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现有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主要采用指数法、位序得分法和专家打分排序,主观因素影响过大。TOPSIS法是一种多属性决策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决策问题中的各指标最优解和最劣解,计算比较对象贴近最优解和远离最劣解的程度,给出比较对象的优劣排序,作为决策判据,此方法可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首先阐述加权TOPSIS法,其次依据旅游资源的属性,构建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例,进行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旅游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苏州、杭州的旅游资源竞争实力最强,泰州、南通实力最弱。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浙江省11个地市为单位,以2003年7月~2004年4月完成的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所确定的全省所有21 126个旅游资源单体为对象,分别对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品质、组合状况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各地市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发现,环杭州湾旅游区的资源丰度最高,人文资源极为突出;金衢丽旅游区其次,自然旅游资源占明显优势;温台(温州,台州)沿海旅游区最低,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比较平衡,自然景观相对突出。各地区所在地理区位特征存在一致性,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密度与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显的是舟山、嘉兴、湖州;各地市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相对平衡,浙东、浙西南、杭州尤为突出;浙西、浙南、浙东及杭州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最为明显;环杭州湾旅游区旅游资源地区平均品质最高,温台沿海旅游区次之,金衢丽旅游区最低,且环杭州湾旅游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最为集中,分布较均衡,温台沿海旅游区则显得很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旅游地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旅游地健康持续发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2、2010、2016年4个研究时段,在构建旅游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交通可达性的技术方法及改进的场强模型,测度出4个研究时段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实力指数和旅游场强,揭示了江苏省旅游综合实力的区域性差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以此归纳出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改进的场强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江苏旅游空间结构演化与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区域旅游协作,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甄别与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经营模式粗放。行业产值贡献份额小,资源占用份额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甄别与合理调控是江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本文采用了资源消耗指数法甄别出江苏省12种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研究表明: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在江苏省工业中占据绝对的比倒优势。有些产业甚至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针对江苏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的特点。从经济实力、资本实力、对外开放水平和资源节约实力4个方面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韭、纺织韭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韭竞争力较强外。其他类别的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普遍偏低;最后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重点行韭发展规划和行韭管理优化3个方面对江苏高资源消耗产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环境问题和环境资源关系已成为重要的区际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极大的影响和抑制区域协调发展,首先探讨区际环境问题和环境关系的成因、类型、数量动态、时空演变格局;独创性的剖析区际环境关系、区际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刻根原。深入研究区际生态补偿作用和影响,指明缺乏补偿是江河上游与下游地区间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指出区际生态补偿体系应由政策法律制订机构、补偿计算机构、补偿征收管理机构等组成;同时着重研究计算策略思路、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表达等生态补偿计算有关问题;分析建立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在环境资源管理体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影响数量技术、环境问题争端协调等面临的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6.
运用STATA统计分析工具,将动态因子分析法应用到旅游业竞争力研究中,借助该方法从纵向和横向分析四川省旅游业竞争力情况,通过分析,重在了解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及在全国的地位,为其今后制定有效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运用动态因子分析评价四川省旅游业竞争力客观可行,结果较切合实际。从横向来看,四川省旅游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说明综合实力较强;从纵向来看,2006~2010年四川省旅游业竞争力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四川省应注重从5个方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即社会经济环境、旅游接待能力和市场、旅游资源、技术人才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和建设途径,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一套包括3个层次31个指标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选定的指标体系。利用多目标二级决策法和变异系数法对一、二级指标确定权重,并运用TOPSIS法对中国各地2004年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进行了排序、评价。结果表明:各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普遍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地域格局上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带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省份提供产业竞争力方面的指导。首先构建我国港澳台外31省(市、自治区)森林公园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然后计算各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得分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影响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平均竞争力值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呈现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状态;2004~2014年期间西部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进步较小,主要原因是受到“短板效应”的制约,表现为西部各省在产业效益方面与东、中部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森林公园存在东北和东南两个高层次旅游产业竞争力集聚中心,并存在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省份提升发展的趋势;回归表明,国家扶持力度、管理投入、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品牌效应和交通便利性会在不同分位点上对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在不同分位点上影响因素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各地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成长潜力。