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我国某城市高校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观规范、政策宣传、情景因素是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最大的3个潜变量,社会责任、公众宣传、政策规范是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最显著的因素。为推动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与发展,对社会和高校提出了加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推进法规政策建设与宣传,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煜璨  张涛  张冰  陈坦  杨婷 《四川环境》2023,(1):151-162
分类是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居民参与意愿是决定生活垃圾分类推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涵盖全国内地的1665份有效问卷,研究居民垃圾分类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数受访者愿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70.7%),不同省(区、市)间居民参与意愿差异较大,垃圾分类推广措施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居民意愿影响较大。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低、便捷程度低、缺乏分类氛围是阻碍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建议采取多样化的组合策略下,东部地区相对侧重提高垃圾分类便利性,中部地区相对侧重改善社会分类氛围和政策宣传效果,西部地区相对侧重改善垃圾分类设施和政策宣传效果。针对性地开展居民意愿研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参与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居世界前列,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成效甚微。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明确、忽视末端分类治理、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等。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应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构建垃圾分类处理完整链条、加强宣传教育等,以此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7,(12)
垃圾分类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践行了几十年,大多探索出了适合本国情或者地区特点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虽存在差异,但其共同之处是以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重复使用和分类再利用为基本原则。同时,这些国家都有非常细致的垃圾分类目标和指导性政策,并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对垃圾产生者根据分类情况征收垃圾处理费,从而促成垃圾产生者在源头对垃圾进行减量和分类。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垃圾分类不是主动发生的,都要依靠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垃圾分类管理政策,通过教育、法律和经济手段等实现公众参与垃圾分类。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何以由激励性转为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经历了概念性政策提出、体系化政策初建和制度化政策完善三个阶段。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该变迁历程的动因,发现三次变迁均是由三源流的汇集引发。而三源流并非完全独立且具有出场顺序,按出场顺序可分为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两种。问题源流具有先导性和渐进性,前两次变迁开启“问题之窗”,第三次变迁开启“政治之窗”。分类政策因政府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和工作重心转移而逐渐取得成效。对于未来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本文认为:政府应继续强化重视程度并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立法,政府和政策共同体需增强对问题源流的敏感性,同时也需重视公众参与并发挥公众主体作用;而政策推进应遵循渐进原则,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6.
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高校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建立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影响主体进行垃圾分类策略选择的不同因素。将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较强约束的"声誉资本"引入模型中,研究不同情况下的演化均衡策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是否采取垃圾分类行为主要与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支付的成本C_1、大学生因不参与垃圾分类造成的声誉损失h、学校的惩罚P以及参与垃圾分类得到的奖励R等因素有关。②大学生因不参与垃圾分类造成的声誉损失h对学生分类行为的影响显著。③学校是否采取监管策略主要与监管成本C有关。研究结果对于高校和政府制定环境监管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以环境教育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垃圾分类政策推进中的环境教育典型案例,探索解决公众普遍存在的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问题。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向社会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17年正式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提出垃圾强制分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表明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的决心。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受众心理接受情况等成为舆论热议焦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环境教育案  相似文献   

8.
正只靠强制手段解不开人们对于垃圾分类"不情愿、不配合、难坚持"的死结,强制是"堵",激励是"疏",只有"疏堵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垃圾分类,使其成为人们的自发习惯。2019年8月21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全省垃圾分类立法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四川生活垃圾分类将列入2020年人大立法计划,立法后将正式实施,并且成都、德阳、广元也将率先出台垃圾分类专门地方性法规。由此可见,四川省通过立法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已势在必行。在民众环保素  相似文献   

9.
正通过印制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倡议书、在市区电视台制作垃圾分类宣传片、公益广告、开展千人誓师签名大会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向广大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益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城乡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作为垃圾分类的主体,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垃圾分类的最终实施效  相似文献   

