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9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1029篇
安全科学   397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803篇
综合类   3295篇
基础理论   827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11篇
评价与监测   319篇
社会与环境   702篇
灾害及防治   4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性能,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分析3种抗减震措施下隧道不同监测点隧道拱顶沉降、边墙收敛、衬砌结构PGA及最小安全系数,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最优抗减震措施。结果表明:相比于工况1,工况2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0.54%~81.10%,边墙收敛减小13.92%~78.77%,衬砌结构PGA减小31.42%~72.02%,最小安全系数增加18.04%~66.13%;相比于工况1,工况3结构拱顶沉降减小3.04%~18.02%,边墙收敛减小4.70%~32.00%,PGA增加13.95%~27.4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7.49%~30.99%;工况4即“减震层+SFRC衬砌”刚柔并济法,相比于工况1,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8.46%~83.98%,结构边墙收敛减小17.54%~85.47%,PGA减小30.00%~69.9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47.95%~83.56%;4种工况抗减震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况4>工况2>工况3>工况1。研究结果可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抗震设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田区土壤中C_(10)~C_(40)的石油烃,通过优化加速溶剂萃取的条件,使方法在62 mg/L~3 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4.8 mg/kg。用该方法测定石油区短期、中期、长期油井污染土壤样品,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3%~5.2%,加标回收率为84.8%~98.5%,有证标准样品测定结果在可信区间内。  相似文献   
3.
能源环境管理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科研项目为基础数据信息,本文重点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该领域资助项目的总体特征、研究主题和热点变化,并结合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提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包括:①能源环境管理领域面上、青年、地区等自由探索类项目的立项绝对数和学科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并更多向青年学者倾斜,资助强度保持稳定;②碳、能源和环境是自由探索项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随着政策等调整具有动态变化特征;③能源环境管理领域重点、重大等引导类项目和优青、杰青、创新研究群体等人才类项目不断实现突破,增速明显,学科占比优势突出;④问题导向与本土情景、理论体系和一般规律、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市场和微观主体作用是研究选题确立与项目申请时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In November 1928, Theodore Jr. and Kermit Roosevelt led an expedition to China with the expressed purpose of being the first Westerners to kill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The expedition lasted 8 months and resulted in the brothers shooting a giant panda in the mountains of Sichuan Province. Given the concurrent attention in the popular press describing this celebrated expedition, the giant panda was poised to be trophy hunted much like other large mammal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however, the killing of giant pandas, eve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servation revenue, is unthinkable for reasons related to the species itself and the context, in time and space, in which the species was popularized in the West. We found that the giant panda's status as a conservation symbol, exceptional charisma and gentle disposition, rarity, value as a nonconsumptive ecotourism attraction, and endemism are integral to the explanation of why the species is not trophy hunted. We compared thes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characteristics with 20 of the most common trophy-hunted mammal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inciples applying to giant pandas are generalizable to other species. Although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0 trophy-hunted mammals aligned with the giant panda, many did not. Charisma, economic value, and endemism, in particular, were comparatively unique to the giant panda.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t present, exceptional characteristics may be necessary for certain mammals to be excepted from trophy hunting. However, because discourse relating to the role of trophy hunting in supporting conservation outcomes is dynamic in both science and society, we suspect these valuations will also change in future.  相似文献   
5.
绿潮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灾害,已经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依据2012年南黄海海域浒苔遥感监测分布面积数据,选取了温度、天气状况、风向、风力、浪高5种影响浒苔扩散的气候因子,建立了基于SVR的浒苔分布面积预测模型,并与经典的最近邻点插值模型、线性插值模型、3次样条函数插值模型和分段3次Hermite插值模型进行了回归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VR的浒苔分布面积预测模型能够为浒苔遥感数据的插补提供一种方法,且回归效果优于传统的回归方法,为浒苔的防治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其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库区产生大量泥沙的根本因素,更是造成库区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本文就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环境危害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推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能源消耗的主体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点,在城市层面推动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强化环境保护是发展的基本要求.鉴于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在管理方面要求对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考虑和综合管理,充分强调能源经济效率和环境制约因素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能效标准和排放绩效标准,为城市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The increasing use of sea water for industrial cooling presents a real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ocean. in Taiwan where many electric power plants along the coast take sea water for cooling, people are concerned seriously about nuclear power plants. There are three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Taiwan. Each plant has two units for generating power. the first two are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aiwan. the third is located in Kenting National Park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ernmost Taiwan. the plants take sea water for cooling, and discharge their heated effluents to the ocean surface from the coast. the thermal effluents have variable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ear the plants. Fishermen living near the power plants complain that the heated water affects the inshore fishery catch. in addition, the thermal water from the second plant is easily accumulated near the coastal zone to influence the nearby swimming area in the summer-time. the thermal water from the third plant bleaches or kills some corals in shallow water near the outlet, and this conflicts with the interests of Kenting National Park.  相似文献   
9.
长江河口近岸水体自然净化作用及其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按照水体的净化机理,结合长江口和上海滨岸带近岸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实际特征,对近岸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在历史资料和实测资料基础上,就近岸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因长江河口近岸水体存在较强的自然净化作用机制,近岸水体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较强,环境容量较大,但由于污染物输入量的不断增加,部分岸段近岸水体的环境质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近岸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长江口南岸水域洪水季节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比估水季节强,而杭州湾北岸水域的自然净化作用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建议在近岸污水排放过程中应考虑近岸水体的净化能力,遵循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在全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特点和本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化趋势将长期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城镇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本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水资源严重缺乏条件下西北农村地区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小城镇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建立农村地区新型生态能源结构,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