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拥有较缓慢的发展速度,似乎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国或地区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即前人所说的"资源诅咒".回顾文献发现,前人对"资源诅咒"本质、发生机制等的研究均集中反映的是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义"资源诅咒"的概念,从诅咒发生的主体、客体、传导机制等几方面定义了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并选取山西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传导机制与诅咒现象的耦合关系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长期来看,对自然资源过分依赖的国家或地区很有可能陷入经济发展滞后,社会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资源快速耗竭的困境,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不可持续的国家或地区,不只是经济上的不可持续,此即本文所主张的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针对"资源诅咒"研究中自然资源度量指标选取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利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资源产业依赖度作为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解释变量。首先,在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测度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计算公式,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层面的数据,量化1999—2013年间资源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其排名情况和分布格局。研究显示:我国有15个省(区、市)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长江以北,且均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其次,构建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选取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省(区、市)作为样本空间,并采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考察资源产业空间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显示:1在模型整体估计中,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系数符号均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符合"资源诅咒"的基本假设。2在模型分步估计中,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和制造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符合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关系;物质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当地经济主体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较小,导致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增益效应小于其对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效应,进而阻碍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干涉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增长。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应明确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导向机制,进一步提升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强化行业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匹配,逐步提高自然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加快地区经济转型,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油气资源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速、稳定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油气资源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研究有助于为其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以资源产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定义"资源诅咒"假说,根据相关文献的回顾评述和历史数据的统计观察,提出油气资源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两个假说,选取1997-2012年10座典型油气资源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并采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考察资源产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显示:1在模型整体估计中,资源产业依赖度的参数估计值先正后负,说明我国油气资源城市存在"资源诅咒"效应,资源产业依赖对其经济增长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关联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2在模型分布估计中,物质资本的投入会影响资源产业依赖度对经济增长参数估计的显著性,而个体与私营经济的发展和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会使资源产业依赖的抑制作用变得不显著,说明资源产业依赖度对油气资源城市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是间接的、可弱化的,其中物质资本投资是"资源诅咒"效应产生的主要诱因,而个体与私营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是规避"资源诅咒"的关键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优化配置油气资源城市物质资本投入、完善城市动态混合所有制结构、合理设定城市对外开放程度是破解油气资源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土地资源情势及其发展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制约因素。本文着重对长江流域土地资源情势进行分析,指出该流域的特点是: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态势优劣并存;土地资源形势喜忧相伴。同时提出如下几个战略对策:1.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节约型农业发展道路;2.增加农业投资,改土治水,集约经营;3.统一规划,优势互补,联合协作,共同发展;4.完善土地法制建设,健全土地资源预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水、耕地、森林、能源、矿产等五种资源.验证了1978—2004年中国不同种类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问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原理在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仍然成立,除水资源外.耕地、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四种资源的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程度由裔到低依次是: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②遭遇“资源诅咒”的省处于“资源丰度一经济发展”坐标系第Ⅳ象限。并绝大多数都位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③各省人均GDP与综合资源丰度的对数成反比.我国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相反的变化趋势;④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往往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效应、制度效应、“挤出”效应以及区位和交通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绿色GDP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绿色GDP模型,对原有的"资源诅咒"指数模型进行修正,并以2004-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资源诅咒"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修正后的指数数值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说明原有不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资源诅咒"系数算法表面上弱化了这些地区的受诅咒程度;2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省区和部分"资源诅咒"边缘区修正后指数数值有变小的趋势,表明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增加的速度方面,这部分省区要低于全国范围内的速度;3部分省(市、自治区)"资源诅咒"指数排名出现变化,说明模型的修正对各省的"资源诅咒"程度具有一定影响。"