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全球安全减灾的进度及新趋势 最近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主任奥拉维·埃罗撰文展望国际减灾十年。他认为到1993年已走过了国际减灾十年的1/3路程,遭灾国家的数量以及受灾程度都在增加,并影响到全球90%的人口。国际减灾十年似乎越来越频繁地在许多大会、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会上作为中心议题。应该看到国际减灾十年对联合国机构、有关团体及私人组织为减轻灾害提供了机会,国际减灾十年仅仅是一个活动框架及意图,它要获得成功,必须靠各国及国际间相互合作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按灾害管理培训计划召开过5次地区性的专题讨论会和若干次总部的培训班,并在24个易受灾害和意外事故威胁的国家举行特别培训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论证加强安全减灾业基础性研究的必要性,并从建立安全减灾量化模式及数学体系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21世的减灾形势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总况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目前的减灾形势,并提出了21世纪初我国的减灾目标和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海(咸)水入侵是现代社会中典型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准确掌握咸水入侵动态变化的规律和信息,是进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的科学基础和工作依据。据此,本文为咸水入侵的实时监测、分析、预测以及减灾方案决策与评估等提供了一个完善系统,并且提出了咸水入侵防治途径及综合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安卡拉召开了一次大型国际减灾研讨会,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我国也派出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我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减灾工作的情况。近几十年来,我国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国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目前我国林木覆盖面积已由1949年的5%提高到12%;为了保证灾区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壮举,已引发各界的关注。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战略,即如何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则成为全部问题的焦点。本文指出,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确保21世纪西部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防灾减灾这一关系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北京城市建设面临的自然与人为灾害背景,简要论述了北京地震、水灾、火灾及“新致灾源”的历史及现状,强调开展首都圈灾害研究及减灾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系统的减灾方略及相应的管理构想。  相似文献   

9.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10.
西部属于我国重灾区,而且,人为灾害相当严重。文章在对西部人为灾害剖析的基础上,建议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西部开发计划、招商投资和工程建设中,要把交通、火灾、水源、矿山、工业等方面的安全减灾防灾工种纳入到开发、建设、管理的体系之中;特别强调,在大西北开发与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减灾文化)、环保文化,提高全民族的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矛盾以及国内外蓄滞洪区管理和规划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治水观是蓄滞洪区防洪减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蓄滞洪区复合系统的分析 ,探讨了区内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及防洪减灾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蓄滞洪区复合系统的概念模型 ,提出了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分析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2.
湖北长江经济带洪灾机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洪灾历史,分析了致灾原因,并提出了抗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21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民政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北京赛点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中国(国际)防灾减灾摄影作品征集巡展”活动在京正式启动。民政部减灾司副司长庞陈敏、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凯悦、中国新闻社社长助理周锋、北京赛点文化传播中心总经理张玮,以及新闻界的人士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1985-2005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加权算术平均速率和地下水开采强度三个因子进行分析和叠加评价,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PD和建设用地比重作为指标进行了易损性分析;从每平方公里水准测量公里数、地下水压采量占开采量的百分比和城市化水平这三个方面考虑防灾减灾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危险性分区图、易损性分区图和防灾减灾能力分区图进行叠加分析,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区划图,共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五等。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60年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自然灾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在自然灾情调查与综合研究、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互馈系统问题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预报探索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研究并提出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建立了自然灾情评估统计标准体系,进行了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展了国际灾害与减灾科学交流。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提出了"自然灾害双重属性"的新观念,奠定了灾害社会属性和灾害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了自然灾变与自然灾害的科学涵义;将系统科学引入灾害科学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研究的工作系列和模式;深入发展了"灾度"概念的内涵,成为统一全国各类灾情评估与对比的量度标准;贯彻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根据实践验证与提高灾害科学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根据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使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涝灾害相协调,这属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防洪减灾系统能否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即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问题,首先讨论了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可持续性评价的5个准则,即功能持久性,风险最低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承受性及社会可接受性,其次,以长江中游平原分蓄洪工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择有效蓄洪量,蓄洪面积,围堤长度,耕地面积,区内人口,区内安全台面积等为指标,建立了分蓄洪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均衡规划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对建立综合区域灾害防御和环境保护的战略、规划和机制的研究 ,把减灾防灾计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同时为了促进上海市在亚太地区及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国际带头作用 ,加强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有关发展中国家互助项目的实施 ,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灾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和上海市政府将于 2 0 0 0年 12月 11~ 2 4日联合举办”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综合防灾减灾管理能力建设”国际培训研讨班 ,承办单位∶上海市地震局及上海市外事办公室 ,地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应如何搞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了解我国的灾情总况,研究多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我国宏观减灾对策,为此,研究组做了量研究工作,本文从九个方面概述了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改变了洪涝灾害风险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相应地,洪涝灾害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了。在这种大环境下,采取合理可行的防洪减灾对策来降低洪涝风险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笔者认为应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对策,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提高防洪堤的防洪标准、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提高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占地面积、铺设楼顶蓄水池和地下蓄水池,非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做好防洪规划、加强防洪评价,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加强洪水预报预警工作,普及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