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加强可持续发展宣传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邓楠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共同的贡献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说,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也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以来权利观念的主导下,自然资源被沦为人类占有、控制的财产,因而导致了现代环境危机的爆发,进而催生了可持续发展观念。把自然资源视为财产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并且这一错误认识得到人们常识和法律文本的"支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纠正这种错误认识,进而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的法律路径。文章主要运用理论分析与价值判断的方法,证明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为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而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进行限制,强调自然资源的生态完好性。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下,自然资源实际上就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和摇篮,而不是人类的财产。这一结论应该是人们处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基础性前提,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有关自然资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合作,另一方面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化进程中这种强弱群体的分化,实质上是一个“分裂的全球化”。它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全球化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同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目标。只有解决分裂的全球化,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七大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人类于20世纪末在总结成功的实践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崭新的发展观念,本文详细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已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是 ,我国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易克服的困难 ,实践也在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关于“发展”的理论要不断地发展。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中国的发展问题 ,即笔者提出的“持续生存”发展观问题。1 “持续生存”发展观的基本 理论发展观所要解决的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模式问题 ,因此 ,发展观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来说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撇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个性 ,从其共性看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观经历了两…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文明的演替与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产业结构的创新密切相连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因此它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产业结构。面向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应补充以维护与改善环境为目的的第零产业,和以减少废排放为目的的第四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的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比较,现阶段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培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在众多的内容里面,我们认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1 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地位1.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每一次革命性飞跃,都必然伴随着一次思想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而观念和意识的更新,通常也都成为推动…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位到可持续发展位:概念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位概念是生态学的一大基石,它主要有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和多维生态位三个基本概念。而由生态位概念发展来的生态位理论则是生态学的支柱。由于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开始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析工具。由此也有了从生态位到发展位。再到可持续发展位的演进。由生态位概念发展而来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位概念,是我们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由于构成可持续发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子的集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位。概念,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基本位,可持续发展理想位,可持续发展优势位和可持续发展关键位,它们共同成为“可持续发展位”的不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充分依靠科学技术 共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看到 ,新兴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 ,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缓解资源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 ,人类在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建立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体系和生产模式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在应用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问题 ,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是人类社会反思了数百年发展的经验教训 ,根据当今社会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 ,是实现跨世纪宏伟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 ,可持续发展正逐步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 ,尽快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为满足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可持续发展基本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山东省科委组织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编著了…  相似文献   

11.
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的大背景下,在"生态门槛"内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生态福利绩效视角出发,选取人均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DEA方法计算二者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上海市1999~2012年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多维度、动态化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类发展指数、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但人均生态足迹水平大于生态承载能力,处于严重"生态赤字"状态,并不断恶化;2上海市多数年份的生态福利绩效处于DEA无效状态,且2005年以来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通道。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经济制度和技术范式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水资源循环经济力图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水资源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我国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必须改革现有机制和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水资源制度、技术和观念创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及其基本属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观,以其崭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而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并被付诸于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产生,首先是人类对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即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14.
上海作为大都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上海作为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结合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关内容的强调,从操作性的角度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为:可持续发展是以能力建设为动力和保障,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不是经济、社会、生态某个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仅仅把可持续发展看成是经济、环境或者是社会问题(这在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诠释或行动实施中都有表现),都没有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涵。贯彻可持续发展是要求现…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吸收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6.
科技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观的沿革 发展问题是当今中国的首要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尤为重要。发展属历史范畴,其概念是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变化的。人们最初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逐渐将发展看作为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并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系统总结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联合国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对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评述。认为,人类环境会议特别是环发大会以来,联合国为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许多领域推动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和多边国际公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快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但是,从目前来看,所取得的进展远低于需要达到的水平,突出地体现在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缓慢、环发领域谈判举步维艰、国际履约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效果并不理想等。基于这一现实,本文认为"里约+20"大会应努力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一是重振里约精神,加快已有政治承诺的落实;二是在坚持里约原则的前提下,围绕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做出新的政治承诺;三是在坚持里约原则的前提下,勾画出人类绿色发展的未来蓝图;四是促进以南南合作为重点的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18.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必须建立在政府系统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因此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所起作用大小、能力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兴衰。1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 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 ,可持续是关键。没有发展 ,可持续就无从谈起 ;没有可持续性 ,发展就行将终止。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 ,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演变的原因,对于帮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以及指导我们在自然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年涵盖了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是倒U型关系,转折点发生在人均GDP为3 000国际元的时候,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福利绩效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单位自然消耗可以带来递增的福利水平,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向着可持续发展不断靠近的;当人均GDP达到3 000国际元后,生态福利绩效开始随着经济增长递减,单位自然消耗带来的福利水平递减,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步远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对生态福利绩效组成要素的分解,本文发现趋于平稳的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和一直降低的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是制约生态福利绩效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证明了脱钩发展即经济增长和自然消耗的脱钩以及福利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实现脱钩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我国脱钩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革命是人类在发展理念和发展范式方面一场深刻变革,是人类认识到对自然的开发存在极限,通过主动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共生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塑。可持续革命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意义上相一致,前者侧重于行动,而后者侧重于理念。可持续革命已经开始,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随着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以及人类的主动转型而加速孕育能量。可持续革命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目标逐渐从追求GDP增长转向追求人的福祉全面提升;二是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转向绿色、低碳和循环;三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首要动力,创新生态将进行系统性变革;四是世界各国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加强,通过全球行动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五是人类逐渐建立理性而富有远见的新认知,人类素质大幅提升。展望未来,可持续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但其五个特征发展路径的差异性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进程将充满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