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9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525篇
安全科学   411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394篇
综合类   1806篇
基础理论   47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03篇
评价与监测   231篇
社会与环境   291篇
灾害及防治   2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地区农用地污染调查及风险管控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提出以土壤中全量浓度筛选值和管控值作为衡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标准,对湖南省部分稻田农用地土壤及点对点稻米样品中镉、铅、砷、汞的总量和有效态浓度及稻米中含量进行监测,根据重金属总量浓度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组。结果显示:(1)土壤及稻米中镉含量基本为随着风险级别的升高而增加,铅、砷在土壤和稻米中含量无规律性结果,汞监测结果均为未检出。(2)低风险组稻米镉超标率为12. 0%,高风险组稻米镉达标率为33. 3%,表明利用总量浓度对农用地土壤潜在风险进行分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依据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总量及稻米(早稻)中含量情况,对风险级别进行调整并综合判断:有58个样品为低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68. 2%,超标率为零;有15个样品为中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17. 7%,超标率为80. 0%;有12个样品为高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14. 1%,超标率为100. 0%。调整后评价结果与上述标准的划分目标更接近,能够提高上述标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评估重金属元素迁移性、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态影响的关键参数。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是一种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因其具有原位富集性、形态选择性,可提供被监测物质在监测时间段内的平均浓度等优点,可作为生物对重金属摄取的模拟替代物对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进行预测,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研究主要介绍了DGT技术的原理、组成和特点,评述了其近年来在水体、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应用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DGT技术未来要提高抗生物污染能力及寻找可与DGT技术联用的相关技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Quantitative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floris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Samarskaya Luk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marskaya Luka is a floristically heterogeneous area in which six elementary flora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is area has been assessed as a floristically autonomous formation, and its floristic representativeness was estimated.  相似文献   
4.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推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能源消耗的主体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点,在城市层面推动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强化环境保护是发展的基本要求.鉴于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在管理方面要求对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考虑和综合管理,充分强调能源经济效率和环境制约因素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能效标准和排放绩效标准,为城市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外部性的存在及制造商治污投资动机不足要求政府对制造商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制,政府在制造商的治污投资行为中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得制造裔有动机地去自觉地进行有效的治污投资;政府的主要控制手段包括直接管制及借助市场激励,政府制定环境管理策略的关键因素是“惩罚的力度与激励的强度”。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从制造商的治污投资行为出发研究政府制定环境管理规制的策略,通过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福利增进量、洽污成本与治污效果等三个因素对“惩罚力度与激励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在全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特点和本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化趋势将长期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城镇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本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水资源严重缺乏条件下西北农村地区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小城镇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建立农村地区新型生态能源结构,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世界博览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整合与联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In the periods of summer and autumn bloom of the 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 Crun. in recreational water bodies, studies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its contents per unit biomass, efficiency in using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EPhAR), and assimilative activity of microalgae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two ecophysiological forms of St. hantzschii and provided evidence that both forms are typically autotrophic and can efficiently use low-intensity PhAR for photosynthesis.  相似文献   
10.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by agrochemicals is now widely recognized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Moder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volve the combined use of irrig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agrochemicals to maximize crop yield. Due to flood irrigation and natural runof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might generate soil,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problems and leaching of pesticides. Modeling of the transport and fate of pesticides, such as simazine, may help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potential risk to the subsurfac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a comparative study via the use of three different pesticide transport simulation model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ose models in determining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to pesticides contamination in a citrus orchard located at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LRGV). The three models used in the study are the pesticide root zone model-3 (PRZM-3), the pesticide analytical model (PESTAN) and integrated pesticide transport modeling (IPTM). The concentration values obtained from all three models are in agreement, and they show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vadose zone. The problem is how to use this information and, specifically, how to combine the testimony of a number of experts into a single useful judgment. With the aid of the fuzzy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PRZM-3 is deem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one for such precision farm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