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陕西秦岭山脉南麓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2002年6月8日佛坪特大暴雨与2003年8月29日宁陕特大暴雨) 发生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垂直环流和热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下,高空急流与低空急流耦合形成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1%,72%和7%;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1644-1668年和1819-1868年的第1、第3阶段为灾害多发期,而1669-1818年和1869-1911年的第2、第4阶段为灾害少发期。霜雪灾害的自相似性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分形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清代各等级灾害呈周期变化,且这些灾害的集中性非常强。陕南清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发生分别存在着16~18 a,7~8 a和46 a振荡周期。该地区霜雪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偏暖月的持续性降雪、积雪或由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造成的。初步确定陕南清代发生了两次霜雪灾害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9-1663年和1817-1842年。  相似文献   
3.
强菲  赵法锁  段钊 《灾害学》2015,(2):193-198
为进一步研究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及空间分布规律,对区内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物质组成等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地质灾害以堆积层滑坡为主,岩质崩塌次之;滑坡规模以小型、浅层和等长式为主,崩塌以小型、等长式为主。地质灾害空间点密度呈"四高两低"分布,崩塌呈"三高四低"分布,泥石流呈"三高两低"分布。地质灾害、断裂、河流及道路的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滑坡(崩塌)面积与体积(长、宽)之间具有幂律相依性,面积与体积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结论为陕南秦巴山区移民搬迁安置选址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倩  邱俊杰  余劲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7):1376-1390
山区移民搬迁是否加剧耕地撂荒关系到移民稳定性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商洛、安康、汉中3市8县(区)1578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回归得出,移民年数对是否撂荒、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在1%的水平上有正向影响;仅当移民距离超过0.5 km时,农户耕地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显著增加;不同移民类型中,工程移民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最大,避灾移民影响程度最小;另外,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农地流转特征显著影响了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可以得出,移民搬迁加剧了山区耕地撂荒,城镇生活的转变及务农时间机会成本的增加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对工程移民农户进行有土安置,加大生态移民区退耕还林支持力度,扶持扶贫、避灾移民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5.
陕南农村冬季PM_(2.5)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陕南农村冬季PM_(2.5)采样分析,获得PM_(2.5)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特征。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89.5±42.0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观测期间PM_(2.5)中OC、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6.0±6.9μg·m~(-3)和5.7±3.2μg·m~(-3),OC/EC平均比值为3.0±0.4。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为NO_3~-、SO_4~(2-)和NH_4~+。粒子数浓度与表面积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0.5μm以下粒径段。PAHs、BeP和Ba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8.9±10.9 ng·m~(-3)、3.0±0.9 ng·m~(-3)和1.2±0.7 ng·m~(-3),PAHs污染较严重,强致癌物BaP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当地农村以石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采用的燃烧方式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牛桂萍  李智嘉 《灾害学》1997,12(2):63-67
应用1958~1995年38a6月份陕西省关中、陕南地区24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关中、陕南6月份的降水特点;选取其中12站作为资料站,计算出关中、陕南6月份的降水指数f,研究了关中、陕南初夏(6月份)的干旱特点;就初夏干旱发生的高空500hPa环流形势与历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初夏干旱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陕南秦巴山地农业资源立体专业化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秦巴山地农业环境特点、资源构成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农业地域专业化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论文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构建能源消费-生计多样性模型对农户分类,基于用能多样性矩阵与效益评估法,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结构及其综合效益,继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农户能源消费的主要生计资本因子,并总结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参与旅游经营与不参与旅游经营的两大类农户中,农户用能多样性水平随生计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而上升;② 与非旅游经营户相比,旅游经营户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新型能源迅速推广,传统能源消费有所降低,能源消费模式向优质化和商品化发展;③ 不同类型农户用能综合效益差异明显,旅游经营户用能综合效益(16.96 元/kgce)明显大于非旅游经营户(13.53 元/kgce),表明旅游经营户从能源消费中获益更多;④ 促使农户能源消费模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物质、人力和金融三大生计资本.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农户生计资本与策略的变化,并成为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最后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政策和优化能源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ArcGIS的陕西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红 《灾害学》2008,23(1):37-42
以ArcGIS为工作平台,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地质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对陕西全省山洪灾害,包括溪河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陕北风沙高原和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二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易发程度二级区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和低易发三种级别18个区。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5日,陕西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杜航伟在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周详的陪同下,深入汉中市公安消防部队检查指导胡蜂伤人事件应急救援处置和准备工作,并亲切看望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广大消防官兵。在汉中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杜航伟一行深入训练场和车库,现场观摩了中队官兵的训练科目,实地查看了防灭蜂装备、水上救援器材和特种消防车辆,并认真听取了支队党委关于近期全市胡蜂伤人事件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防蜂服的性能特点、材质薄厚、配备数量和实战效果等情况,杜航伟要求,全市公安消防部队必须始终以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