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长江三峡张家湾遗址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一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了解粉,孢粉数据分析,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带1(生土层)海金沙(Lygodium)一卷柏-(Seleginella)-紫萁(Osmunda)-松(Pinus)孢粉带;带2(文化层)菊科(Compositae)-毛莨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带3(文化层上部)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榆(Ulmus)-小芘(Berberis)-栗(Castanea)-慈菇(Sagittaria)-泽泻(Alisma)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一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于变湿,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相似文献   
2.
八百里巢湖,号称"皖中明珠",自汉代起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受巢湖恩泽的人们日渐富庶,然而巢湖的容颜却在一天天老去、蜕变。2012年对于巢湖来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巢湖管理局正式挂牌,结束"多头"管理。这一年,已实施近14年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再次大修。这一年,合肥的"大湖名城"之梦正在编织……诸多事件表明,古老的巢湖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胡迟 《绿色视野》2013,(4):62-65
以前和父亲说到瓷器,父亲说,他最喜欢宋瓷,他说,宋代是文学艺术集大成的时候,许多方面都发展到了最高峰。父亲的审美很符合艺术史的主流观念。但我对享有盛名的宋瓷却一直反应平平。怎么说呢,它就像宋代画院里的画,技艺精湛,也不乏意趣,但就是,不动人。我的意思是说,它没有打动我。有一次,去上海博物馆,无意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孢粉数据分析 ,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 :带 1(生土层 )海金沙 (Lygodium)—卷柏— (Seleginella)—紫萁 (Osmunda)—松 (Pinus)孢粉带 ;带 2 (文化层 )菊科 (Compositae)—毛茛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 ;带 3(文化层上部 )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榆 (Ulmus)—小芘 (Berberis)—栗 (Castanea)—慈菇 (Sagittaria)—泽泻 (Alisma) 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 ,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 ,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 ,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 ,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的车三国时期的车也是颇具特色,就像时下流行的服饰一样,不断地重复着。像在汉代时多为中下层官员坐的轺车,即四面没有挡板,以敞露为特点的车,在三国却逐渐受到高官贵胄所青睐。再比如在汉代时地位低贱的商人才能乘坐的牛车,在三国两晋时期却成为天子贵族的爱车。三国最出名的车,莫过于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了。《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对这件事做了一个描述,题作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一种文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诸子百家之书,除了《论语》《老子》等少数几部之外,大部分都可归为"论"体。但是先秦时期以"论"为名的篇籍却很少,关于"论"的文体观念也只是萌芽而已。西汉前期经学尚未大兴时,承先秦余绪,论体著述颇为可观,从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直至西汉后期,论体著述屈指可数。而在两汉之际,由于社会动荡,导致部分士人思想家与作为主流的经学话语出现疏离,于是以论为体、以论为名的著述有所增加;同时,关于"论"的文体意识也空前地鲜明起来。到了东汉后期直至曹魏时期,随着经学的衰微、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论体著述就大量涌现了。"论"这一文体及文体观念的演变,与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精神旨趣的变化息息相关,表征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7.
汉代以后的车文化虽然在实质和总体上是一部"开倒车"的退化史,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发展"与"繁荣",那就是车子在古代中国被作为象征符号而畸形膨胀(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过度")的"车服制度"。我们知道,礼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等级、别贵贱、辨亲疏、明尊卑。要实现这些目的,彰显这些意指,就必须有外在的区别性标志物作为象征。而人类最能彰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汉代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复原与认识,并引入地理探测器进行单因子分析以更准确地探求各影响因子对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决定程度,进一步揭示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自身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段392处汉代村落遗址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空间分布格局,且形成若干分布核心区。其中,今金塔县东沙窝一带是研究区域内村落遗址空间集聚度最高地区,密度可达3.036处∙ (100km2)−1;(2)从微观层面看,村落遗址面积规模和文化层厚度数量均有较为明显的等级分布特点,大体呈“金字塔”型,且研究区域东、西部之间受地形地貌、生产方式、历史文化等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3)村落遗址濒水特征显著,且多分布在坡度<3°的黄土台地、丘陵及冲积平原、绿洲上。水源因子解释力远大于其他各因子,权重占比达28.80%,中心城邑、道路交通依次次之。水源是影响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同时,不晚于汉代村落选址布局虽仍受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人文社会诸要素对村落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却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9.
毁林与汉代居延垦区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根金 《灾害学》1994,9(1):65-68
本文根据历史史料,阐明了汉代居延垦区由兴旺发达到衰落的历史原因。进一步说明了乱破滥伐森林带来的恶果。开发大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切不可盲目蛮干,毫无克制。  相似文献   
10.
当下,"打的"是百姓生活出行的一道风景,那么唐、宋年间,也出现过像长安、开封、杭州等人口高达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城市,那时的市民是如何出行,他们是否也如现在一样,招手就能拦到的土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