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和不竭动力。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测算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对全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处于下降阶段,其变化趋势是科技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的省级区域,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大部分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下降阶段,技术进步的变动是带动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3.
徐永利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82-1085
利用兵团农业1953—200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了兵团农业的总量生产函数,并据此计算了兵团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增长率,采用HP滤波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变。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前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为剧烈,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较低。而改革开放后,兵团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了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结合传统随机前沿模型(SFA)、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A),将截面数据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推广应用到面板数据,新的空间随机前沿模型在获取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可得到各自的前沿生产函数。结果表明:(1)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仍是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中部和西部劳动力流失问题严峻;(3)我国经济增长与高污染、高能耗并行;(4)对新技术利用不佳仍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巨大障碍;(5)中部和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在现有研究中往往被低估;(6)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各地的差异较大,说明我国还存在较强的技术扩散壁垒。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9—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源泉来自技术进步;地区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2)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了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降低了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全国和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类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现有研究基于多种宏观政策探讨了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但对碳排放权交易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关注不足。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周边企业产生了正向溢出效应;②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轻污染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③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减税、市场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疆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结合G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1—2018年新疆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影响和科技创新门槛效应。结果表明:①新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受绿色技术变化退步影响。②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口和出口贸易均能发挥绿色技术溢出作用,对北疆地区的影响作用较大。③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进口贸易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更显著,跨越科技创新门槛的地州市较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31个省(区、市)2005—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规律分析了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该阶段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纯技术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最低,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高。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外,东部地区要改善纯技术效率,中西部地区要改善规模效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下的原因,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渔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视角,结合渔业企业数据,运用Levinsohn-Petrin(LP)法,对我国渔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3%—5%之间,不同年份间增速存在较大波动。(2)沿海较非沿海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4%左右;国有和非国有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上升;内外资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势趋同,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3)从时间序列方面来看,核密度曲线呈逐渐向右偏移的趋势,说明渔业企业生产率水平在此期间一直处于增长阶段。(4)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渔业企业集中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研究结果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以期能准确把握渔业企业在促进渔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17年河南省10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区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方向性距离函数处理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度环境因素包含与否情况下的产业集聚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一步细分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产业集聚区的绿色发展评价能客观对比建设成效,产业集聚区的绿色发展存在着区位差异,经济区位较好的产业集聚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结合实践调查,呈现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区位优势带来的产业集聚差异,建议针对经济区位带来的产业集聚区起点不同,政府应分类制定产业集聚区的绿色发展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1997—2009年旅游业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各省份、东中西及全国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得到以下结论:样本期内,各省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省份增长较慢。东中西地区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性,西部增长最快,东部最慢,三大区域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西部技术进步水平仍快于中东部地区。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6449%,技术进步起了主要作用,技术进步年均增长6.9933%,而技术效率增长仅为0.609%,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18,(12)
正近年来,中国在提升资源环境生产率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深入挖潜。现行政策尚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尤其是"挤压式"发展背景下所累积形成的高污染负荷,必须充分依靠更为广泛的政策工具;未来中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将环境因素真正融入不同层面的政府决策和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并确保产业与环境的政策目标和措施能够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从长远看,加快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双重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9%,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占比36.6%)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19个省市、自治区(占比63.3%)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市为上海市;从分解指数来看,技术效率指数增长4%,技术进步指数下降2.3%,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不足;从区域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60、0.961和1.025,受规模低的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除2008—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外,其他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技术进步不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基于实证分析,本文从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施一同促进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鼓励企业采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式治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角度出发,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选择投入产出要素对辽宁省2006-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对全省及各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变化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做出评价.研究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小幅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为1.1%,纯技术效率呈波动性增减,表明各城市尚未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资源优化配置,规模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为0.996<1,未向最优规模靠近,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增长贡献率不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撤县设区”和“省直管县”改革来刻画行政权力向市级政府的集中和分散,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了行政权力调整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政权力集中加强了市级政府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加环保支出规模、降低工业产值比重等渠道,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行政权力分散的影响效应相反,并不利于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相较而言,行政权力集中的正效应在政府行为规范度较高、市辖区经济较强的城市表现更突出,行政权力分散的负效应在政府行为规范度较低、县区经济相对较强的城市有着充分体现。对于高行政级别的城市,行政权力调整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从优化各级政府职能体系,分阶段、分类型,渐进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保障。本文采用2004—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总体规制、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总体规制对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和工业固体废物规制的研究结果存在同一规律,而光污染规制起抑制作用。总体规制对邻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形,具体规制的影响各不相同,工业废气规制与总体规制的结果类似,而工业废水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环境规制和效率提升并不矛盾。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需考虑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实际产业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8.
从实证角度,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7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技术效率偏低是影响蓝色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空间上看,蓝色经济区各城市间效率水平差异逐渐减小,环渤海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提高,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群现象;综合分析显示,蓝色经济区各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趋同效应,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带动效应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9.
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67个县(市、区)2003—2012年的农业投入产出5个主要指标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县域差异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县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与县域间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均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的发展观的确立, 绿色GDP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进以传统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真正实行绿色GDP却面临重大技术障碍。举其要者,大致有三: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非货币贡献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 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危机, 其根源在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模式。在物质层面上,这一经济体系是由环境生产力支撑的,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当前的经济体系无视甚至否定环境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