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2016—2020年台州市区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市区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及受气象因素影响情况,并探究了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和O3浓度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关系。2016—2020年,台州市区PM2.5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O3-8 h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PM2.5浓度在冬季最高,且易发生超标;O3浓度在春、夏、秋季均较高,且均会发生超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气压呈正相关;O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与O3浓度均呈正相关,两者存在协同增长。在春、夏、秋季,二次PM2.5在总PM2.5中的占比随着O3  相似文献   

2.
在对淄博市1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复合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通过分析淄博市2019年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选用LSTM模型预测PM2.5浓度。由于传统单一模块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训练时间较长和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复合LSTM模型。该模型由3部分组成:GRA,用于PM2.5浓度影响因素变量筛选;ICEEMD,用于PM2.5分解、分量筛选和原始大气污染物及气象数据处理;LSTM,用于PM2.5浓度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淄博市中部丘陵地带PM2.5浓度高于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东部高于西部;淄博市逐月PM2.5浓度呈“U”形分布,1月最高,8月最低;淄博市PM2.5浓度受PM10和CO影响较大,受湿度和温度影响较小。对比单一LSTM模型和GRA-LSTM模型,GRA-ICEEMD-LSTM模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ArcGIS制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时空分布特征上揭示河南省PM2.5污染特征,并分析其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2014—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为40~100μg/m3,总体呈递减趋势。PM2.5浓度季节分布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河南省2019年和2020年PM2.5污染空间分布存在显著自相关,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冷热点分析发现,热点城市为濮阳、安阳、济源、郑州、新乡、焦作、鹤壁,冷点城市为信阳、驻马店、周口。PM2.5在年尺度上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显著相关,其中,与气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424。当相对湿度处于90%以下时,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在相对湿度超过90%之后,PM2.5浓度下降至70μg/m3...  相似文献   

4.
于2018年冬季在广州城区磨碟沙站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样品采集,并获得PM2.5中水溶性离子、含碳组分、稳定碳氮同位素的组成及时间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PM2.5浓度升高时段的化学组成特征变化,进而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究了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研究站点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2.1μg/m3,共出现两个PM2.5浓度水平升高时段,所对应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46.0μg/m3和63.0μg/m3。风速降低、温度升高等不利气象条件是导致上述时段PM2.5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在上述时段,伴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NO-3和NH+4浓度均出现显著升高,NO-3与SO2-4的摩...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各分量与气象因子的模型,最后依据短期分量和基线分量的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对序列进行重建,获取消除气象条件影响的PM2.5长期分量。KZ滤波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气象条件对江淮区域PM2.5污染改善影响存在波动,在2018—2019年为负贡献,而在2020年秋冬季则变为正贡献;江淮地区3个城市2018年和2020年PM2.5修正后的长期分量均值表明气象条件对各市PM2.5改善影响存在差异较大,气象条件对合肥PM2.5改善的贡献仅为1.0%,芜湖为7.8%,马鞍山为21.0%;NAQPMS数值模式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减排措施对江淮之间PM2.5浓度改...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襄阳市秋冬季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线监测数据,对PM2.5质量浓度、气象因素、化学组分、来源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襄阳市秋冬季污染天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随污染程度加重,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呈上升趋势,二次颗粒物的形成对PM2.5的贡献更高。在PM2.5化学组分中,水溶性离子占比最大,随着污染程度加重,二次离子(SNA)快速增长,二次离子的生成转化是污染的重要成因。轻度、中度污染时,湿度高、风速小、气温低,有利于污染的积累,重度污染时湿度大、风速回升,有利于上游污染的输送与二次转化。PMF模型解析出襄阳市PM2.5主要来源及贡献率为二次源58.0%、工业企业源22.6%、机动车源10.7%、扬尘源8.7%。襄阳市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江汉平原东部及南部区域,极少量分布在襄阳区域,长距离区域传输...  相似文献   

