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功能分区涉及多种不同性质指标的综合合成过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解步骤法”进行生态功能分区。第一步,利用研究区的地形、植被、水文等图件资料,借助Arc GIS平台,对开化县域自然格局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初级划分;第二步,利用《开化县统计年鉴》及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提供的资料,结合开化县战略规划制定的目标,以镇级行政单元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再划分,即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要素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具体目标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源区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管理的基础。以高程、干燥度及年均径流深为一级分区指标,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人均GDP为二级分区指标,将丹江口水源区分为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和19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比较不同分区的水生境状况及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发现一级分区间的水生境状况与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均存在差异,二级分区之间虽然有部分生境指标较为接近,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证明了分区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水源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生”功能的江苏省国土空间特征及分区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进入转型期,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多宜性可为科学土地利用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以江苏省5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探析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关联性,并根据主导功能差异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江苏省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洪泽湖、沿海、依山的生态空间和以城镇为中心的生活空间集聚特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承载能力、生态因素共同驱动"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各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生活承载驱动、生态保育-生活提升驱动、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生活承载制约4种类型机理各异并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渐变特征;(3)依据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维度功能在不同空间的强弱主次特征确定了生产-生活主导功能区、生产功能主导辅以生活功能提升区、生态功能为主导限制生产功能区、生产功能主导生态功能培育区四类功能区,并以强化生产生活功能凝聚力及保育生态功能为逻辑主线,分析总结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策略。研究结果不仅可明确江苏省各县域单元的土地利用功能定位,也是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及合理调控区域功能结构的理论补充和实践参考,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为背景,利用遥感和GIS等先进的空间模拟技术,综合考虑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楚雄州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楚雄州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区、9个二级生态亚区、17个三级生态功能区。在完成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宏观生态环境管理的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进行统筹和归并,把楚雄州划分为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与居住生态功能区,并对各生态功能类型区进行了概述,阐明各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长江源区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功能区划是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的一个新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框架。首先简要讨论了生态功能区划的性质,指出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地理框架。与生态区比较,生态功能区强调人文活动对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影响,并反映人类的价值判断。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的是以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和尺度原则为基础,在不同尺度水平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以长江源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实证分析。其基本认识是,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划分生态系统单元;进行生态系统描述和评价;在确定主导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最后讨论了按照生态系统原理对长江源生态功能分区进行管理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长春市生态功能区划及其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和科学依据。该文提出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和方法,并以东北地区典型城市—长春市为例进行研究。在长春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长春市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和景观格局特征等,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域规律。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利用GIS和RS技术,把长春市划分为4个一级、3个二级、9个三级生态功能区,最后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等因素,提出了各生态系统分区调控对策,为长春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可持续农业发展内涵构建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GIS技术、因子分析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湖北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与聚类分区 ,并对影响湖北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能力的主因子和各分区作了简要评述。旨在揭示湖北可持续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为政府农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利用变化和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以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市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功能角度出发,运用GIS空间分析、熵权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特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三生空间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将上海市划分为非农生产生活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和农业生产生态区等4个具有独特禀赋特征的功能区域;(2)空间功能是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基础,在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形成2005~2018年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演变趋势;(3)截至2018年底,3个区域农村居民点规模:农业生态区>生产主导区>三生协调区;形状规整程度:生产主导区>三生协调区>农业生态区;分布集聚程度:农业生态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根据上述结果,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各功能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直观地揭示土地利用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等状况的动态关系,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体系.  相似文献   

9.
按提供产品的类别,乡镇尺度空间由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组成,这3部分空间共同承载着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坚持生态保护对发展的约束与支撑功能并存的理念,建立以生态约束为前提,并与开发建设协同推进的分区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及应用模式,是生态文明战略下空间功能分区的有益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为案例,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通过对生态约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等建设开发适宜性的单项与综合评价的集成,构建生态、农业和建设空间布局的总体架构,实现了街镇空间功能的整合与科学定位;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四大类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产业发展导向,为实施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人口集聚是主体功能区优化布局的要求和重要指标。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依据。本文以哈尔滨市人口功能区规划为例,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测算了哈尔滨市人口功能分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对于发挥哈尔滨市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有序流动,推进国家及省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及一体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以稳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迅速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危及可持续农业发展,因此,农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农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论证了生物多样性对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了用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对土壤盐渍化影响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合理安排农业公共投资,促进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在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概况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分析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不同因素,同时利用省级Panel数据和计量模型进一步探索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程度、单位钾肥投入会对土壤盐渍化产生显著影响。单位耕地上灌溉面积越多,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同时单位面积上钾肥使用量越高,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此外,还在统计意义上发现排灌对抑制土壤盐渍化具有明显作用。因此,针对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出应该在增加农业公共投资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户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协调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的健康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土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农业污染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和耕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该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农业发展的前景与潜力。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为实现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决定了它在我国农业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大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县(市)绿色食品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发展绿色食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县(市)发展绿色食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可持续农业与农业保险的内在联系,指出农业保险可以为可持续农业发展保驾护航。接着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保险和可持续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来自行为主体,即政府、农民、商业企业三方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长江流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流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农业、农村经济水平较高,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农业生现代化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但部分农产品产量(包括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下降,流域内省际间农村、农业经济差距扩大。据此本文提出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大中上游于区的投入力度,进上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名特优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及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农业用水的趋势进行直观分析后,采用了中国31个省市区1999~2005年人均农业用水量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农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定量分析了农业用水量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水量最初随着人均GDP和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而增加,当达到某一个阈值点后,开始逐渐下降,基本上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中国目前已处于农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的右半段,但农业用水量下降的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管理和技术等手段来发展节水农业,这将有助于在农业产业内部提升用水效率,缩减农业用水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建省农业系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农业系统1981~2004年的能值投入和产出以及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净能值产出率等9个指标24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年来能值总投入和总产出都有较大增长;能值使用强度、能值投资率、能值生产率、系统优势度、环境承载力不断上升,表明农业系统经济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已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产品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农业系统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也有所增大;能值货币比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系统稳定度略有下降,表明由于农业系统集约化程度增强及开发强度加大,系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所降低。将各能值指标与其他地区比较,福建省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系统生产环境仍处于较为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类型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江地区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加工企业带动型、流通企业牵引型、专业市场辐射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型、主导产品推进型和外向型农业导入型等多种农业产业化地域类型,对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实现江苏沿江地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是:构筑农业创新体系,包括完善农村市场组织体制和农业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的农业投资机制、创新农业土地流转机制和转变行政、农业科研部门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加快建设区域专门化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农业经营理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