资源诅咒"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政策不合理导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偏远且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资源开发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宏观投资鼓励政策不足造成区域经济闭塞、资源保护可持续政策落后、研发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政策导向是导致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破解资源诅咒的根本途径在于政策改进与机制构建。政策改进层面,首先,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其次,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资源保护可持续政策;再次,政府需要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设,对于地方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最后,国家投资政策上应加强对偏远地区投资,提高当地对外贸易能力,扩大开放程度。体制制度完善层面,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主要的生态要素.并以化肥等作为外界投入要素。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农业也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生态建设的主战场。通过计算西部地区备省区的耕地、水资源,化肥等主要农业资源消耗系数。对西部地区主要农业资源的科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平均消耗系数为2.68m^2/kg粮食,农业水资源的平均消耗系数为1.10m^2/kg粮食.化肥的平均消耗系数为0.078m^2/kg粮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化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众多的缺陷,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其1978—199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资源诅咒"假说为资源与经济关系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关于其存在性的争论从未停歇,国内也少有"资源诅咒"在社会福利领域的探讨,而实证中资源依赖指标的内生性和研究时段随意性问题也受到了质疑。本研究利用2003—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借助准实验模型避免内生性,依据资源市场价格将研究时段分为繁荣期、波动期和萧条期,从增长与福利两个层面同时检验了资源诅咒的存在性问题,实证发现:①资源依赖没有显著带来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差异,传统增长式诅咒并不存在,短期内资源型经济存在较大波动性;②资源依赖显著恶化了贫困、收入不平等等福利水平,存在资源福利陷阱,时间趋势上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的福利水平差异正在逐步缩小。通过理论分析发现,资源依赖可能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恶化贫困:资源工业自身对劳动力吸纳不足、资源工业繁荣带来产业飞地经济阻碍了多元化发展、遗留计划体制下的城镇偏向政策与市场发育不足以及资源工业的生态破坏性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利用全互交模型实证发现,资源依赖的确对增长减贫弹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抑制了增长对农村贫困群体的涓滴效应。这意味着,在注重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政府更需要关注资源红利式增长在城乡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农村减贫效应等方面的弱质性表现,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租金,加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基础公共品投资,以及增加涉农领域的财政转移,来弥补资源依赖对增长"包容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资源配置模式为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伴随着土地制度和政策不完善引致的土地资源配置扭曲,不同用地单位之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大,不同用地单位之间的土地资源错配致使总体经济效率损失巨大。调研组通过实地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取了四大产业不同类型的607个样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投入产出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理论,构建土地资源配置及经济效率损失测度模型,测算不同类型企业的土地资源要素错配程度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测算结果显示,环保、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土地资源要素投入的相对扭曲系数都大于1,光电子信息产业系数小于1;土地资源错配造成光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经济效率损失达10.2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13.82%,生物产业和环保节能产业都超过了20%。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土地资源要素投入对企业总体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同类型企业的土地资源要素配置的相对扭曲系数不同,即土地资源的错配程度不同;从用地规模大小角度分析,同类型企业用地规模大的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对扭曲系数要明显高于用地规模小的企业,用地规模越大土地资源错配程度越严重;从土地资源错配造成企业经济效率损失测算结果来看,土地资源要素投入相对扭曲系数越大的企业,土地资源错配导致总体经济效率损失越大;在各类型企业的技术和规模效率不变的条件下,不增加资源要素投入,通过纠正企业的土地资源错配,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湖北省17个地市(州)2003~2008年相关数据,运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计算各地区各部门水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优势指数和比较优势度,经分类时空分异分析提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用水效率是湖北省地区生产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子;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生活用水比较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灌溉用水优势区域为江汉平原区;林牧渔业用水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带及山区林牧渔业发达区域;工业用水优势区域为武汉、黄石、十堰等传统工业区。证实了NRCA在水资源优势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以西部地区代表性的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流的方法分析城市群内5个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计算并找出不同城市的基础部门和城市流强度,得出结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差异,有着较好的错位发展空间;在具体产业表现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而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成都的城市流倾向度值表明了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次位城市绵阳面临自身内向性发展不足的问题;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分化明显,城市化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并提出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简要建议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机会和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但随着资源的耗费和受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关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如何发现并开展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项目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重点关注开展产业协同影响要素的基础上,借鉴澳大利亚奎纳纳地区的产业协同实践和产业协同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国外产业协同机会确认模型的介绍,结合澳大利亚奎纳纳地区的三个产韭协同实践案例,分别介绍伴生产品协同和基本生产资料协同两种产业协同的主要实现方式.