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稻、麦籽实中Cd的结合形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污染区稻、麦籽实中Cd的存在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籽实主要营养成分以蛋白质中结合Cd的比例最高;根据籽实中蛋白质在各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区分清蛋白、醇溶谷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对其中Cd的分析表明,以球蛋白和谷蛋白结合Cd的比例为高;通过Sephadex G75柱层析对Tris-HCl可溶性组分的分离分析表明,Cd-蛋白质结合体的表观分子量为54.5103和5.5103,并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索数据挖据技术在组织事故预防工作中的融入性与适用性,基于24Model构建事故预控基础模型,通过预测准确率数值及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比分析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与神经网络(NN)4种方法对组织事故防控效果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针对事故率控制(Y1)、职业危害预防(Y2)、财产损失3类预测目标(Y3),RF方法均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及稳定性,具有较优的预测性能。根据特征重要度(FI)排序,明确对组织事故水平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安全实践活动认知(SC5)及安全管理程序文件(SMS3),FI值均大于0.150 0。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预测组织事故防控效果提供方法依据,同时为企业安全工作的规划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摇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简称摇动床)技术具有的容积负荷高与污泥产量低的优点,在普通活性污泥池的前部填充高性能丙烯酸树脂纤维(Biofringe)填料,研究了摇动床和活性污泥法组合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组合技术具有很强的有机物去除能力,当进水COD平均质量浓度由1500mg/L上升到2514mg/L时,出水COD的平均去除率基本保持在96%以上;整个运行阶段的出水COD浓度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当进水NH4+-N浓度增加时,NH4+-N的去除率由99.7%降低到76.5%,但是在试验运行的整个阶段,摇动床和活性污泥法组合技术系统都表现出较强的硝化能力;活性污泥池中最高的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质量浓度为10625mg/L,最高MLSS约为普通活性污泥法的4倍;运行结束后的污泥产率为0.186,污泥产率仅为普通活性污泥法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低温(10℃)下混合菌降解柴油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在不同反应时间、柴油初始质量浓度、混合菌液加入量等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柴油初始质量浓度为 100 mg/L 时,脱氢酶的活性始终较低;在柴油初始质量浓度为 300,600,900 mr,/L 时,反应第 1 天脱氢酶的活性相差不大,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柴油...  相似文献   
15.
进料负荷调控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史晓慧  刘芳  刘虹  竺建荣 《环境科学》2007,28(5):1026-1032
采用厌好氧交替的SBR反应器,以进料负荷(即进水浓度)作为主要控制参数,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关键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在30 min的较长污泥沉降时间下,通过进料COD 0~900 mg·L-1的负荷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反应器内污泥生长.初始接种污泥的沉降性能对颗粒污泥产生很重要,SVI值保持在20~50 mg·L-1才能有助于颗粒污泥形成和培养.应用“空曝”这种强力负荷调控方式可大大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并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通过进料减负荷运行可很好实现污泥的“完全颗粒化”培养.颗粒化转变出现在进料浓度COD 400~500 mg·L-1,污泥浓度约8~10 g·L-1.“完全颗粒化”污泥的性能优异,粒径约1.0 mm,SVI值25~35 mg·L-1,最大沉降速率60 m·h-1.污泥颗粒过程的发生可能决定于SBR的独特间歇式运行,即基质浓度的贫富交替,减负荷运行可强化基质贫富交替并增大颗粒化过程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海平面上升及其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平面上升分全球性理论海平面上升及区域相对海平面上升两类,前者与温室效应导致的海水表层受热膨胀、大陆高山及格陵兰地区冰川融化有关,后者更多起因于局部自然或人为造成的地面沉降及其他相关因素。研究海平面上升机理、过程,制定切实预防、预测措施,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南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其基本特点是人口较多、资源利用程度相对充分、环境压力相对较大,在发展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东能否引领中国的低碳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极端匮乏却又大进大出的广东,尽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经处在全国最低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大,资源环境压力沉重。此波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冲击巨大。若能借危机之压,采用合适的政策和技术,转向低碳化发展,广东将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典范升华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和典范。  相似文献   
19.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是一种使用面广、年产量大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扩散到周围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去除DMP的主要方法为生物降解法,环境因素是影响生物修复的重要因素。以DMP降解菌Paracoccus sp.QD15-1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RT-PCR)技术,研究了在基础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外加碳氮源以及不同pH和温度对菌株生物量、DMP降解率和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碳源的生长环境中,加入质量浓度1.0g/L乳糖后,Paracoccus sp.QD15-1的生物量最大,DMP降解率达到42.16%,基因phtAb和phtB的表达量最大;在不同氮源的生长环境中,加入质量浓度1.0g/L硝酸铵后菌株的生物量最大,降解能力最强,基因phtAb和phtB的表达量均最多;在不同pH的生长环境中,pH=8时菌株生物量最多且DMP降解能力最好;在不同温度的生长环境中,当温度为25℃时菌株的生物量最大,DMP降解率为37.80%。pH=8,温度为25℃时,基因phtAb和phtB的表达量均最多。因此,Paracoccus sp.QD15-1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能力和降解DMP能力均较强,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在DMP污染的生物修复工程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广西大厂多金属矿区河流中Sb和As的迁移及环境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以广西大厂多金属矿山为例,对其矿山尾矿堆及地表河流进行采样,研究矿山开采中释放的毒害元素Sb和As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矿渣堆中的w(Sb)和w(As)分别为175~7 119和309~24 233 mg/kg;选厂排水中ρ(Sb)和ρ(As)最高值分别为5 475和179 μg/L;受矿山影响的河流中的ρ(Sb)和ρ(As)平均值在枯水期为630和100 μg/L,在丰水期为497和65 μg/L. 该矿山的开采致使选厂排水和矿山尾渣均对矿区河流中重金属含量做出显著贡献,已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影响,造成了刁江上游河水的污染. Sb与As虽然化学性质相似,但二者在河水中的迁移特性仍有明显的差别,As在河水中的衰减强于Sb. 河水中Sb和As的影响范围都很大,模拟计算表明,Sb和As的影响范围分别离矿山区约120和60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