基于此,本文将旅游产业竞争要素分为旅游市场、资源丰度、基础设施、辅助产业、产业创新、城市经济总体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包含了3个层次6个大类28个指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三角16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进行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基于该结果将长三角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分析各个城市要素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和竞争力优劣势,提出长三角城市应改善竞争劣势和建立合作机制并举,实现竞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化水平测度可用于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化水平的高低,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辅助决策。由于对"旅游化"内涵的理解不同,不同学者所提出的旅游化评价体系也有所区别。本文从旅游地域系统的视角解释旅游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三层次、18个指标的旅游化水平评价体系,试图相对全面地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化水平。文章采用正规化法和熵值法对四川省不同地区的21个城市的旅游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交通运输能力和旅游资源规模与区域旅游化水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旅游产业投入、旅游收入占比、游居比对于区域旅游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确定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旅游地资源空间数量、游道长度及分布作为衡量指标,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分别对城市山岳型旅游地——岳麓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瞬时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以及不同季节空间承载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根据"木桶原理"确定了景区的旅游资源综合空间承载力。研究表明:岳麓山核心风景区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夏半年为11449人/天,冬半年为10304人/天,年均承载量为396.97万人次。以上结果可为岳麓山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化、国情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现代视角对国家储备物资的实质属性及其功能特征进行深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家储备物资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必要性及其投入使用的作用原理,对国家储备物资参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生活的现代价值及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或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巨灾和风险时,国家储备物资因其属性功能而不仅具有比较优势,更具有绝对优势;它们的投入和使用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保证民生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以发挥刚性作用与弹性作用。这种功能性的优势及其作用是市场机制不具备的效能,是社会其他资源或力量无法替代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中,它们是国家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3.
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的16个旅游映象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名胜古迹,井冈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革命胜地、名山风光、自然生态。从综合来看,四山游客对江西省旅游地映象的共性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革命胜地、名胜古迹位于前列,对宗教、其他、特色旅游、人造映象不深。四山旅游资源映象与其旅游资源特色及其产品密切相关,但不完全一致。与传统的调查数据的一般分析相比,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旅游地映象具有优良的特性。在本研究中以图示方式简明直观地揭示了旅游目的地映象的总体特征、不同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对于旅游竞争市场开发规划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适宜的战略决策是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战略的政策优先性,基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确定政策的影响因素并确定10种替代方案,再通过AHP法得出权重,最后通过模糊TOPSIS法得出替代方案的最优排序.结果 表明:10种替代方案中,保证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有序退出的优先度最高,其次为严格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优先开采清洁与新兴矿产资源,而提高矿业产业集中度相较于其他方案的优先度最低,同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模糊TOPSIS法的可靠性.为短期内重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保障能力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及中长期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议将保证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有序退出作为目前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业也处于迅速发展之中,但我国旅游资源立法存在形式繁杂、效力级别低以及内容欠缺协调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多有立法呼声,但由于在模式选择、立法原则确立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导致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立法迟迟不能出台,这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归纳并评析了现有六种立法模式:旅游基本法模式、旅游法典模式、保护地法模式、国家公园法模式、特别区域法单独修改模式、将旅游资源立法纳入资源与环境保护立法体系模式,提出我国在立法模式选择上及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和制度设计上必须立足国情,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贯彻旅游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我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当前利用生态理论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理论。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出发,认为旅游生态资源潜力、集群生态成长机制、集群生态外部环境等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选择集群生态资源潜力、集群生态结构、集群外部环境等指标。将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成熟、衰退——转型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后提出开拓旅游产业集群生态营养源泉、构建旅游产业集群与其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机制、维护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生态平衡等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绿色竞争力是企业在“绿色化”的前提下,与对手相比的一种竞争优势。石油和化工行业是能源和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大户.也是众所周知的重污染行业.对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案例。构建基于DEA法的绿色竞争力评价模型.评估了它们的绿色竞争力。实证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和化工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首先运用GIS和GS+软件,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优良级旅游资源的可达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空间变差函数,找出各区域之间可达性值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关键因素。发现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明显好于低等级资源,并且相同时间内的等时圈扩散较大,主要是由于高等级旅游资源分布于高等级道路系统周边,低等级资源大多交通不便。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蚁群算法(ACO)编程,找出各级旅游资源之间的闭合回路,按照地形交通因素提取回路的最短出行路径,以期为游客合理选择旅游景点和规划出行路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