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4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000篇
安全科学   161篇
废物处理   894篇
环保管理   1404篇
综合类   2491篇
基础理论   347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574篇
评价与监测   1113篇
社会与环境   993篇
灾害及防治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1549篇
  2017年   1474篇
  2016年   1313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677篇
  2011年   1569篇
  2010年   879篇
  2009年   773篇
  2008年   1041篇
  2007年   1389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2篇
  1935年   2篇
  1918年   1篇
  1917年   1篇
  19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徐玖平  王鹤 《灾害学》2010,25(1):98-111
灾后重建是在灾害体发生之时及发生之后,采取应急救援、灾害管理,以及灾后评估、救助、规划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可划分为前期应急重建、中期恢复重建及后期发展重建3部分。以自然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中外关于灾后重建文献的基础之上,归纳了灾后重建的系统特征,介绍了灾后重建技术和实践的研究进展。灾后重建技术包括灾害分类分级、应急救援、灾后评估、灾害管理和重建规划5个方面,灾后重建实践研究分为地震、飓风、洪水和海啸4个方面,并对中外的灾后重建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ndonesia has experienced immense forest and land fires. Often these fires are associated with extended drought and widespread use of fire to clear previously logged forest and other degraded land in preparation for oil palm, rubber, or pulpwood plantation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use of fire in land clearing activities, but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economics. There is still acceptance that fire is the cheapest, fastest, and most effective land clearing method with the added benefit of providing nutrients from ash residu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existing information on the financi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using fire for land clearing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lantations as compared with zero-burning techniqu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economic advantage of fire use varies widely and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soil fertility, vegetation density, labour cost, equipment and training costs, and the costs of fire management. For large-scale land clearing, the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fire versus zero-burning shows that when applied to low-volume vegetation, zero-burning methods are not more expensive than burning – and may actually be more cost effective in the long term. This is the case for clearing oil palm or rubber plantations for replanting, low secondary vegetation, and heavily logged-over forest. Under high-volume forest conditions, burning remains less expensive because it is more difficult, time consuming, and costly to dispose of high volumes of piled wood mechanically.  相似文献   
993.
The Tampa Bay Ecosystem Services Demonstration Project (TBESDP) is part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Ecosystem Services Research Program. The principal objectives of TBESDP are to (1) quantify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Tampa Bay watershed, (2) determin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society, (3) predict the supply of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 future scenario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and (4) apply this knowledge through models and tools that will support the best inform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possible. The scope and complexity of this project required intensive effort to establish which services can be quantified by applying existing models, data, and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which services will require supporting research. Research priorities were assessed by: (1) developing and refining conceptual models of major ecosystems in the Tampa Bay region, (2) gathering input from stakeholders abou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and values of various ecosystem services, (3) preparing and review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volume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relevant to the ecosystems and services of interest, and (4) evaluating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importance, value, and availability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his analysis led us to focus on two research priorities, seagrass-habitat functions as support for fishery production, and wetlands as regulators of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994.
正弦振动试验是试验室经常采用的振动方式,对应正弦振动试验国家标准GB/T2423.10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介绍了该标准的用途、制修订背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正弦振动试验国家标准GB/T2423.10—2008与正在修订的6B/T2423.10—201×之间的异同之处,并指明了此标准应用中的几点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蚀刻液水合肼还原除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电路板厂废弃的蚀刻液,经氢氧化铜沉淀法回收大部分铜后,再采用水合肼还原,进一步除铜。反应温度为50℃,水合肼质量分数为3.0%,溶液pH为6.0,废液中铜的去除率可达98.5%,处理后废液中铜的质量浓度低于0.2g/L,可作为碱性蚀刻液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味精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前置缺氧段对反应器脱氮效果影响较小,脱氮过程主要是在好氧段实现;曝气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曝气量0.38 m3/h,曝气时间5.5 h;在进水COD、p(NH3-N)和TN分别为l000.00~1300.00,70.00~130.00,100.00~200.00 mg/L的条件下,COD、NH3-N和TN的去除率可分别维持在90%、99%和85%以上,实现了味精废水的高效脱氮处理.有机物主要在曝气初期的1.5 h内被去除,其在微生物体内以聚β-羟基丁酸形式储存,以提供反硝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碳源.与普通SBR相比,接种好氧颗粒污泥后的反应器对味精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7.
微波辐照热解废印刷电路板产物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实现其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了微波辐照热解废印刷电路板的效果,并采用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X荧光光谱等方法对热解产物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微波热解得到的气体、液体、固体的产率分别为7%~33%、26%~45%、31%~51%,其中气体主要由CO、CO2、H2及有机烃类组成,可燃性气体占70%(体积分数)左右,可作为燃料气加以利用;液体分为水相及油相,经常压蒸馏后得到的120~250 ℃馏分主要为单酚化合物,苯酚高达50%(质量分数)左右,甲基苯酚和邻甲基苯酚为25%(质量分数)以上,是良好的化工原料;固体中除炭外,还含有许多金属如铅、锡和铜等,可以回收利用.说明微波热解技术处理电子废弃物可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探究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联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0—201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约16.44%的城市达到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逐渐趋缓,成渝城市群达到峰值(5.21hm2)后逐年稳定下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存在倒“ U”形EKC曲线关系,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成渝城市群(拐点出现在2008年)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协调关系好转早于中下游城市群(拐点分别在2019年、2012年)。四川、安徽应作为降低资源消耗的重点对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周围城市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9.
厌氧工艺对含铬(Ⅵ)废水处理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砂石和活性炭作为填料,自制厌氧生物滤床系统,并对系统进行驯化,发现完成驯化后的稳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铬(Ⅵ)能力.废水在系统中经过2 h运行,加入碳源的试验组与不加碳源的对照组的铬(Ⅵ)去除率分别为87.33%和66.31%.恒流泵最佳流量为47 mL/min,外加碳源后,铬(Ⅵ)的浓度由60 mg/L左右降到0.5 mg/L以下,需要4 h,而对照组需要14 h,铬(Ⅵ)浓度由64.66 mg/L提高到 75.53 mg/L时,对本系统负面影响甚微,提高到95.47 mg/L时,系统出水达标所需时间延长到7.5 h.本系统具有耐受一定程度的浓度冲击以及进一步驯化、提高处理负荷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伪装遮障材料在实用期的老化机理,获悉伪装遮障材料失效的主要环境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伪装遮障材料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单因素环境中的性能变化,得出影响伪装遮障材料老化失效的主要因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变化,解释伪装遮障材料的老化机理。结果 获得了在不同自然环境、实验室单因素环境下,伪装遮障材料颜色外观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伪装遮障材料在老化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变化。结论 伪装遮障材料在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下的老化程度最大,在济南自然环境下的老化程度最小。光照是导致伪装遮障材料颜色外观及力学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老化过程中,主要是材料表面的聚氨酯发生老化、脱落,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伪装遮障材料破坏时,纤维有2种失效形式,一种是纤维脱黏、直接断裂;另一种是纤维脱黏,拔出,或者拔出过程中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