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4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力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结合研究区实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际单价进行了修订,根据昆山市1985~2006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分析了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并利用STIRPAT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对数回归模拟。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来看,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85~2006年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但是存在阶段性特征,其减少幅度也呈现差异性。1985~1997年阶段持续不断减少,年平均减少率达到951%;1998~2006年阶段平均减少幅度小,年均减少105%,但是存在很大波动,这一阶段有5年生态服务价值反而是增长的。(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产业结构变化是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在1985~2006年阶段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第二产比重、第三产比重、外资产值比重。为了更好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应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适当提高林地覆盖率;尽量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减小点源污染力度;加大污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排放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废气等排放达标水平等。但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不限制经济的发展,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受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一年四季,从面到北均可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沿海近50年风暴潮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近500年全国及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记录和近50年实测风暴潮灾发生频次的变化及其与气候波动的关系,并对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风暴潮灾的变化趋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近500年来,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的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  相似文献   
43.
长江三角洲各类开发区发展态势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开发区类型最齐全、分布最集中和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但内部发展很不平衡。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该地区开发区发展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在宏观分析长江下游经济带(九江以下)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基础、生产管理、基础设施劳动力素与科教实力、主要资源和环境质量状况六大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划分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扬通、芜湖和安九七个区段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分层次的比较分析与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与原有拉业基础,提出各区段适宜的产业重点投资方向。  相似文献   
45.
城市增长边界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常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多国家已采取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对策以抑制城市蔓延,我国目前城市与土地利用规划也明确要求划定UGB,但其分析方法研究还较薄弱。综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及城市承载力分析研究常州市区UGB,结果表明:预测到2020年常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0 847 hm2,北部和南部组团外延增长、主城区及南北组团内部填充同步发展,UGB由沿江-德胜河-沪宁高速-新孟河-德胜河-武宜运河-沿江高速-沪宁高速-市域界限等围合而成;模型预测的UGB与GH-UGB(实际规划UGB)北部和东部空间拟合良好,西部和南部拟合较差,表明模型预测对空间整体和要素联系考虑不足,而用地规模偏差则表明模型预测更为客观;UGB分析方法在政策、空间规划理念和整体格局上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6.
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查清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分类长度,采用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和岸前航道水域宽度等指标对岸线资源进行分等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优良岸线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优良岸线资源分布集中且具有良好的城镇依托和通达条件、发达的腹地经济,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通过港口综合实力指数的计算,评价了苏州港在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群中的地位,明确了苏州港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核心配套港、长江流域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长江中上游大宗散货、件杂货中转港、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配套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苏州段岸线开发、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7.
长江三角洲与苏北海岸动态类型划分及侵蚀危险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统计分析模型对长江三角洲与苏北海岸动态类型及海岸侵蚀灾害危险度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根据形态一致性将该区域海岸划分为21个岸段,选取年平均高潮位、潮滩宽度、潮滩平均坡度、平均高潮位以上潮滩滩高、0-5m海水年平均含沙量,年淤进率,年蚀退率,年下蚀率,年积高率和潮滩年沉积量等10个变量描述海岸潮滩动力、形态和演变特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共通性变量,综合反映潮滩的自然特征,对海岸进行定量化类型划分,并根据各岸段主成分得分评价各岸段海岸侵蚀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48.
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不同用地类型面源污染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湖上游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面源污染为主子流域和城镇地表径流进行监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林地、耕地及城镇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源污染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产出径流面源COD、TN和TP浓度分别为2.987±1.582,1.690±0.349,0.019±0.009mg/L;耕地的产出径流面源COD、TN和TP浓度分别为9.874±5.146,2.534±2.459,0.185±0.149mg/L;小城镇的产出径流面源COD、TN和TP浓度分别为7.729,1.790,0.117mg/L.蠡河流域的面源污染COD、TN和TP负荷量分别为919.9,306.0,13.5t/a.  相似文献   
49.
资源环境约束下南京城市发展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评估城市发展质量,本文界定了城市发展质量内涵,将资源环境纳入城市发展质量分析框架中,构建城市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两套指标体系,定量评估2005—2015年南京城市发展质量。结果显示:在协调发展方面,南京城市发展协调度总体呈升高趋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关系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2005—2007)、低度耦合协调(2008—2013)和中度耦合协调(2014—2015)三个阶段,但与高度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还有较大差距;在绿色发展方面,近5年南京绿色发展水平逐年升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指标,各辖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南京城市发展质量变化特征与城市发展方式、城市发展阶段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0.
认识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的耦合作用规律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模型模拟、GIS和多目标情景模拟等方法,在定量分析粮食生产对耕地利用变化动态响应基础上,分析流域粮食生产变化的关键驱动要素及粮食增产潜力,为流域耕地利用动态调控和粮食安全问题解决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流域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变化空间集聚性显著,耕地量变、耕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变化幅度分别为39.2%、23.6%和19.3%,上述变化导致粮食减产44.1%;(2)1985~2015年耕地量变对流域粮食减产贡献率为50.7%,耕地利用方式变化和耕地量变则分别以43.4%和76.3%的贡献率成为前后15年粮食减产的主要驱动因素。集聚在流域北部56.8%的区域受耕地量变影响显著;太湖东南24.3%的区域和杭州-桐乡-嘉善一线等18.9%的区域分别受耕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变化影响较大。随时间变化,耕地量变影响加剧,粮食减幅增加;(3)未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粮食安全压力较大,低-中-高方案变动下耕地量变影响范围缩小53.5%,耕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影响区分别增加了2倍和1.25倍,粮食增产区由5.4%增加到54.1%。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对耕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时空差异显著,未来响应变化敏感区将是流域粮食增产潜力区和耕地利用关键调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