱钩状态。据此,提出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等建议,以促进旅游业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0--2010年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能源消费数据和经济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测算出西北各地区的碳排放量;采用脱钩理论对西北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进行分析,运用LMDI分解方法构建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深入研究其驱动因素.研究结论显示,2001-2010年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趋于不稳定状态,其中2002年、2004年为强脱钩,2001年、2007年、2009年、2010年为弱脱钩,2003年、2005年、2008年为扩展性负脱钩,2006年为增长连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西北地区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西北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管理》2014,(4):23-23
河北省政府督查室日前会同河北省环保厅、省工信厅对全省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进展进行了专项督查。结果显示,钢铁、水泥和电力行业的治污项目总体进展顺利,但玻璃行业的治污项目进度滞后。 据介绍,《河北省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涉及606个污染治理项目,截至7月底,河北省已完成验收项目391个,未动工项目120个,项目完成率为71.6%。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修正传统的LMDI指数分解法并构建Tapio及交叉脱钩模型,结合灰色预测模型 GM(1, 1),实证分析 2006—2025年京津冀钢铁领域碳排放的碳强度、驱动因素、脱钩指数及协同关系。结果发现:①京津冀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钢铁领域碳排放由快速增长变为缓慢增长,北京市和天津市钢铁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均低于地区平均水平,河北省则高于平均水平;②碳增排因素为能源消费碳强度和资本投入,碳减排因素为能源强度和技术进步,劳动投入逐渐从碳增排效应转变为碳减排效应;③京津冀钢铁领域碳排放与工业增加值未实现脱钩,且京津冀三地间脱钩协同关系多表现为不协同。鉴于京津冀城市群钢铁领域聚集,需推进钢铁领域实现协同脱钩,积极引领“双碳”行动。  相似文献   

9.
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提前研究"双碳"目标下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路径及技术路线图。本文回顾了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归纳了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技术选择;基于文献调研汇总了近年来关于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并总结了不同研究对钢铁未来低碳路径中关键参数的判断,包括粗钢产量、废钢资源量、电炉炼钢比例、低碳技术应用、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时分析了不同研究得出的普遍认识和主要差异。在研究中我们也简要分析了中国钢铁转型路径与全球钢铁转型路径之间的异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双碳"目标下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路径的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脱钩理论,从时空维度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和水资源投入量的脱钩关系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总产量和水资源投入量均呈增长趋势,两者之间总体表现为弱脱钩关系。2多数省份粮食总产量与水资源投入量呈协同增长趋势,且表现为弱脱钩关系。3具有相同脱钩关系的省份呈地域分布差异: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的多数省份处于弱脱钩状态,强脱钩省份多位于华北地区,扩张性复钩在华东地区较常见。4各省份在多数年份中实现了脱钩,但水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力依然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1.
生态资产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科学评估和核算生态资产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厘清生态资产的概念与范畴出发,梳理了有关生态资产核算方法与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加强城市群生态资产相关研究很有必要,建议从生态资产空间流转与代谢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相结合,定量化评估生态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刻画生态资产的空间流转路径与代谢网络关系,深入分析关键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偏好,构建市场化生态资产补偿机制,为实现生态资产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证参照。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术界对于GEP的概念内涵和核算方法仍在探索之中,而地方实践已然走在理论研究之前。GEP核算是生态服务价值的货币化评价,主要是为了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价值,不等同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市场显现;核算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保护自然资本,而非生态产品价值转化。GEP核算通过货币化评价生态服务价值,将自然资本保护更好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引导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进入生态产业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GEP和GDP都是流量,将GEP直接转化为GDP在逻辑上不成立。如何使GEP核算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在理论上厘清逻辑关联,在实践中明晰政策边界。  相似文献   

13.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重要区域,在实现全国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成效及驱动力开展的研究较少。为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的驱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并结合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资产展开分析,并将其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森林、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资产总面积为349.30万km~2,优级和良级生态资产占生态资产总面积的42.42%,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21.19。15年间,重点功能区内生态资产总面积增加0.05%,优级和良级生态资产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59%和0.85%,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增加2.94。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面积和质量增幅均小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然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指数增量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是驱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面积变化的主因,对原有生态资产的保护是促进生态资产指数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力(贡献率达81%),城镇化和农业开发对生态资产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贡献率达-6.81%)。研究表明,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成效显著,同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也为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城镇化和农业开发的管理提供了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产品定价方法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以及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均衡价值理论,从生产成本、生态效用与供求系数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的定价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禁牧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中,进一步分析锡林郭勒盟各旗县自然、社会经济水平因素,构建差异化补偿标准分区方案。生态产品定价方法的研究可指导政府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并为生态产品交易价格的磋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下概念涉及对海洋的生态损害由弱到强依次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有偿使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负外部性)、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侵害)。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广义概念,包括针对"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有偿"、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负外部性)"的"补偿"和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侵害)"的"赔偿"。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海洋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需要进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实践上需要将它置于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中进行制度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助力脱贫攻坚:协同、拮抗与对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央政府提出的“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标志着生态补偿扶贫正逐步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之一。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生态补偿如何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实践与政策为导向,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厘清生态补偿扶贫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解析生态补偿与脱贫攻坚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与脱贫攻坚在地理空间位置、实施主客体、标准、方式和途径等方面相耦合容易产生协同效应,在价值诉求、农户资源禀赋、政府部门工作等方面矛盾产生拮抗效应。生态补偿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构建对接机制以强化协同效应、弱化或去除拮抗效应。为此,通过建立精准的瞄准制度、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内部生态补偿扶贫协调机制等举措,构建生态补偿与脱贫攻坚的对接机制,以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的深化,迫切需要解决生态服务的区域外部性问题。正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协议补偿、生态商品、创建市场等方式。生态正外部性的价值可以通过生态要素的直接市场、包含于生态商品的间接价值以及基于成本—收益的生态补偿标准来确定,而现有的协议补偿标准多基于上游地区的保护成本,应将发展的机会成本作为参考依据。最后,从机制上将收益内部化转变为主体内部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收益主体分离带来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现状与挖掘问题,明确大连市生态补偿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大连市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补偿机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重点生态补偿任务完成等方面均达到预期效果,但依然存在补偿力度不足、权责落实不到位、横向补偿推进困难、法规政策体系亟须完善及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在生态补偿投入、补偿权责的落实、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