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基于"脱钩"模式的低碳城市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历史及现状等诸多因素,以二氧化碳减排绝对量为基础的低碳城市评价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本研究从经济发展、物质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相互关系的视角,以"脱钩"模式为目标层,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为准则层,CO2排放等8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降低的态势,进而表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资源、环境变化的历史趋势并反映城市低碳建设现状.针对沈阳市的案例研究表明,沈阳市2001年至2008年总体的生态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沈阳市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对脱钩"阶段,与目前中国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相符合.本研究表明,"脱钩"评价模式可以避免基于污染物总量的评价模式中忽略经济发展因素而产生的片面性,可以表征中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前提下的城市低碳建设水平,为目前的"低碳城市"评价方法提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的利用是否有效是衡量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对区域资源环境效率格局及其成因机理进行时空动态模拟,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区域投入产出的过程与效益,同时又能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缓解区域人地矛盾提供参考依据。利用SBM-DEA模型分析2005~2014年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其格局演化的成因机理,得到如下结论:(1)从资源环境效率结果来看,2005~2014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省会城市、长江和京广等国家发展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资源环境效率较高,远离长江、京广等重要轴线的城市资源环境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步形成;(3)从资源环境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关系来看,中部地区75%左右的城市处于Ⅰ类型,较少城市处于Ⅱ类型,极少数城市处于Ⅲ~ⅩⅢ类型。近10 a来中部地区普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低污染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效率较高及以上城市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中等效率的城市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效率较低及以下的城市数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4)促进资源环境效率的主导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资源环境效率的主导因素为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3.
资源短缺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短缺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城市发展的速度及方式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对短缺资源的集约使用,文章分析了城市短缺资源的若干属性及其相应的制约化要求,并以长江三解洲为具体分析案例,探讨了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各方面抉择,对中国城市、区域发展,城乡协调具有普遍性意义。城市发展的短缺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广需性、地区性、派生性、组合作用的复杂性等特征。在资源短缺的现实背景中,长江三解洲的城市发展速度、发展方向都应考虑与短缺资源的永续使用相匹配;城市化应在考虑地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组合特征中,寻求切合实际的道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形态上必须针对环境超负荷的现实,选择城镇群体空间开敞而个体空间相对紧凑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世纪之交,无锡市制定了“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各种资源条件的支撑以及它们的优化组合。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讲,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把握市场的能力以及投入经济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科技进步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EA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利用除拉萨以外的全国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并对资源与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的计算显示:就单个城市而言,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是合肥,其次是沈阳、长春、长沙、济南,最低的是贵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分区域来看,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是位于东北的城市,其次是位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最低的是位于西部的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对资源与环境效率有显著影响;政府财力对资源与环境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外向度、人口质量对资源与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蕴含着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中国当今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2/3的珠海来说,在进行特区各项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既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地理优势,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载体,实现地尽其利的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反映城市经济增长、社会效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效率体系,并利用DEA作为工具来监测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效率。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但是有逐步改善的趋势。将城市绿色综合效率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绿色城市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城市要改变目前效率低下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技术效率,推进城市的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对投入产出的冗余度与不足度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低效率的根源。从资源投入的冗余度来看,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技术资本水资源,长江经济带资源利用率低,存在高投入、高消耗的问题,加快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应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从期望产出不足度来看,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长江经济带目前总体发展模式还是追求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与社会效益。绿色效率不高主要集中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革创新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推行环境保护市场化,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治理,这关系着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的提高与生态文明示范带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空气污染格局受到政策因素的深刻影响,财政分权和政绩考核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能够激励污染性产业发展进而加剧环境污染。政府层面的环境规制和企业层面的技术进步则减少了单位产能污染排放。两种力量的相互制约塑造了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格局。本文基于2003—2013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以综合污染指数刻画空气污染程度,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空气污染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空气污染和污染性产业空间动态一致,均有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污染性产业的存量对污染的加剧作用比增量更为显著。(2)地方政府竞争能够显著增加本地和周边地区空气污染。环境规制是抑制空气污染的重要方式,但本地的高规制将造成周边地区污染加剧。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空气污染,且不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3)抑制空气污染的因素(环境规制、技术进步)比加剧污染的因素(地方政府竞争、污染性产业增长)作用效力更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污染产业发展的同时空气污染程度降低的现象。文章启示调整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贯彻环境规制的科学制定与严格执行,促成企业创新驱动是减轻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东西部差距仍在扩大。如何促进西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色农业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在简要分析当前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区域规划、资金扶持、科技支撑、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协调4个方面,提出破解制约因素以及促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不仅受经济就业、生活质量、通勤距离等自组织分布要素的引导,还受到政府管制和调控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通过自组织而实现人口分布的优化。因此,除了阐释人口分布的自组织变动机制和影响因素外,还迫切需要研究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方面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的人口空间格局。在大量查阅人口分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提出了生态约束、生产挤占、生活集聚、效益综合、顾及现状等人口优化分布原则,并运用随机与目标函数方法,建立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模型。以无锡市区为例,基于丰富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资料,进行城市空间生态保护、生产开发、生活居住价值评价,通过模型运算,提出优化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为无锡市区人口分布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可以将环境问题纳入到规划中进行综合分析,使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协调各部门发展的关系。本文基于开发的评价程序,结合黄各庄镇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尝试在规划层次上对城镇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支持系统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新世纪乌鲁木齐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及其目标、方针与重点,指出了乌鲁木齐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的评价分析,提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应按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实施分区域、按行业、有重点地进行管理的防治战略。并建议我国环境管理在以城市和大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及早将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4.
