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氟虫双酰胺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了氟虫双酰胺19.8%悬浮剂(SC)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当氟虫双酰胺及其代谢产物NNI-des-iodo的添加量为0.05~1.0 mg·kg-1时,其在水稻田土壤、田水、稻秆、稻米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2%~104.8%,变异系数为1.1%~4.4%.氟虫双酰胺在2011年三地(福建福州、天津、江苏南京)的稻田水中的降解半衰期为9.8~17.3 d,土壤中10.8~22.4 d,植株中7.6~17.3 d,其在稻田水样品中检出了代谢产物NNI-des-iodo,而在土壤和植株样品中未检出.在推荐使用剂量下,于末次施药10 d后,氟虫双酰胺在水稻稻米中的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在稻谷上的最大残留允许量(0.5 mg·kg-1).  相似文献   
2.
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在土壤和葱中残留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建立了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产物J9Z38在土壤和葱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其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1×10-9g和0.5×10-9g;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葱和土壤样品中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1 mg/kg。在0.01~0.1mg/kg添加水平下,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7.8%~99.3%和79.6%~10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4.6%和5.1%~7.2%;J9Z38在土壤和葱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6.0%~100.8%和77.8%~9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6%~10.0%和4.2%~8.3%,均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的要求。同时,为了解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在葱上施用后,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状况,在北京和山东两地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2.6 d和2.4~4.3 d,属于易降解农药。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葱中各施药3次和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 d时,溴氰虫酰胺在葱中最高残留量为0.13 mg/kg,表明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在葱中使用后,溴氰虫酰胺在葱中的残留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选取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生物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生物,将其置于氯咪巴唑含量为2.00ng/mL的水体中暴露7d,考察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不同部位(鳃、肝脏、胆汁和血浆)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过程,比较了氯咪巴唑在鱼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速率.罗非鱼暴露于氯咪巴唑水溶液3d后,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的氯咪巴唑达到最高浓度,分别为2.91ng/g,33.7ng/g,4.84ng/mL和2.58ng/mL;结束暴露3d后,氯咪巴唑在鳃、胆汁和血浆中的稳定浓度低于方法检测限,在肝脏中的稳定浓度为1.28ng/g.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氯咪巴唑的吸收动力学常数ku分别为0.069,0.813,0.286和0.136h-1;清除动力学常数ke分别为0.033,0.029,0.082和0.060h-1;半衰期t1/2分别为21.1,23.9,8.51和11.6h.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的吸收/清除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r2范围为0.75~0.98.氯咪巴唑在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的稳态生物富集系数对数值logBCFss分别为0.50,1.56,0.72和0.45,低于氯咪巴唑在野生罗非鱼体内的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4.
在低压汞灯(LPUV,253.7nm)光照条件下,研究了过氧化氢(H2O2)加入量对二嗪磷降解动力学、产物生成和降解途径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二嗪磷水溶液在单独UV和UV/H2O2工艺中的降解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且反应速率常数(k)随H2O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H2O2加入量为0,5,10mg/L时的k分别为0.0234,0.0301,0.0341min-1.在UV光照处理条件下,二嗪磷水溶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随H2O2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其矿化度均相对较低(光照120min时的DOC去除率均低于20%).此外,UV光照处理时,H2O2的加入对二嗪磷光氧化降解产物的种类及生成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二嗪磷水溶液单独UV光照处理60min时检出了8种中间/降解产物,但经UV/H2O2工艺处理60min时仅检出了6种中间/降解产物,且不同H2O2加入量时的光氧化降解产物生成量或浓度及随UV光照处理时间的变化幅度与趋势均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别.基于二嗪磷及其降解产物的定性、(半)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二嗪磷水溶液在单独UV和UV/H2O2工艺中的降解途径与机理.