10.
浦江通过全域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成功破解了城乡垃圾分类面临的参与度低、终端处置难、城乡不平衡、长效难巩固等问题,率先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和处置全覆盖,城乡环境面貌实现从"干净"到"整洁"到"美丽"的转变,文章介绍了全力打造全域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浦江模版。  相似文献   

11.
毛达 《绿叶》2014,(6):39-44
如果垃圾分类做好,超过90%的城市生活垃圾是可以得到循环利用、重复使用或堆肥的,焚烧不应该成为我们处理垃圾问题的首选措施。而我们现在几乎把垃圾焚烧摆在了第一位,抑制垃圾的产生、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等,谈得多,但制度保障没有出来。垃圾管理是一项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公众、企业应互动、对话、交流起来。其中政府必然处在核心的位置,需要发挥主动性作用,做好配套制度保障,充分公开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及消费物品的多元化,农村垃圾种类多、范围广、污染重等问题愈发严重。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存在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及专业人员不足、管理部门权责不清三大主体性困境。对此提出要坚持"党建+队伍""专业+技术""差异+督查"三大突围之策,以提升村民分类意愿,提高分类工作质量和健全分类制度体系,以推进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进程。  相似文献   

13.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先分析了我国垃圾分类现状,指出我国现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强化生活垃圾分类顶层设计、加强垃圾分类体系和资源回收体系的协调管理、建立多层次激励约束机制,做强源头分类、完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5个方面,以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本着"绿色创城我先行"这一宗旨,率先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推出了"三动一建"垃圾分类创建活动。近年来,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本着"绿色创城我先行"这一宗旨,率先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推出了"三动一建"垃圾分类创建活动,即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携动一个楼座,创建一方社区",注重"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通过践行三个链接,即"垃圾分类我先行与主题活动相链接,与课程实施相链接,与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生活垃圾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农村环境污染源,我国虽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出台了某些政策,但总体而言,相关体制机制及政策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急需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改善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落后的现状。本文从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及法规建设、产业化运营、技术研发等5个方面介绍了瑞典生活垃圾处理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及排放特点,提出了分类收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垃圾经济运营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及加大技术研发等7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垃圾分类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之中,社会公众不仅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者,更是分类政策制定的参与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使垃圾围城成为了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管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垃圾处理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常见的做法是填埋处理或焚化炉焚化。2003年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提出对固体废弃物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各种创新,尝试引入企业等主体,采用各种先进互联网、智能技术推动垃圾分类,通过对南京所实行的较为典型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入手进行研究,认为现有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过于强调个体参与,且没有解决激励问题,造成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原子化"特征,忽视公共意识培养,导致效果低下。通过对已有垃圾分类理念中"多元共治、居民参与"的反思,结合对日本经验的探讨,认为在制定垃圾分类方式时应考虑具体地方特征,建构一种"在地参与"的模式,根据现有城市治理特征,结合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力量,共同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垃圾分类实施后,湿垃圾(厨余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出,对后端处理工艺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也使得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焚烧厂发电量的变化难以确定。研究以750t/d的焚烧线为例,采用流程模拟的方式,探讨了不同的分类率对焚烧厂发电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分类后入炉垃圾的热值最大提高22.17%,入炉垃圾量最大减少21.54%,发电量略有变化,最大减少3.77%。同时,研究还对易腐组分占比、易腐组分含水率等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活垃圾中易腐组分的变化不改变垃圾分类后焚烧厂发电量下降的趋势,但会影响发电量的下降幅度。因而,仅从发电量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对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9.
黄小山 《绿叶》2014,(6):12-18
垃圾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契约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它是个哲学问题,是人对待垃圾、人对待环境,以及处理好相互之间辩证关系的问题,要根本解决,可能需要两三代人、50~100年的时间。但是,当下的我们不得不行动。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是居民自己。从简单的"一分为二"(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做起,只有绝大多数人都参与,我们才能在短期内建立一个与分类投放相对接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以缓解垃圾难题。  相似文献   

20.
<正>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是彰显学校环境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内在需求,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环境素养的有效载体,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2019年年初,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办公室和校园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组,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