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你们知道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多么重要吗?万物生长都需要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田野里水可以让庄稼更茁壮的生长,在沙漠里水可以让旅行者解渴,在工厂里水可以发电……还有好多地方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就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妈妈要给刚起床的妹妹洗脸,可是妹妹说:"我长大了,自己可以洗脸了!"说着就  相似文献   

2.
《绿叶》2017,(9)
正《圣经·创世纪》说:神造出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然后,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亚当便给一切牲畜、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字,并且将每个名字都赋予了它们实际的意义。如何解释万物的起源,神话可以大而化之。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如何设计一套万物全面分类的体系,这件事情非常困难。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将近两千年时间里,欧洲人对于各种生物的定义始终笼罩着一层无法穿透的迷  相似文献   

3.
正在土壤修复这个新兴行业里,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年轻的"行动者",却创造了多个"第一"。"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自古以来,土地土壤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人类和动物居住不可替代的环境因子,也是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植物,世界将会变成一片沙漠;没有水,动物也会死去;没有水,我们人类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没有水就没有绿色,没有水就不能生存。可是我们身边,还是有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珍惜水。像是在校园里,有人洗完手后,忘了关水龙头;在家里,许多人洗头洗澡就要花掉近一个小时。如果是淋浴的话,那该流掉、浪费多少水啊,还有,有人挤洗手液的时候也将水龙头开到最大,让一些水白白地流走了。  相似文献   

5.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然而有些靠近马路的绿化带里却树木枯萎,绿篱发黄。建筑和建筑防腐专家尹震华教授通过调查解开了症结,树木草地等植被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元凶并不是冬季的严寒而是冬季施洒的融雪剂。融雪剂危害不容忽视由于价格低廉、融雪效果好,融雪剂近年来被广泛使用。同时  相似文献   

6.
张鹏 《绿叶》2014,(7):97-101
"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感。"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山水相依、植被葱茏的泰山,孕育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奇观,泰山文化中也蕴藏着富有东方哲学魅力的生态文明的因子,彰显着耐人寻味的生态意象。  相似文献   

7.
正春天,万物复苏。你可在嫩绿的芽儿中,娇艳的花从里,高高的树枝上找到那一点一点的春。"寻春"是每个人在这个美妙的季节里必做的事!有人认为春应走在那繁华的街市里,人们脱去了厚厚的羽绒服,换上了轻便的针织衫;有人认为春应在那美味的食物里,人们端出了有异香的春芽儿,这是专属于春天的味道……而我认为春应游走在幽静的山林中,动物们纷纷过好了冬,植物们个个探出了头。  相似文献   

8.
汪树东 《绿叶》2014,(2):18-25
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倒逼着人类把人际伦理扩展成所有生命之间乃至生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基石就是万物一体的存在事实。因此,要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领悟为最根本的伦理取向,否则,现代人无法走出文明困境,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9.
土大地滋生万物,她深厚又承载着万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利用日趋扩大,出现了土地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16,(1)
正大千世界,万物皆有灵性。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石头的生命人类无法解读的另类语言如果你说它是活的,它却没给你任何生命的痕迹;如果你说它是死的,而它却又以自己的方式而存活。它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到衰变,就和人类一样。据报道,石头可以呼吸、移动,甚至能对人的健康和运气产生影响。英国地质学家,通过对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岩石标本进行长期研究发现:石头也进行某种生命运动,尽管运动的速度非常慢;石头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内容“天人合一”环境思想起源于很久以前,伶州鸠、伯阳父等人对此曾有过论述,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把它提到哲学高度,则是由儒家经典著作《周易》最后完成的。《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本体论。《周易》认为,人与自然虽然有本质上的差异,但不是两个互不相关、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众多差异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依靠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与秩序:“天地养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为之  相似文献   

12.
现存先秦典籍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与环境文化的巨大宝库,其思想如一泓泓源泉,一脉相承而来,影响至今。《老子》作者老子是道家开山鼻祖,也是中国环境哲学之父。《老子》一书五千字,字字珠玑。书中以"道"为世界本源,以"道"而点化"和"之哲学内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相似文献   

13.
春回大地     
<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世间呈现出许多姿态各异的鲜花,随风飘扬的柳条。公园里的春色更是让人赞不绝囗。我不经吟诵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公园这么大,风景这么美,我骑着自行车在里面溜达。骑着骑着,一道风景映入眼帘,只见一望无际的草坪佩上这粉红淡雅的桃树,好像陶渊明所  相似文献   

14.
“感恩”一词原本是个舶来语,《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的心,就是对世间万物给予我们的帮助表示感激并铭记在心!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绿色,世界将会是一片血腥和黑暗。而我们“感恩”的心,就是地球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珍爱绿叶     
古老的印第安人在一首歌谣中唱道:“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这朴实的吟唱里,既有着椎心泣血的呐喊,也有着一语道破天机的哲思。在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大自然的铁律确立了万物万有,均必须以某种规定了的方式存在和活动。人类在初始阶段,并没有想从那壮丽的、和谐的、严密的、完整的生命链环中解脱出来的企图,摆出一副“人定胜天”的狂妄架势。那时的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着神秘感和敬畏感,并将宇宙间的一些物种当作图腾来崇拜。即使到了农业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许昭涵 《环境教育》2011,(10):73-74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万物的家园,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所以保护地球就如同等于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生态伦理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理念:万物的生灭运行,都是自然的过程,人类无权干预,也根本无能干预,这在其乐府诗《日出入行》中,有着诗意盎然却清楚明白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哲夫小语     
《环境教育》2010,(6):10-10
<正>猎天者必被天猎大气不在乎被污染,青山不在乎被伐秃,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也不在乎被弄脏或是被蒸发,物质生生不灭,形聚形散,无损它们一根毫毛。万物也不在乎被殉葬,生死和荣枯,于它  相似文献   

19.
正义 《环境教育》2006,(12):80-80
流浪宠物之所以产生并日渐增多,主要是人类的自私而使它们成为实用主义的牺牲品,喜新厌旧的殉葬品,没有责任感之人的替死鬼,人性缺失下的可怜虫。法国哲学家史怀泽说:“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如果我们只是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会变得真正文明起来,真正重要的是人类所能继承的最高贵的美德。”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必然原因及合理因素,并对地球的和谐都各自做出了各自的特殊贡献,没有一个物种是绝对的多余;且万物无贵贱,相互之间都是相互依存,所以我…  相似文献   

20.
李绍凯 《环境教育》2011,(11):68-69
通过在古诗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与自然的融合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