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361篇
基础理论   189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描述草海湿地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探究其对PFAS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环境行为造成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开展DOM光谱学特性研究,分析ρ(DOM)与ρ(PFASs)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草海湿地中共解析出3类4种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酸[λEx(360 nm)/λEm(450 nm)]、长波段腐殖质[λEx(400 nm)/λEm(510 nm)]、类富里酸[λEx(330 nm)/λEm(400 nm)]和类色氨酸[λEx(280 nm)/λEm(350 nm)],贡献率分别为48.6%、23.6%、22.9%和4.9%,其中类腐殖质总贡献率高达72.2%.在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总荧光强度大致呈现从入湖区向出湖区逐渐降低、湖心区略高的趋势.②在草海湿地表层水中共检出了12种PFASs,ρ(PFASs)为233.18 ng/L,每种平均值为19.43 ng/L,PFBA(perfluorobutanoic acid,全氟丁酸)是主要污染物;草海湿地入湖区点源影响特征明显,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是主要的潜在污染源.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荧光组分含量均与ρ(PFBS)(potassium perfluorobutanesulfonate,全氟丁烷磺酸)负相关;类色氨酸含量与ρ(PFHpA)(perfluororoheptanoic acid,全氟庚酸)负相关,与ρ(PFTriDA)(perfluorotrideanoic acid,全氟十三酸)则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草海湿地水体腐殖化程度高,外源特征明显,共检出12种PFASs,初步揭示了草海湿地水环境中ρ(DOM)与ρ(PFASs)的相关关系,其受水体性质及化合物结构等差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 > 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 > 海珍品(16种) > 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 < 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4.
研究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趋势对于开展其环境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连湾海域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含量数据,应用变异系数(Cv)分析了浓度分布的空间变异程度,应用逸度分数(ff)分析了PFASs在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趋势,应用响应系数(RC)分析了有机碳含量对扩散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9种PFASs的总浓度均为中等变异;在沉积物中的浓度空间差异略大,可能受历史排放污染物残留及污染事故的影响。在海水-沉积物界面扩散过程中,全氟烷基磺酸类和全氟烷基羧酸类化合物呈现相同的扩散特性,总体表现为ff值随PFASs链长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短链PFASs在大连湾海域倾向于存在于水体中,而长链PFASs倾向于扩散到沉积物中。有机碳是影响PFASs在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趋势的重要参数,且对长链PFASs的影响更明显。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连湾海域中主要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苯及其衍生物对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并对水体中该类污染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光化学及光催化技术、生物降解和超声波降解等技术在该领域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甲壳质是某些甲壳动物和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的器官、外皮骨骼组织及菌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自然界约有1000亿吨,资源之丰富仅次于纤维素.目前工业制造甲壳质主要原料是水产加工废弃的蟹壳和虾壳,经化学处理可制成壳聚糖和壳质低聚糖等多种衍生物.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塑料时代,那么21世纪将开始甲壳质时代.  相似文献   
7.
酚取代衍生物的QSA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大仁 《环境科学》1995,16(2):4-6,10
计算了带7种不同取代基的29种酚取代衍生物的分子表面积。用分子表面积,OH基表面积,代基当量作为描述变量,对上述化合物的Microtox^R毒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有一定意义的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为0.90。如果氰取代酚作为局外化合物,则相关系数达0.94。说明这些参数在预言毒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25℃时活性炭自水中吸附苯、苯酚、苯胺、对-氯苯酚、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氯苯胺、硝基苯、对-氨基苯甲酸、对-硝式苯酚、对-硝基苯胺、对硝基苯甲酸的等温线,它们的等温线均为Langmuir型的,利用Langmuir参数计算了吸吸标准自由能变化△G^0,计算结果表明,△G^0具有加和性,即化合物的△G^0是组成该化合物各基团贡献之总和,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连接性指数与△G^0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曼  陈卫平  魏福祥  焦文涛 《环境科学》2013,34(10):4042-4049
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对2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基异噁唑在土壤中的淋溶行为,及其受到淋溶流速、淋溶浓度和不同剖面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剖面土层深度增加磺胺类抗生素的淋出速率变快且在土柱中的残留量减少,磺胺甲基异噁唑在0~20 cm土层土柱中的残留含量是其在40~60 cm土层土柱中的2倍.淋溶流速越快,淋出液中磺胺类抗生素浓度越大且在土柱中的残留含量越低.用浓度为500μg·L-1淋溶液以2 mL·min-1的速度淋溶时,淋出液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浓度接近500μg·L-1,而以1 mL·min-1和1.5 mL·min-1速度淋溶时,其浓度仅为100~200μg·L-1.随淋溶液浓度升高,磺胺类抗生素淋溶性增强,其在土柱中的残留含量也明显增高.用浓度为250μg·L-1和125μg·L-1淋溶液以2 mL·min-1进行淋溶时,磺胺甲基异噁唑在淋出液中仅有少量检出,而用浓度为500μg·L-1淋溶液淋洗时,其在淋出液中的浓度接近500μg·L-1,其在土柱中的残留含量是低浓度淋溶液淋溶时的2~3倍.本研究结论可为管理含磺胺类抗生素的水源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磺胺甲噁唑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堆料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玖  谷洁  张友旺  胡婷  高华  王小娟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2):3267-3274
以猪粪、小麦秸秆为材料,研究了磺胺甲噁唑(SMZ)对高温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温度、pH值、E4/E6)和酶活性(纤维素酶、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SMZ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高浓度(95 mg·kg-1)SMZ会对微生物活性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表现出堆肥温度难以达到无害化标准,堆料pH值较低(<9.0).但高浓度(95 mg·kg-1)SMZ能激活多酚氧化酶活性,且水提浸液E4/E6值较低.在堆肥过程中,SMZ对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呈现出“抑制-激活-抑制”的作用,50 mg·kg-1的SMZ对纤维素酶产生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相比之下,脲酶活性对SMZ的敏感性比纤维素酶更敏感,5 mg·kg-1的SMZ即能显著抑制脲酶活性,中浓度(50 mg·kg-1)的SMZ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综上,SMZ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堆肥过程的物质转化.此外,SMZ浓度越大,种子发芽指数越低.当SMZ≥50 mg·kg-1时,堆肥难以腐熟而对植物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