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375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起特殊的烟管腐蚀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台燃煤锅炉,1台只在冬季使用,其余则用4 t锅炉产生的蒸汽倒灌进行保养.2 t锅炉在更换烟管近3年后再次发生烟管泄漏事故.经调查分析发现,是由于2台锅炉同用一烟道,由于烟气互通,烟气倒灌进保养锅炉烟管,造成烟管低温腐蚀,引起泄漏.  相似文献   
42.
微生物法降解药渣中残留四环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酵法生产四环素过程中会产出大量废弃药渣,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残留一定量未提取完的四环素,从而限制其资源化利用。研究筛选到一株对药渣中残留四环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优势菌株,经16S rDNA鉴定为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amalonaticus)。该菌株在35℃、初始pH 5.5、装液量为50 mL、接种量为5%、转速为150 r/min条件下,处理四环素药渣72 h,药渣中残留四环素的降解率为86.1%。  相似文献   
43.
在生物滴滤塔处理制革恶臭气体中,采用SBR法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考查生物滴滤塔处理制革恶臭气体中微生物的特性。研究了微生物对氨氮和硫化物的去除效率以及驯化过程中污泥容积指数(SVI)的变化,并对挂膜后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相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过19 d的驯化,微生物对氨氮和硫化物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8.29%和94.16%,驯化期间污泥容积指数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中。挂膜14 d的扫描电镜显示,填料表面有均匀的生物膜分布,说明微生物在填料上已经挂膜成功,驯化的微生物可以达到去除制革恶臭气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44.
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固定潜力,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反应时间、溶液中Fe2+和S2-浓度、溶液p H、吸附反应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附试验了解发酵稻壳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稻壳吸附Fe2+(r=0.912 1)和S2-(r=0.901 1)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且Fe2+(R2=0.965 1)和S2-(R2=0.936 6)的等温吸附特征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主要为配位吸附,而对S2-的吸附主要为阴离子交换吸附.一定p H范围内(1.50~11.50)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对S2-的吸附量略有减少,进一步证明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此外,不同p 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发酵稻壳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解吸率均小于10.00%.上述结果说明,发酵稻壳对Fe2+和S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吸附态Fe2+和S2-稳定性好,不易再释放.  相似文献   
45.
本实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了生物炭和AlCl3改性生物炭,研究了2种生物炭分别调理污泥后的脱水效果,并探讨了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机理.结果表明,经过2种生物炭调理后,污泥比阻(SRF)、泥饼含水率(MC)、污泥沉降体积指数(SV30)、毛细抽吸时间(CST)均下降,污泥净产率(YN)升高,说明污泥脱水性能得到了改善,且AlCl3改性生物炭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生物炭.当AlCl3(溶液浓度3mol/L)改性生物炭的用量为3g/L时,调理后的污泥SRF,MC,SV30,CST分别降低至1.3×1012m/kg,81.9%,78.6%,35s,YN增加至17.8kg/(m2·h).分析原因:一方面,经过生物炭调理后,泥饼中会形成一定的骨架结构,使得污泥中的水和EPS能够更容易地释放;另一方面,经过AlCl3改性后,改性生物炭携带的正电荷(Al3+)能够与污泥颗粒所带的负电荷发生电中和作用,使得污泥颗粒更容易聚集,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46.
受前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共同驱动,大气臭氧(O3)已成为影响城市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目前物理化学机制驱动的演绎模型在进行O3污染解析时需要的模型参数众多,运算时效性较差;数据驱动的归纳模型运算效率高,但存在可解释性差等问题.通过建立可解释性数据驱动的Correlation-ML-SHAP模型,Correlation模块挖掘O3浓度关联影响因素,机器学习ML模块耦合可解释性SHAP模块计算各驱动因素对O3浓度的影响贡献,实现对驱动因素的定量解析,并以晋城市2021年夏季O3污染过程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Correlation-ML-SHAP模型能够挖掘并利用强驱动因素模拟O3浓度和量化影响贡献,其中ML模块采用XGBoost模型模拟准确度最佳. 2021年夏季晋城市O3污染强驱动因素为:气温、日照强度、湿度和前体物排放水平,贡献权重为:32.1%、 21.3%、 16.5%和15.6%,其中气温、日照强度和前体物排放...  相似文献   
47.
东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均递减速率达1.6%。16年来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给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8.
试论建立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的组织形式。在一些企业,特别是矿山生产企业,重生产、轻生命,重利益、轻安全的现象十分严重。笔者首先对矿山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着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矿山开采秩序混乱,惩治力度不大,安全第一思想树的不牢,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进而分析了建立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可行性,指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政府的重视,职工维权意识的增强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阐述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概念,确立了“三大机制”作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49.
游离羟基及表面活性剂对乙草胺光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以p-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PNDA)作为·OH自由基的探针,研究了H2O2及表面活性剂0206-B(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混剂)对除草剂乙草胺在水中间接光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对水中乙草胺具有光敏化降解作用,其敏化作用效应与·OH有关;而0206-B对乙草胺具有光猝灭降解作用,光猝灭降解作用效应与0206-B减少水溶液中的·OH自由基含量有关.乙草胺直接光解与H2O2作用的乙草胺间接光解相同的产物有Rf(比移值)为0.12、0.52、0.61、0.72的化合物;H2O2敏化降解抑制了乙草胺直接光解产物Rf为0.04、0.10、0.18、0.21、0.79的化合物产生,但促进乙草胺间接光解Rf为0.45、0.66的新光解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50.
在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分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湿法磷酸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最终得到其风险的模糊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湿法磷酸过程中的风险为第5级,即风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