7.
基于光散射原理的PM2.5传感器在近几年快速发展,中国、美国以及欧盟均发布了关于大气PM2.5传感器使用的指南。传感器类PM2.5设备受湿度、温度、颗粒物组成等影响,国内外相关应用重点集中在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测、健康暴露评估及污染源精准识别等领域,中国在基于传感器的PM2.5高密度网格化监测的设备研发、建设规模及应用等均走在世界前列。研究从PM2.5传感器设备相关的原理、影响因素、性能指标,以及基于传感器形成的高密度网格化监测体系相关的标准规范、质控校准以及业务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国内外资料调研,为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大气精细化环境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根据江苏省72个国控点监测数据,采用了区域大气模式和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模拟了2017年江苏省ρ(PM2.5)的时空分布,耦合综合源追踪算法(ISAM)分析了不同地区排放源对ρ(PM2.5)的贡献特征。结果表明,PM2.5模拟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0.76,标准平均偏差(NMB)=5.2%,均方根误差(RMSE)=23.4μg/m3,模拟结果落于观测结果0.5~2倍的比例(FAC2)=84.2%。源追踪模块结果显示,夏季主要受东南风控制,本地排放的贡献更大(省内贡献为52.34%),其他季节受偏北风输送影响,外源输送的影响较大(省外贡献为53.48%~56.84%);冬季苏北5市的排放贡献比沿江8市的更大,而春、夏季沿江8市排放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段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污染特征、pH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13.4、11.9、32.6μg/m3,SNA(NO-3、SO42-和NH+4三者统称)质量浓度分别为5.8、5.4、13.3μg/m3,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91.6%~93.6%。“十四运”前和“十四运”期间NO-3与SO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7和0.9,表明移动源的比例增加,主要受交通管控的影响。“十四运”后NO  相似文献   

10.
基于漯河市大气灰霾站在线观测数据,分析2022年10月12—19日PM2.5-O3复合污染过程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以期判别复合污染过程中需要优先管控的VOCs物种及来源,为PM2.5和O3协同管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污染期间VOCs平均质量浓度(96.7μg/m3)显著高于污染前(49.4μg/m3)和污染后(54.8μg/m3),以烷烃和卤代烃占比较高;整个污染过程中质量浓度较高的物种包括乙醛、乙烷、丙烷、异戊烷、氟利昂-12、二氯甲烷、甲苯、苯、一氯甲烷、氟利昂-11、正丁烷和1,2-二氯乙烷;污染期间正丁烷、异戊烷、丙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和苯的质量浓度增幅均超过100%。漯河市VOCs的O3生成潜势(OFP)以OVOC和烯烃占比较高,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以芳香烃占比最高。OFP贡献较高物种为乙醛、乙烯、甲苯和丙烯,SOAp贡献较高物种为甲苯、苯、间、对二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污染期间...  相似文献   

