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9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723篇
安全科学   245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1585篇
基础理论   272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143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脉冲式SBR工艺是针对传统SBR工艺反硝化效果较差提出的一种新型的SBR运行方式。采用真实的生活污水对传统SBR及脉冲式SBR工艺进行对比研究,考察二者运行过程中DO、pH及ORP的变化规律,进而通过DO、pH及ORP控制参数对脉冲式SBR法深度脱氮工艺进行实时控制。试验结果显示,出水TN低于2 mg/L,去除率达到了96%以上。  相似文献   
982.
污泥热解残渣对废水中Cr(VI)去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污泥热解残渣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污泥热解残渣直接用作吸附剂去除废水中Cr(VI)的可行性,分析热解温度、时间以及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污泥残渣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 ℃下热解1.0 h的污泥残渣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污泥残渣对Cr(VI)的吸附受多种过程(如化学吸附、颗粒内扩散等)反应速度的影响;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很好地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相对而言,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模型;当吸附时间为24.0 h,初始溶液pH=4.0,吸附剂质量浓度为20 g/L时,污泥残渣对Cr(VI)的最大吸附质量比qmax为13.87 mg/g.研究表明,将污泥热解残渣作为廉价吸附剂处理含Cr(VI)废水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3.
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救援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危险化学品企业救援队伍数量和规模都得到较大增长,已成为是我国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危险化学品企业救援队伍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优势和能力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队伍管理、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加强队伍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扩大企业救援队伍的作业范围,切实提高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能力,有效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易发和多发趋势。  相似文献   
984.
为深入研究PM2.5和PM10质量浓度异常“倒挂”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在苏州市相城区国控点开展比对监测分析,回顾性分析了2016—2020年苏州全部国控点颗粒物浓度数据。苏州市相城区国控点PM2.5浓度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国控点频繁出现PM2.5浓度高于其他国控点PM2.5浓度和高于该站点PM10浓度(“倒挂”率高达34%)的“双高”现象,PM2.5平均浓度比其他9个国控点高12.5%~37.2%,比位于同一站点的备用监测仪器(“倒挂”率为0)高38.1%。2016—2020年,苏州全部国控点“倒挂”时间的总体趋势都是逐年递增,且集中发生在相对湿度较高的20:00至次日07:00。这5年间各国控点PM2.5浓度异常偏高导致的异常“倒挂”现象对全市年均浓度产生的正误差分别为1.6%、2.8%、6.0%、6.2%和4.1%,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苏州PM2.5浓度偏高是由动态加...  相似文献   
985.
矿区土壤Pb的分布特征及植物修复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省某有色矿区采矿厂及选矿厂周围土壤Pb污染现状、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植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按照Tessier的重金属形态分级和浸提方法,Pb在土壤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结合态为主,植物有效性较低.比较两样点土壤Pb活性,选矿厂高于采矿厂,这可能是由于Pb的来源不同.从土壤含Pb及植物有效态Pb含量来看,该矿区样点土壤Pb污染均较严重,开展污染修复工作势在必行.以植物体内Pb含量、地表上部有效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为指标,对20种植物对Pb的富集特性分析发现,类芦富集和转移Pb的能力较强,进一步研究价值很大.从土壤Pb的有效态含量及生态安全考虑,在该矿区进行土壤Pb污染的植物提取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6.
基于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分析了2015-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臭氧(O3)污染状况.结果 表明:2015-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O3平均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年平均升高12.2 μg/m3,其中,2017-2019年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160μg/m3).O3单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占空气质量指数的比...  相似文献   
987.
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处理印染废水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1株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进行代谢的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株AN29.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AN29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其特性为: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7℃,降解苯胺合适的起始pH值为6.5~8.0,可以利用苯胺的最高浓度为4 000mg/L,合适起始浓度为500~2 000mg/L.  相似文献   
988.
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堆肥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分子生态学为堆肥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DNA的提取是该技术的基础,但由于腐殖酸类物质的污染,增加了堆肥微生物总DNA的提取难度.采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溶菌酶法、超声波破碎法和蛋白酶K-CTAB法)从堆肥中提取微生物的总DNA,使用核酸和蛋白质分析仪检测后表明3种提取方法获得的DNA产量均较高;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其长度约为23 kb;使用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27F和1 495R)对总DNA进行PCR扩增,都获得了几乎全长的16S rDNA序列(约1.5 kb);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和AluⅠ)对纯化后的PCR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DNA反映了比较一致的微生物多样性.虽然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其提取的DNA都可以用于堆肥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某一种方法用于提取堆肥总DNA.  相似文献   
989.
北京土壤对甲苯和萘的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景环  曾溅辉 《环境科学》2006,27(9):1889-1894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土壤对甲苯和萘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对甲苯和萘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7种土壤对甲苯和萘的吸附能力差别较大,但其吸附等温线均很好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同一土壤中,萘的吸附量大于甲苯的吸附量.温度升高不利于甲苯和萘在土壤中的吸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均利于甲苯和萘在土壤表面的解吸,CTAB和SDBS对甲苯和萘的解吸率最高分别可达27.5%、12.1%和64.3%、48.8%,说明SDBS的解吸效果更好.甲苯  相似文献   
990.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核心要求,城市生态协同发展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城市生态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特定地方对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度,体现了特定地方对流域性生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差异悬殊。协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耗和污染排放较少的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污染较少的城市。而生态协同发展能力较差的城市多集中在那些能耗和污染严重的地区。这些城市形成了三大一级城市群和八大二级城市子群的空间分异格局。该格局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协同发展能力之间在现阶段并非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发展需要切实体现一体化治理(流域性)、中央集中性治理(国家战略性)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统筹性治理(复合地域生态系统)三大内在需求。从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恢复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工协作入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上下游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的战略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