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通过对福州盆地首山路ZKCS钻孔岩芯的AMS 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测试、岩性特征、黏土浑浊水电导率值和地球化学元素测定、粒度分析以及硅藻鉴定,对钻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与ZK004钻孔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全球古气候及区域构造记录,确认首山路ZKCS钻孔记录了两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结束时间约50 ka,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期间.两次海侵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海侵发生在MIS3早期,对应于前人命名的"福州海侵",主要原因是区域构造下沉,加之此时古气候变暖引发海面上升;之后由于盆地内部的不均匀沉降,再次发生抬升,导致ZKCS钻孔记录的海侵较早结束、海侵层埋深较浅;全新世海侵即前人命名的"长乐海进",强度比前一期强,为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可能还伴随着盆地的下陷.  相似文献   
93.
颗粒态汞在大气中停留时间短、易沉降,易对局地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明确不同粒径颗粒态汞的分布,对进一步认知大气汞循环及环境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2018年天津市四季大气颗粒态汞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判定了其可能来源,评估了其潜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受初级排放源及活性气态汞的气-粒分配影响,颗粒态汞在PM<0.5、PM0.5~1粒径中明显富集,其环境健康危害一直被低估。大气颗粒态汞的平均浓度为181.1±97.2 pg/m3,冬季浓度较高,可能受人为排放量大、沉降率低、气-粒分配系数Kp与温度成反比因素控制。夏季浓度较低,除受清洁海相气团影响外,天气潮湿,汞的清除作用加大也是重要因素。颗粒态汞来源不同,冬季主要来源于北方燃煤供暖,春秋季与日常工业生产、车辆排放相关,夏季受自然源海相气团影响较大。尽管大气颗粒态汞通过呼吸给人体带来的健康风险较低,但细粒径风险值显著高于粗粒径,且其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危害,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4.
植物提取修复是目前研究较多且极具发展前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砷、镉、铜、锌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然而,植物提取土壤重金属后产生大量植物残体的处置成为目前环境治理的难点。本研究通过将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和苎麻收割后制备成生物炭(350℃)进行盆栽实验,观测了超富集植物生物炭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评估了超富集植物炭化处理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添加苎麻生物炭(ZM)可以显著减少玉米地上部氮磷含量,但对生物量、光合等指标无显著影响,同时玉米地上及地下部分重金属Zn、Cd含量稍有增加;而添加景天生物炭处理(JT)玉米的总生物量相比对照降低了44.4%,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也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总投影面积分别降低了35.1%、28.1%和28.1%,玉米地上部和根部Zn含量为对照的16.0、21.7倍,Cd含量为对照的11.6、25.8倍。结合原材料以及生物炭中Zn、Cd含量分析,其差异主要由苎麻、景天中Zn、Cd含量不同所致,景天和苎麻自身重金属含量是决定其是否可以生物炭化并应用于农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5.
危险品事故泄漏模糊路网应急资源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危险品大规模泄漏事故发生后,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对于减轻危险品对人员伤害和挽救损失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损毁路网修复和救援物资2个方面建立双层模型,从有限物资分配修复损毁路网和救援上进行优化分配,并通过路径优化时间最短分配物资,使应急救援系统的损失最小化。利用宽容分层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求解最优的物资分配和运输路径方案。最后利用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检验,找出需要修复受损路网中关键路段。  相似文献   
96.

Freshwater lakes are important reservoirs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ARG profiles in water samples from Ying Lake, China, using high-throughput quantitative PCR.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RGs suggested significant pollution with ARGs in the study area, where the ARG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were greater in an area with box-type fish farming than an area with fenced fish farming. Network analysis indicated the widespread co-occurrence of ARGs and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cphA-01, blalMP02, and blaCMY202 were identified as adequate indicator genes for estimating the total ARG abundances. Redundanc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caused by variation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ith different fish culture methods mainly determined the ARGs in the lake system. Thus,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ARGs provided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propagation of ARGs in a lake.

  相似文献   
97.
引入风险场理论研究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风险形成机理,基于系统风险因素识别,建立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风险势函数及对应的风险场强模型,采用触发器原理分析了风险场叠加后的风险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内部风险场承受体风险势和风险场强均为代数加和叠加;外部风险场分为单一和多风险源2类,风险势均表现为代数加和叠加,风险场强叠加均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风险状态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内、外风险场承受体,内部风险场承受体全部或部分崩溃,将导致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失效,其释放的风险场能量将会对外部风险场承受体系统进行攻击,导致外部风险场承受体的部分或整体失效,进而产生风险级联效应。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受人、机、物、环、管单因素耦合风险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各单因素耦合风险折叠突变模型,采用1985—2016年中国发生的铁路危险品运输事故统计数据分析模型,显示出人的单因素耦合风险突变对于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机、物、环因素。基于此分别建立了含系统内部风险防御阻尼控制系数和外部影响因素幅值调节系数的杜芬震荡分叉响应方程研究单因素耦合风险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系统内部阻尼不断增强,或是外部影响幅值得到控制,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都将不再产生折叠突变,系统将变得更加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99.
选择2台重型柴油车发动机,在测功机台架上复现其在中国典型道路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并测取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特征转速和ETC(European Transient Cycle,欧洲瞬态循环)做功量;在此基础上,基于美国和欧洲2种典型的重型在用车符合性检测方法,即NTE(Not To Exceed,区域达标)法和AWM(Averaging Window Method,窗口平均值法),对比研究了这2种方法对中国重型柴油车典型道路工况的适应性. 结果发现:NTE法对在重庆国道高速公路下运行的重型柴油车工况具有较好的覆盖性,但对北京通州的公交车运行工况的覆盖性较差;改变NTE事件的采样时间准则和控制区域定义,对NOx比排放的数值影响不大. AWM能够利用全部的道路工况数据,但是由于怠速工况的存在,使得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平均NOx比排放值比NTE法得出的数值偏高;而基于ETC循环做功量的窗口平均NOx比排放值具有较为合理的离散度.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响应过程,并对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壤酶的活性,三种酶活性能较为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三种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且三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三种酶在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共生关系,且能够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可作为衡量沙漠化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性指标,并可为进一步揭示沙漠化的生物学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