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土壤和小麦种子、茎杆中苯达嗪丙酯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剂量施药条件下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并测定了土壤、小麦种子和茎杆中的最终残留.苯达嗪丙酯的最低检出限为10ng,在土壤和小麦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kg-1.方法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7%—103.3%,变异系数为4.3%—16.4%.苯达嗪丙酯的消解动态试验表明:高剂量施药条件下苯达嗪丙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5d(北京)和3.1d(石家庄);当按推荐剂量施药时,小麦收获前10d,在土壤、小麦种子和茎杆中,北京和石家庄两地均未检出苯达嗪丙酯.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相色谱法对环境空气中的酰胺类化合物进行了测定,优化了实验条件.液相色谱采用C18柱,以水∶乙腈(93∶7)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器波长198 nm.二甲基甲酰胺的检出限为0.006 3 mg/m3,三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95.0%~98.3%;二甲基乙酰胺的检出限为0.009 2 mg/m3,三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91.3%~98.2%;丙烯酰胺的检出限为0.004 9 mg/m3,三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96.3%~102%.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酰胺酶降解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的微观机理,采用分子对接分别模拟了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或聚丙烯酸酯(PAA)结构模型与Rhodococcus sp. N-771酰胺酶(Rh Amidase)的结合,根据-CDOCKER_Energy score值最高的原则,对获得最佳结合构象进行分析.基于亲和力虚拟突变进行丙氨酸(ALA)扫描.亲和力分析表明,Rh Amidase对HPAM-2的亲和力最高、最稳定,而Rh Amidase于PAA-2相互作用最小、结合最好.同时,该酶更倾向于降解短链的聚合物.相互作用分析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Rh Amidase-HPAM-2比Rh Amidase-PAA-2更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ALA扫描进一步得知,PHE146、ILE450、LYS96和GLY193是Rh Amidase降解HPAM-2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其中GLY193与HPAM-2形成的1个氢键对Rh Amidase-HPAM-2的亲和力影响最大.突变体ASP191ALA可以提高Rh Amidase对HPAM-2的酶活性,这些数据可为设计更高活性的Rh Amidase突变体提...  相似文献   
8.
酰胺类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对水生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风险。为探究其对藻类的毒性作用,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分别从藻类生长和氧化损伤效应角度探讨了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酰胺类除草剂对藻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暴露组刺激藻类增长,高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3种酰胺类除草剂增加了铜绿微囊藻的氧化压力,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藻体内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显著增强。经96 h暴露后,甲草胺(32.0 mg·L~(-1))、乙草胺(32.0 mg·L~(-1))和丁草胺(15.0 mg·L~(-1))暴露溶液中相对MDA含量分别为138%、204%和154%,相对SOD活性分别为116%、87%和115%,相对POD活性分别475%、278%和627%。结合生物量及氧化损伤效应实验结果可知,3种除草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丁草胺乙草胺甲草胺。  相似文献   
9.
陈茜茜  陈秋兰  宋伟  陈猛  袁东星 《环境化学》2014,(12):2136-2143
在亚热带冬、夏两季室外自然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下乙草胺、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在河水和海水基底中的非生物降解(水解+光解)行为,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非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室外实验结果表明,冬季(气温12.30—26.98℃,平均17.47℃)乙草胺、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在河水中的非生物降解半衰期(t1/2)为64—131 d、水解t1/2为105—346 d、光解t1/2为159—410 d,海水中非生物降解t1/2为89—193 d、水解t1/2为77—277 d、光解t1/2为417—630 d;夏季(气温20.77—30.37℃,平均27.22℃)3种目标农药在河水中非生物降解t1/2为4—20 d、水解t1/2为7—54 d、光解t1/2为7—32 d,海水中非生物降解t1/2为10—50 d、水解t1/2为23—67 d、光解t1/2为17—192 d.目标农药在海水中的残留持久性远高于河水;超纯水条件下,光解在目标农药的非生物降解中占主导地位;河水中的光解速率快于海水.室内实验发现,硝酸盐促进了3种目标农药的水解,同时对乙草胺和丁草胺的光解也起到促进作用;p H升高促进了异丙甲草胺的水解和光解速率,但是抑制了丁草胺的水解和乙草胺、丁草胺的光解;腐殖质添加浓度为10 mg·L-1和20 mg·L-1时促进了3种目标农药的水解,但在浓度达30 mg·L-1时则抑制了乙草胺的水解及异丙甲草胺的光解.总体而言,3种目标农药在实际水环境中的降解半衰期均较长,其降解机理和毒性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聚硫代酰胺修饰活性炭对Au(Ⅲ)的选择性吸附效果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活性炭(AC)上原位合成聚硫代酰胺(PTA),成功制备了一种聚硫代酰胺修饰的活性炭基吸附材料(AC-PTA),研究其对废水中三价金[Au(Ⅲ)]的选择性吸附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AC-PTA在较宽的pH范围(<5.0)内对多金属离子共存溶液中的Au(Ⅲ)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吸附性能,Au(Ⅲ)的剩余浓度小于0.1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