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川南自贡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与潜在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川南自贡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 2015~2018年PM_(10)和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为(95.42±9.53)μg·m~(-3)和(65.95±6.98)μg·m~(-3),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PM_(10)和PM_(2.5)浓度远高于其它季节, 1月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138.08±52.29)μg·m~(-3)和(108.50±18.05)μg·m~(-3),夏季平均浓度最低.PM_(2.5)与PM_(10)的平均比值为69.12%,冬季比值约为夏季的1.17倍,空气污染以PM_(2.5)为主.采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型(HYSPLIT)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的GDAS气象数据,对自贡市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逐日72 h后向轨迹进行计算和聚类研究,利用潜在源贡献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不同季节影响自贡市PM_(2.5)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的污染贡献.结果表明,自贡市近地面四季多受东南风、偏西风和西北风控制,高浓度PM_(2.5)多出现在0~2 m·s~(-1)的低风速区;不同季节、不同输送路径对自贡PM_(2.5)污染影响的差异显著,春季主要受到来自偏西和偏北方向短距离输送气流的影响,夏季污染轨迹主要来自短距离输送的东南气流,秋季主要受来自资阳,经遂宁、重庆和内江的短距离输送气流的影响,冬季除受到资阳、遂宁和内江等周边城市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西藏中部的远距离输送气流影响;除夏季外,自贡市潜在源区主要位于重庆西部与川南交界区域,冬季的主要贡献区范围最广、贡献程度最大,夏季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且贡献程度最弱.  相似文献   
72.
应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和植被恢复过程中(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灌丛内外草本植物的特征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灌丛的发育对草本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沙丘小叶锦鸡儿灌丛下植物的盖度、高度和密度显著高于灌丛外围,由灌丛内向灌丛外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通过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冷蒿3种灌丛内、外的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表明,沙地灌丛的形成对灌丛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特别是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大小顺序为小叶锦鸡儿>冷蒿>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灌丛对全磷和有效磷的富集作用明显大于其它灌木.这些结果表明在沙丘植被恢复过程中灌丛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保种"作用和"肥岛"效应,促进了沙丘植物的侵入和土壤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微塑料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等软件绘制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区域分布特征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参考文献共被引图谱等,对环境微塑料尤其是土壤微塑料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研究自2016年开始逐步加强,其中土壤微塑料的研究热度在2021—2022年迅速上升;对于土壤微塑料,丰度分布、污染机制和健康风险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完善土壤微塑料检测方法体系,探寻合适的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和管控方法及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倾斜往复式炉排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中经常采用的炉排形式之一。垃圾在炉排干燥段的干燥效果直接影响到其着火和燃烧,因此炉排下侧送出的一次风在垃圾层中的流通性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搭建冷态试验台,以Steinmuller炉排为例,测量了炉排和不同厚度的垃圾层在不同一次风流量下的阻力,并研究了炉排和垃圾层的通风阻力特性,为今后更好地组织和控制高水份垃圾在炉内的干燥预热和着火燃烧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5.
基于GIS技术的安徽省城市旅游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的威尔逊模型,结合GIS中网络分析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安徽省17个城市的旅游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安徽省的全局旅游关联显著性水平不高,全省旅游空间关联度很低;而局部旅游空间关联在黄山和池州形成热点区,在皖北和皖中的巢湖、滁州形成冷点区,其他城市的旅游空间关联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计算结果表明,对旅游空间关联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城市旅游供给量,因此增强城市的旅游供给水平对增强旅游吸引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结构齐全,类型分布差异化明显的特点,其中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挖掘保护较充分;(2)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上呈现"核心多,边缘少"的分布特征,形成以屯溪区与歙县为核心的2个高密度核心圈;(3)文化载体传承人数量在古徽州地域内相对富集,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状况;传习基地(所)在空间上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最后,从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政府的保护与管理、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77.
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是一种高效、低耗的自养型脱氮工艺。通过文献调研,介绍了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分类与相关功能基因,综述了通过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低氨氮废水的控制参数,包括溶解氧、C/N、pH值、污泥龄等,反应器类型以及实际工程应用案例,表明厌氧氨氧化工艺应用于低氨氮废水处理具有广阔前景,并提出了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城市低氨氮废水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光周期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及物质生产的影响,该文设置了4种长时光周期(光∶暗(h∶h)=24∶0、16∶8、12∶12或8∶16),5种频率光周期(按照光∶暗=16∶8,24 h内分别设置1、4、9、16或25次光暗交替)。结果发现,长时光周期对微绿球藻的生物量干重无显著性影响,而频率光周期对生物量干重影响显著。2种光周期对于微绿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生长速度最快的处理组叶绿素a含量最低。2类光周期对微绿球藻脂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24∶0及16∶8处理组获得较高的脂肪产量,24 h内光暗交替9次处理比交替1次的脂肪产量提高了55.65%。微绿球藻的蛋白质生产受光周期影响不大,但多糖生产受光周期影响显著。微绿球藻的脂肪酸中含量最丰富的是C18∶3(n-3)、C16∶0和C18∶2(n-9),频率光周期对其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柴油性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手段,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了涪江(FJ)、嘉陵江(JLJ)及两江交汇处(FJ-JLJ)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太阳辐照下的光漂白过程.结果表明,在夏季短期太阳辐射作用下,所有样品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浓度[a(280)]和荧光峰A、C、M、T均发生了较明显光漂白,降解程度大小顺序为JLJ>FJ-JLJ>FJ.3个采样河段DOM光漂白性质因采样水域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江水汇合的稀释作用等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以森林系统为陆源输入的JLJ样本光漂白活性最高,城市输入占主导的FJ最低,两江汇合样本居中.DOM经日光辐照后,光谱斜率S和吸光度比值A250/A350增大,腐殖化指数HIX减小,它们可作为光漂白过程中DOM性质变化指标.光漂白过程中,几乎所有样本呈现出陆源特征向自生源特征转化的趋势,尤其IT/IC先降低后显著增加,因此光漂白过程可能会夸大DOM的内源贡献,同时对利用IT/IC评估水体人为影响程度时产生干扰.另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参数在评估DOM光漂白过程中结构组分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采用两种互补的光谱手段对DOM地化特征进行辨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CDOM为研究对象,基于"双生色系统"模型,采用Na BH4还原法,研究了DOM还原前后光谱曲线及特征参数变化,探究了电荷转移配合物对DOM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Na BH4还原处理后,可以将原来无特征峰的指数型吸光曲线分为两套具有特征吸收带的吸光曲线.4个采样点中,超过35%的DOM吸光度来自于电荷转移(chargetransfer,CT)配合物,忠县石宝寨和涪陵珍溪DOM中CT配合物作所占比例最高(50%).因此不能忽略CT配合物对CDOM吸光能力的贡献.经Na BH4还原去除CT结构后,吸光曲线出现蓝移,CDOM浓度[a(355)]降低;而断键导致DOM结构分散,分子尺寸减小,光谱斜率(S)值降低.同时,由于疏水性组分减少,表观芳香程度降低.另外,特征参数SUVA、CDOM和SR在不同DOM样本间对比时,较为稳定,而S275-295受CT影响较明显.同时,在利用短波处CDOM对DOC浓度进行反演时,CT配合物对模型建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