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徽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安徽省各地、市50余年来的长序列统计资料,对安徽省耕地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应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定量地诊断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耕地保护的对策,并将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该成果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宗宪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90-1091,1101
耕地的数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耕地资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基于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阐述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时序变化的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安徽省耕地变化的21个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耕地演变的机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为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人口普查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000—2010年安徽省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和耕地资源的空间变化格局,采用空间耦合度模型衡量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空间耦合发展,结合安徽省潜山县实地调研情况,揭示人口流动对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超过90%的县市流出人口呈增加趋势,流出人口量大且增加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集中的安徽省北部与中部地区;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从以强解耦关系为主转变为以负解耦关系为主,人口—耕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但通过潜山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土地流转率低致使部分耕地资源被撂荒。研究结果警示,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出问题应加快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粮食产量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粮食产量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是湖北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存在着低度负相关关系。耕地非农化会从耕地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从而影响粮食产量总产的变化,因此需要从法律、制度、技术、行政和意识方面保护耕地,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耕地资源总量虽在近几年相对增加,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更快,耕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省各地市耕地总量变化的动态平衡程度不一,德州市是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相对最好的地市,其次为青岛、枣庄和泰安市,莱芜市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状况较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活动、社会人口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为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和2010年粮食短缺情况。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广东省农业以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该省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变化特征及各地区耕地资源的流失、净增减情况,得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并简要地阐述了产生这些变化的机制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保护耕地资源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耕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震  贺振  贺俊平  张卫星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10-1111,1120
分析了河南省近30年的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及耕地的数量变化,并对目前耕地利用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霸州市1996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大量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依据获取的数据,计算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02,说明霸州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时期。详细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地方政策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的特点,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珠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基本一致且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对我国而言,经济飞速增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每寸土地都显得弥足珍贵。在收集我国1997-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的资料,并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中生态退耕和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耕地资源的减少引起了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量的变化,而耕地复种指数也是影响耕地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内在关系,并提出适合我国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尺度分析了我国2008年粮食生产、消费中的虚拟耕地含量及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论为:①2008年粮食生产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32396.8×107m2,人均粮食生产虚拟耕地量北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南方,因粮食生产形成较为典型的虚拟耕地“北土南调”现象.②2008年粮食消费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6851.62×107m2.③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来看,2008年虚拟耕地调出区全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宁夏5省(区)组成的我国北方边境沿线地带,二是由河南、安徽组成的中部区;调入区则集中在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组成的环状地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和产业增长方式调整转变,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分析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安徽省旅游业在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人才等方面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光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815-817,838
在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模型,阐述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态势,同时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格局进行了系统的划分。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为优化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格局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世航  朱华  程先富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15-1017,1024
安徽省地质资源丰富,地质遗迹众多,2002年至今共有7处地质遗迹被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简要介绍了地质公园建设的意义以及安徽省7处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安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城市对外服务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内部驱动力.以安庆市为例,以2001-2007年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的扩展为切入点,用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门从业人数的扩展描述城市外向功能量的发展,再用城市流强度量化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结果表明,安庆市近几年对外服务能力呈明显增长态势,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的扩展决定了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增长,并且城市第二产业的对外服务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存在。这种差异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增长级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扩大地区贫富差距,阻碍区域共同发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准确定位和疏导是当前学术界乃至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县为单位,对安徽省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安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安徽省市域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具有一定跨度的典型年份人均GDP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安徽省市级单元的经济发展分布空间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全省Moran’s I指数为0.11,经济上存在较弱的正空间自相关,经济发展呈多种类型,市域间有差异,呈现局部经济区化的雏形。根据人均GDP指标,结合空间自相关系数,将安徽省市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5类:集聚发展型、极核发展型、集中贫困型、贫困核型、一般发展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9.
定量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对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1995-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提出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偏移一份额分析方法,以安徽省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客源市场的变化及其类型。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增长表明相对于基准旅游目的地区域,安徽省入境旅游业绩不佳;结构分量显示基准目的地对韩国、澳大利亚等10个客源地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竞争分量反映安徽省在基准目的地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尤其是韩国和香港特区等8个客源市场;依据竞争分量和区位分量,将境外客源地划分为4种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市场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