通过产业协同实现地区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可行的技术、可靠的企业和运行许可.这些模型运用到实践均可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的结果,论证了江汉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区和地下水单元的富水性,水质,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地征,地下水开发利用合理井距,单井开采水量,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兰州与江汉平原有机碳同位素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以干冷气候为主的兰州和温暖湿润的江汉平原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其他多种指标和研究区的岩性特征,对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δ13Corg值波动反映C3/C4植物比例的改变,指示温度变化。δ13Corg值偏正时,表明C4植物含量较大,反映温度较高,而δ13Corg值偏负时,表明气候较冷;江汉平原δ13Corg值主要反映降水信息, δ13Corg值偏负时指示相对暖湿气候,δ13Corg值偏正反映气候偏干。δ13Corg等指标同时还揭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两地古气候类同特征:即12.0 ka BP之前气候相对偏干;在全新世晚期,气候波动中转暖。不同之处表现为:约在12.0~10.0 ka BP,当兰州气候还很干冷时,江汉平原已进入暖湿的冰后期;而在全新世早中期,当兰州气候转为暖湿时,江汉平原气候则表现为略偏干。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水利工程密布,大型调水工程对流域用水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时会影响调水工程调入调出区供需水情况,从而影响流域的水资源的分配。梳理了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重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的规划设计指标及实际运营状况,分析江汉平原潜在的用水矛盾。此外,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干旱时长和频次增加,会导致各调水工程抽水引水成本提高,从而加剧江汉平原用水矛盾。结果表明:(1)从工程设计和运行来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达到调水设计后,引江济汉工程在保证汉江下游用水需求上受限可能性很大;(2)引江济汉工程自运行以来,虽未有较长时间的泵站抽水引水,但就2018年的泵站抽水引水成本来看已经达到运行总经费的30%。如果引江济汉工程引水口长江水位下降,自流引水受限,使用泵站抽水引水时长及频率将会增加,会导致引水费用进一步增加;(3)"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再叠加汉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如遇枯水年份,汉江水资源配置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对汉江流域及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终宿主耕牛是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将2008~2012年江汉平原10个主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的村级家畜疫情资料空间可视化,运用时空扫描统计、Local Moran’s I及多水平模型,系统地分析村级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在其各类流行区间的分布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历年血吸虫病耕牛疫情高风险集聚区主要位于四湖地区,尤以位于湖沼洲垸(垸内)流行区的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和潜江市及位于湖沼洲摊(垸外)流行区的石首市为重;高值聚类村分布范围随时间总体逐渐缩小且疫情高风险显著聚集时间为2008~2009年;行政村耕牛感染率总体平均随时间呈显著线性降低趋势(年份 = -0.58,P < 0.000 1);山丘丘陵亚型、湖沼洲垸亚型以及湖沼洲滩亚型3种类型流行区行政村的平均耕牛感染率后者显著高于前者(流行区类型= -0.3,P < 0.001)。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沼洲滩亚型地区行政村的耕牛感染率平均减小幅度最大,其次是湖沼洲垸亚型地区,再次是山丘丘陵亚型地区(年份*流行区类型= -0.07,P < 0.01)。江汉平原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市)耕牛感染率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其特征可为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洪湖市生态足迹与水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洪湖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洪湖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同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水足迹模型,计算了洪湖市的水足迹.结果表明,洪湖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1.450 8hm2攀升到2.022 3 hm2,8年间增长近40%,其中能源用地和耕地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最大;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稍有下降趋势.2000-2007年洪湖市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2007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373 hm2,表明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洪湖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8年间洪湖市水足迹变化不大,2007年为1 399 m3/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属于水资源丰富型城市.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水华发生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水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仙桃至河口段,而沙洋以上河段还未进行过水华方面的研究工作。鉴于1998年及2003年两次发生的水华事件影响范围都达沙洋以上河段(已达湖北钟祥河段),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河道流量减小,流速降低,水环境容量降低,特别是兴隆枢纽回水区的壅水作用使其水体流速大幅下降(经计算小于0.3 m/s),再加上汉江中下游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兴隆枢纽回水区及襄樊市区段水华发生可能性分别应用加权灰关联度以及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进行了计算评价,得出结论为:在维持污染现状情况下兴隆枢纽回水区在枯水期(505.7 m\+3/s流量)具备水华事件发生的水文及营养物质条件;到2020年襄樊市区段也将具备水华事件发生的水文及营养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系统仿真模拟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多针对单一的城市区域展开,无法解释城市群地区,城市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城市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政策等主要人文因素,并将城市交互作用因素引入SD,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系统SD模型,运用1997~200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并对武汉城市圈2010~202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SD模型是有效的,两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说明城市交互作用是除经济、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外,土地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