11.
空气自动监测中PM2.5与PM10 “倒挂”现象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原理的自动监测仪器在不同季节同时测定PM2.5与PM10,对所得数据中的PM2.5与PM10"倒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PM10采用振荡天平法时,PM2.5与PM10的"倒挂"率较高;冬季和夏季"倒挂"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造成PM2.5与PM10"倒挂"的原因主要有监测过程中的随机误差,PM2.5与PM10的监测方法原理不同,监测方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等。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24  
2006年在杭州市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不同季节大气中PM2.5和PM10样品,同时采集了多种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了其质量浓度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21种无机元素、5种无机水溶性离子以及有机碳和元素碳等,并据此构建了杭州市PM2.5和PM10的源与受体化学成分谱;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PM2.5和PM10污染较严重,其年均浓度分别为77.5μg/m3和111.0μg/m3;各主要源类对PM2.5的贡献率依次为机动车尾气尘21.6%、硫酸盐18.8%、煤烟尘16.7%、燃油尘10.2%、硝酸盐9.9%、土壤尘8.2%、建筑水泥尘4.0%、海盐粒子1.5%。各主要源类对PM10贡献率依次为土壤尘17.0%、机动车尾气尘16.9%、硫酸盐14.3%、煤烟尘13.9%、硝酸盐粒8.2%、建筑水泥尘8.0%、燃油尘5.5%、海盐粒子3.4%、冶金尘3.2%。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南充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试及结合统计年鉴等获得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南充市2014年大气PM_(10)、PM_(2.5)排放量并建立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南充市2014年扬尘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排放总量PM_(10)分别为85 187、1 777、9 175、2 417、3 519 t,PM_(2.5)分别为16 093、1 619、7 322、914、1 585 t,PM_(10)贡献率分别为83.5%、1.7%、9.0%、2.4%、3.4%,PM_(2.5)贡献率分别为58.4%、5.9%、26.6%、3.3%、5.8%。城市区域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移动源、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对PM_(10)贡献分别为60.0%、12.5%、6.3%、8.6%、12.5%,对PM_(2.5)贡献分别为41.8%、21.6%、14.4%、8.1%、14.1%。南充市2014年大气PM_(10)、PM_(2.5)排放源总量和贡献率以及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西宁市城区冬季PM2.5和PM10中有机碳、元素碳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对西宁市冬季开展PM_(2.5)和PM_(10)的连续监测。利用DRI 2001A型热光碳分析仪(美国)对有机碳和元素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冬季PM_(2.5)和PM_(10)中碳气溶胶所占比例分别为33.13%±6.83%、24.21%±6.27%,说明碳气溶胶主要集中在PM_(2.5)中;OC/EC值均大于2,说明西宁市大气中存在二次污染;SOC占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46.50%和57.40%,PM_(2.5)中SOC浓度占PM_(10)中SOC浓度的61.88%,说明SOC主要存在于PM_(2.5)中,且SOC形成的二次污染和直接排放的一次污染都是西宁市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与其他城市比较发现,西宁市冬季PM_(2.5)中的碳气溶胶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城市,PM_(10)中OC质量浓度相对其他城市较高,EC质量浓度偏低;OC和EC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来源不统一;进一步对OC和EC各组分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知,西宁市冬季碳气溶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汽油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不同季节PM2.5和PM10浓度对地面气象因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地区PM_(2.5)和PM_(10)监测数据和同期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用非参数分析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北京地区PM_(2.5)和PM_(10)的浓度对不同季节地面气象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不同季节影响颗粒物浓度水平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其中风速和日照时数为主要影响因素。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对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也有较大区别,PM_(2.5)/PM_(10)比值冬季最高,PM_(2.5)影响最大,春季最低,PM_(10)影响最大。这些结论可对制订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北京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组分浓度以及降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从降水总量、降水时长和降水前颗粒物浓度3个角度研究降水对PM2.5、PM10的清除作用,同时以一次典型降水过程为例,具体分析降水对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PM2.5、PM10的清除,随着降水总量增加,PM2.5、PM10的平均清除率提高,有效清除的比例增加;连续降水可增强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连续降水达3d可有效降低PM2.5、PM10浓度;降水对PM2.5、PM10浓度的清除率和大气颗粒物前一日的平均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可分为清除、回升和平稳3个阶段,各个阶段大气颗粒物的变化趋势不同。降水对于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和酸碱性的改变具有明显作用,对于大气颗粒物各种组分的清除效果不完全相同。对于大气中OC、NO3-、SO42-和NH4+去除率较高,且这4种组分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被冲刷进入降水中,加剧了北京市降水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PM_(2.5)时空建模和预测的需要及PM_(2.5)浓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趋势的状况,以苏南地区2014年PM_(2.5)日监测数据为实验数据,使用回归克里格对区域PM_(2.5)进行时空建模和估值。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PM_(2.5)与时空位置的三元二次回归趋势模型,建模点趋势值与实测值间的平均误差接近于0,表明趋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了样点残差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表明该地区PM_(2.5)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范围分别为150 km和4 d;基于该模型,使用时空普通克里格对残差进行时空插值;插值结果与趋势项相加,得到PM_(2.5)回归克里格估值结果;通过对比不考虑趋势的时空普通克里格估值结果,发现考虑时空趋势的时空回归克里格法精度提高了1. 29%。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创新性分析,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细颗粒物(PM_(2.5))空气质量达标率低,且城市间的污染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整体改善PM_(2.5)空气质量,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制定分阶段改善目标加以考核和管理,研究探讨了城市PM_(2.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体系及不同污染程度城市各阶段目标值。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国内外对比分析法梳理评述了WHO、欧美等发达国家PM_(2.5)的空气质量标准和达标要求,提出中国城市PM_(2.5)空气质量改善的考核目标体系,包括PM_(2.5)浓度目标值或下降率、严重污染天数上限、达标天数下限等指标。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3年美国、日本一些城市和2013—2016年中国74个环保城市PM_(2.5)年均浓度的变化趋势,推论出中国城市PM_(2.5)年均浓度年均下降5%~8%是可能实现的;结合环境保护部及各省市PM_(2.5)污染防治规划,提出PM_(2.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设定原则和达标天数的回归计算方法;以2014年114个城市PM_(2.5)年均浓度为基数,计算得出不同污染程度城市2020、2025、2030年PM_(2.5)年均浓度年下降率和达标天数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9.
影响PM2.5自动监测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M2?5的自动监测过程较为复杂,其测量准确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析几种典型PM2?5测定方法原理,研究了PM2?5监测过程中可能产生误差的来源,结果表明,影响PM2?5监测结果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采样流量的准确性、采样管加热方式、对PM2?5挥发性组分的补偿方式、校准膜本身的准确度和校准结果、监测仪器的日常运行维护水平等。因此,在PM2?5日常监测过程中,需加强对上述因素的误差控制,严格执行国家监测技术规范,确保PM2?5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