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各类资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数量问题,更需要着眼全局,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目标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制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对策。基于生态城市的深刻内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野亟待拓展,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城市人文禀赋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实现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代文明”可持续发展。以常州市为例,基于生态城市建设,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了概念性规划。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提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概念及其生态原则 ,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我们 ,来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参加在武汉市江岸区举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的代表 ,围绕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展开了充分的研讨。我们认为 ,城市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以人口集中、资源集聚、财富集聚、运行高效、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问题突出等特点而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具综合性的区域。无论在老城市的改造、建设、发展过程中 ,还是因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涌现的新城市 ,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 ,经过多年实验区的工作实践 ,深知城市实施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可持续农业是20世界80年代中期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世界性农业发展战略,是当前世界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本文以世界可持续农业的缘起和发展趋势为前景,全面阐释了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条件、原因和途径,指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掌握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动态,借鉴运用国际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的最新资料和前沿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实际,开展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认为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是城市为实现低碳发展而制订的战略、规划和详细的计划、方案,以及对城市制订低碳城市战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和实施规划以及监测评估等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和制度设计。从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订、低碳城市规划实施和监测、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指导,探索有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城市走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城市地铁交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实现城市地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正在建设的兰州地铁,对兰州广大市民就城市地铁交通可持续发展认知、态度、建议作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安全可持续、空间可持续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实现城市地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源地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城市化的快建发展,城市水资源供求压力日起紧张,城市水源地在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给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从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变化出发,揭示水源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评析我国水桓交易的理论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水源地建设保护过程中水权交易的走势判断。  相似文献   

8.
从上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目标出发,分析了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上海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和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山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了山东21世纪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0.
基于系统演进特征的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分析评介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突出强调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理念。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思路。具体研究了矿产资源在其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的运行特征。以及系统临界状态分叉点的演进规律。提出了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的精益战略选择和系统临界状态条件下的临界战略选择.褥出了实现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在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条件下精益战略选择和临界战略选择的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为合理规划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0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出发,建立了城市的发展持续度、发展协调度和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新疆、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背景下,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而带来的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考察了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城市蔓延度提高。而随着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时,城市蔓延减缓,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活性服务业。(2)从城市规模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在中小城市起显著的作用,而在大城市不显著。第三产业在大城市起显著的抑制性作用,而在中小城市不显著,这主要与不同城市规模下集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3)从蔓延类型角度来看,推动城市蔓延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而第二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城市蔓延向过度蔓延方向发展。长江经济带应合理布局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同时避免不合理开发和盲目招商引资而造成的城市蔓延。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区域经济发展靠产业集群的支撑。在我国的压缩型工业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其可持续性的空间愈来愈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生态化趋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而产业集聚为产业生态化创造了条件。加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能够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以“3R”为原则.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集聚。在重、化工产业优先创建生态工业园.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引入企业和集聚产业,构成资源循环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改造原有的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促使其向生态化层次升华.引导新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产业.推行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与生态园建设并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实施清洁生产的方案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特点。认为武汉市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偏重型的工业结构和落后的总体技术水平造成武汉市工业污染严重,布局不合理则加剧了这一状况。为此,结合矿产资源缺管而水资源丰富的资源特点,提出了武汉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行清洁生产的初步方案。(1)调整工业结构的大力发展轻工业,由偏重型结构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2)对现有产品生产进行深加工,提高含量及其附加值;(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以此作为  相似文献   

16.
能源、环境与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经济发展在带来区域经济快速繁荣的同时,往往造成当地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陕西作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在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受到脆弱生态环境的约束,本文以此为例进行可持续发展预警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通过设计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出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编写出计算运行程序,运用Matlab7.1软件中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将有关数据信息和预警模型有机结合,探讨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与应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能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在2000-2014年间分别处于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四种状态,基本符合陕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所设计的预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警方法具有较强的仿真能力,能提高可持续发展预警的准确性,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Building ecocities become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sigificance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an eco-c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suggests sever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an eco-city, a desirable sustainable urban model.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Building ecocities become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sigificance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an eco-c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suggests sever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an eco-city, a desirable sustainable urban model.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政府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重要单元和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政府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位力量。本文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城市政府五大主要职能,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an approach to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is proposed using urban land use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al data through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en, the spati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Urumqi as a case is simulated by the approach mentioned above and its varying patterns are analyzed by the raster population surface. As a result, producing raster population surface is more accurate and natural than the traditional choropleth map of population density. Concerning the spati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Urumqi, the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ainly presents' "T-type",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resents multicentre agglomer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districts show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vari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istance from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Finally, it is foun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istricts, terrain and traffic road are main factors that have an influence Urumqi'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population data for the pla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land, traffic and public facilitie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es on 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