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获得1998年、2004年、2009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分布图。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以加强研究区生态网络空间联系为目的,结合各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空间作用,确定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在内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完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位于吉林省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大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MCR模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和节点,从而分析和判别吉林省大安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范围内共提取生态廊道56条,总长度为165. 77km,生态节点53个。从空间分布上看,研究区北部生态廊道和节点数量相对较少,南部分布集中。②不同安全水平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低安全水平区为2255. 5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 23%;较低安全水平区为1287. 3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 39%;中等安全水平区和高等安全水平区分别为959. 15km~2和376. 82km~2,这两类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 66%和7. 72%。③合理安排人类生产活动,优化区域生态廊道网络连接,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识别关键区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前提。本文基于生境质量与生态廊道共同识别丹巴县生态修复关键区。结果显示:(1)1985—2020年,全县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大于0.95,常年低生境质量区位于丹巴县县界边缘;(2)丹巴县共识别出8个生态源地与16条生态廊道,廊道网络结构复杂;(3)丹巴县共识别出生态夹点26处、障碍点18处、断裂点22处,这些生态夹点、障碍点、断裂点以及常年低生境质量区均为生态修复关键区。总之,丹巴县生态修复关键区整治应采取森林抚育、天然牧草地保护等自然恢复措施为主,结合生态复绿、造林固坡等人工措施为辅。  相似文献   

4.
区域尺度减排增汇目标实现亟需城市协同治理和空间多要素统筹。本研究将城市尺度的减排增汇潜力评价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进行有效衔接,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尺度减排增汇潜力评价——栅格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源地识别与廊道判定”的多尺度融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宣城、淮安、马鞍山、镇江减排增汇潜力较大,在区域分工中需承担更多减排增汇责任。(2)以减排增汇潜力评价结果作为空间修正依据进而识别出南京都市圈重要生态基底,主要分布于南部大片林地和大型湖泊、北部林草混合片区和大型湖泊,以及横穿都市圈中部的长江。(3)在都市圈内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5.
参考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陆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利用生态格局指标、生态功能指标和生态压力指标对某河流域陆域生态健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河流域陆域生态健康总体呈良好状态,流域内评估单元4得分最低,评价等级为一般;评估单元3得分最高,评价等级为优秀;其他评估单元陆域生态健康状态均为良好。生态健康状态总体表现为支流优于干流,干流上下游优于中游。景观破碎度、水源涵养功能指数、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和面源污染负荷排放指数等是影响该河流域陆域生态健康状态的主要指标。通过对该河流域陆域生态健康进行评估,全面识别人类活动对流域陆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鄢广奎  赵兵 《四川环境》2019,(4):105-11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位于西南丘陵地区的广安市小井乡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由9个生态源、18个生态节点和19条生态廊道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划分出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农业耕作区、人类活动区共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安全管控措施,以期为区域制定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丘陵地区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选取博尔塔拉河流域,结合流域生态现状,构建涵盖水域生境结构、水生生物、生态压力和陆域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态压力6大类19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水域、陆域健康指数加权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WHI,对流域生态健康展开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健康状态为一般。诊断得到博尔塔拉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限制因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枯水期径流量、鱼类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水源涵养功能指数和景观破碎度等,分析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价揭示了其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害性影响,对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为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安全理念,以西部干旱区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从自然景观格局、碳排放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3个维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了多维视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风险大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包鄂榆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主要以中低风险区为主;研究区碳排放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且碳排放生态风险严峻区域与研究区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分别为0.489 3和0.519 1,各城市经济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榆林,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榆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郫县的水系图、行政区划和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将郫县农村划分为柏条河流域、沱江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3个评估单元,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估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水生生态健康指数(EHI)大小依次为清水河流域(70.95分,为"良好"级)>柏条河流域(66.95分,为"良好"级)>沱江河流域(64.34分,为"良好"级);陆域生态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柏条河流域(58.47分,为"一般"级)>清水河流域(51.40分,为"一般"级)>沱江河流域(49.40分,为"较差"级);综合生态健康指数为柏条河流域(63.56分,为"良好"级)>清水河流域(63.13分,为"良好"级)>沱江河流域(58.37分,为"一般"级)。郫县水域水质达标率、水生生物状况(大型底栖动物保持率、鱼类保持率以及特有性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陆域的生态格局(重要生境保持率)等指标的得分和生态健康指数相关系数较高(r均大于0.84)。郫县农村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域内水质连年下降、陆域生态健康状况较差和日益严重的生活污染。本研究工作对科学制定郫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保护和改善郫县农村生态环境,推动郫县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地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国家2005—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负荷强度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仅分析了部分带内国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带内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成本由2005年的675.02×108元攀升至1 178.51×108元(2005年可比价),生态负荷强度由0.3369下降到0.2307;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负荷强度呈现出由欧洲经济圈向中国西北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为高-高集聚区、欧洲经济圈为低-低集聚区;这种西、东集聚现象的显著性在研究时段内逐渐减弱,且区域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持续向周边溢出。  相似文献   