城市工业生态化发展战略定位研究--以广东江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产业区位熵、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波及效果系数等指标,综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人分析、环境污染负荷分析等指标,对江门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负荷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对江门市工业生态化发展总体战略进行了合理定位、分阶段提出了江门市生态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优先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文中提出的指标与分析方法对于中国当前城市工业生态化转型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20世纪80年兴起的都市农业变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向多功能化发展。它有助于在城市社会来临之际,重新对农业进行定位,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途径。鉴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急需理论指导,本文从都市农业相关的学科背景出发,详细评述和总结了各学科对都市农业价值功能的认识,提出了要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的综合系统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位。并建议应遵循整体功能的阶段性和适宜的发展形式,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注意发挥和协调各功能间的相互作用与演进,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乡统筹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6.
17.
城市矿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产物,它是蕴藏于城市中有较高经济价值并可回收利用的二次资源,具有载能性、循环性、战略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持续升级,"垃圾围城"已然成为中国许多大中城市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矿产变废为宝,能有效化解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城市矿产产业政策以推动其快速发展。本文收集1987—2015年国家层面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在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梳理、编码并统计计量的基础上,首先从颁布部门、数量、力度等方面对政策体系进行总体分析,然后构建并运用政策工具-政策作用环节两维度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城市矿产政策体系的演化过程及发展特征。研究发现:(1)从政策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城市矿产政策体系经历了依附环境保护政策的孕育期、体系初建的形成期和效力深化的发展期。(2)从政策颁布维度分析,中国城市矿产政策颁布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增强,参与机构数量不断增多。(3)从政策工具维度分析,中国城市矿产政策体系以环境型政策为主,逐渐呈现出强化供给型政策的演化趋势。(4)从政策作用环节分析,中国城市矿产政策体系由重点关注回收、深加工环节向关注全产业链环节演变。最后,针对中国城市矿产政策体系演变特征与存在的不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部际联系,完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消费引导,完善需求型政策;三是立足产品全生命周期,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Recognition has grown among policy-makers that early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re is a need for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policy, plan, and program (PPP) and their alternatives.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supporting tool that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s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to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SEA was applied for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a wide range of scenarios for transport-related air quality policie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in identifying the most sustainable scenario with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carbon monoxide (CO) concentrations from transport emissions in Hanoi City, Vietnam. In conducting SEA process, the urban air dispersion model MUAIR was used as a quantitative tool in prediction of CO concentrations. To evaluate the predicted impacts of scenarios, the SEA objectives concerning sustainabil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stainable indicator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likely significant predicted impacts on landscape, biodiversity, and health benefits, mitiga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hese included planning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campaign. The results of predicted and evaluated impacts of scenarios as well as proposed mitiga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supporting sound decision-making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sustainable impacts of the scenarios, the SEA result clearly indicates that a combination of policy for public transport development and policy for installation of oxidation catalytic converter for motorcycles is the most sustainable scenario for reducing CO concentrations from transport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9.
Environmental disputes arise due to opposing views of various groups about their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their economic or developmental interest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nstitute two main contradictory objectives with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adigm, which are often in conflict.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GMCR II, which implements the graph model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s employed to model and analyze an environmental dispute arising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reeway between the Iranian capital, Tehran, and the city of Chalou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graph model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can be used as a methodology to promote a reasonable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a strategic viewpoint. In addition to systematically modelling the conflict by putting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into proper perspective, it is shown how conflict analysis can be used for comparing alternative scenarios and predicting possible future outcomes.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公路交通飞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公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环评法以及相继出台的部门规章都要求从战略层次科学评估交通规划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促使交通战略的决策过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然而,我国交通战略环境评价起步较晚并较多关注于内容框架的研究,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对公路网规划的环境评价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深入研究。以融合国际经验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为例,从规划分析、现状调查、指标体系、影响预测、制度分析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确定、评价要点识别以及评价方法选取等内容,并从层次性和介入时机等方面讨论了我国交通战略环境评价存在的不足,为完善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