11.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重要区域,在实现全国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成效及驱动力开展的研究较少。为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的驱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并结合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资产展开分析,并将其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森林、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资产总面积为349.30万km~2,优级和良级生态资产占生态资产总面积的42.42%,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21.19。15年间,重点功能区内生态资产总面积增加0.05%,优级和良级生态资产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59%和0.85%,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增加2.94。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面积和质量增幅均小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然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指数增量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是驱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面积变化的主因,对原有生态资产的保护是促进生态资产指数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力(贡献率达81%),城镇化和农业开发对生态资产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贡献率达-6.81%)。研究表明,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成效显著,同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也为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城镇化和农业开发的管理提供了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阿坝州汶川县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软件对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并对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进行本底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结果,对红线内人类活动强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线内人类活动面积共计142.04hm2,人类活动斑块数量共计281个;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19,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弱;红线内人类活动影响类型主要为旅游活动和耕地、道路及居民点等。  相似文献   

13.
界定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概念,将南通城市生态敏感区划分为水源保护区、河流、生态廊道和绿地四种类型.通过RS和GIS技术获取了南通市各类型生态敏感区的对象及空间位置,提出了南通各生态敏感区的规划控制原则和范围;采用概算法和碳氧平衡法计算南通市生态敏感区面积控制阈值,与规划控制面积核算比较可知,南通市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控制面积满足南通城市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市开发区受开发活动的影响,植被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下降,水土流失增加。基于秦皇岛开发区生态保护现状,从敏感生态系统建设、城区绿化、城市综合生态功能廊道、生态补偿、水土保持等方面,加强开发区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的开采虽然使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景观安全格局破坏。以资源型城市武安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和最小阻力模型,确定武安市的"生态源"和"干扰源",构建综合阻力面,提取重要生态廊道,分析其景观安全格局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源"集中分布在武安市西部自然保护区,中东部分布较少且连通性差;(2)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阻力值较大,交通建设对生态过程扩展起阻碍作用;(3)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特征明显,南、北氵名河连贯东西,南北方向因生产建设干扰强烈出现断层;(4)矿区周围生态用地破碎严重,应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矿区规划相结合,整体上保护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6.
城市河流整治的生态规划要点——以北京市温榆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河流的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在饱受污染危害之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者注意到,河流不仅是饮水之源、排污渠道,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生态依托,因此,碧水工程已经成为各地城市生态整治的工作重点。但是,河流的生态功能是什么?服务功能又是什么?碧水工程不应只解决水质污染问题,而应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利用好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北京市温榆河的生态规划为例,充分尊重河流的线性廊道特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提出了修复温榆河生态通道功能和恢复天然河流水的运动规律的生态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17.
成都龙泉山地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发展需要。本文以成都市龙泉山地区为例,从景观类型、生态功能、生态价值、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5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描述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下的生态适宜性,综合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机理的差异使评价结果有着很大的区别,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彼此的不足,本文将研究区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禁止开发区、严格限建区、一般限建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5个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259.70km^2、793.89km2、1220.35km2、739.68km2和490.42km2。以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往往单一地考虑水平或者垂直生态过程,本文构建的这种综合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为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以博尔塔拉河流域为研究区,参考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综合指数法,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利用生境结构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和生态压力指标对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水域生态健康等级为一般,限制因子为枯水期径流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流域内博尔塔拉河上游区生态健康等级为良好,限制因子为枯水期径流量和鱼类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中游区、下游区和大河沿子河区生态健康等级均为一般,限制因子分别为特有型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鱼类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以及枯水期径流量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山区水域生态健康等级高,平原地区等级偏低,上游生态健康等级高,中下游健康等级偏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EPIEF5)和生态严重亏损区(EPIEF5)3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划定松潘县生态保护红线,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引导县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将良好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发展优势,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升位和城市转型升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在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松潘县域实际,构建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并初步刻画了松潘县生态保护红线。松潘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8 042.79km~2,占国土面积的98.68%。其中禁止开发红线1 374.53km~2,占松潘国土面积的16.46%;生态功能重要性红线5 866.60km~2,占国土面积的70.25%;其它类型红线801.66km~2,占国土面积的9.60%。松潘县非红线区主要位于岷江河谷两岸的人口和城镇集中发展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