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为研究高原—山区—平原—滨海生态要素梯级流动特性的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永定河流域1980—2020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景观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永定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揭示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0—202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面积占比约90%;近40年,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 376.38、463.42 m2,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15—2020年变化最大。2)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斑块破碎程度明显降低,其余用地类型变化不明显;景观水平上,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由1.29增至1.35,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由0.67增至0.75,景观整体结构趋向复杂,异质性增加,团聚程度下降,景观破碎化加剧。3)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2.
为摸清深圳市6种常规重金属(Cd、Hg、Cr、Cu、Zn、Ni)在不同剖面层次的背景含量及垂向分布规律,探究土壤剖面重金属背景含量与理化参数的关系,在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布设土壤典型剖面样点50个,每个点位按A、B、C3层采集土壤样品共150个.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不同采样层次重金属背景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深度增加,Cr、Cu、Zn、Ni的背景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规律,Cd和Hg的背景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深圳市土壤剖面中6种重金属的背景含量相对较低,整体上略低于“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剖面理化参数存在典型的南方土壤特性,土壤pH值呈酸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容重、Al2O3和Fe2O3含量逐渐增加,而有机质、CaO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离子交换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土壤机械组成特征为砂粒最多、粉粒次之、粘粒最少.将土壤剖面重金属背景含量与理化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Fe2O3、Al2O3和土壤机械组成...  相似文献   
33.
林挺  罗飞  朱艳  杨坤  郗秀平 《环境科学》2019,40(12):5640-5648
为合理推导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和风险控制土方量,以珠三角某企业的电镀车间为研究区域,采用Hydrus-1D耦合地下水稀释模型构建水流和溶质运移方程,模拟六价铬和镍在包气带的迁移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与土壤-水分配耦合地下水稀释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考虑包气带吸附作用下,Hydrus-1D耦合地下水稀释模型计算六价铬和镍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分别为41. 6 mg·kg~(-1)和619. 1 mg·kg~(-1),与土壤-水分配耦合地下水稀释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其风险控制值分别提高了近10倍和45倍,风险控制土方量分别减少1 804 m3和44 590 m3.对于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水力联系密切的污染场地,可进一步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完整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的迁移过程,采用Hydrus-1D耦合地下水稀释模型推导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以节约后期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成本.  相似文献   
34.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起核辐射后48 h内,500 hPa气压场、850 hPa气压场、地面风场,从气象条件分析日本核辐射对我国地区的影响可能。分析表明,核泄漏扩散地区的地形不利于核辐射向我国地区传播。我国东部至日本福岛之间的地区高空受暖脊的影响,地面至低空受辐散下沉气流的影响,核电站泄漏后18 h,辐散气流吹向我国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35.
钱塘江水系中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SPE法富集、HPLC测定了钱塘江水系中苯酚、3-甲基苯酚、4-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和2,4,6-三氯苯酚5种溶解态酚类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5种酚类化合物总浓度为0.54~19.90μg/L,平均浓度为4.05μg/L;苯酚的平均浓度为2.06μg/L,占5种酚类化合物总平均浓度的50.7%;各河段酚类化合物的平均浓度从上游至下游呈下降趋势,支流金华江中5种酚类化合物平均浓度为10.2μg/L,是干流中的近4倍.苯酚可作为钱塘江水系中酚类化合物污染的代表物,苯酚浓度(x)与5种酚总浓度(y)间显著正相关(y=0.980+1.491x),R2为0.88.  相似文献   
36.
建筑垃圾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征,其产生量、变化量难以估算和准确监测,测绘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建筑垃圾的多源遥感精准识别、堆放量和变化量的准确监测与模拟,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揭示城市建筑系统代谢机理的基础和关键。从多学科交叉视角,梳理国内外建筑垃圾空间分布、体量估算及变化监测与模拟的发展趋势和代表性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支撑环境保护和城市建筑代谢的深入研究。将建筑垃圾监测及其空间分布分为传统方法和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辅助的遥感识别方法进行总结。建筑垃圾的体量估算方法包括基于统计数据和基于立体模型的估算方法。最后总结了建筑垃圾变化量动态监测和城市建筑代谢模拟的研究现状。通过系统分析和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对提高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的监管水平,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建筑代谢的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ArcGIS 8.3软件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is)支持下,以江苏省长江以南市辖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空间叠加和空间复合查询分析,以确定垃圾填埋场候选区域分布,并同已有的垃圾填埋场监测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垃圾填埋场辅助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8.
抗生素最小抑制浓度法(MICs)评估环境大肠杆菌抗生素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抗生素的滥用列为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抗药性的散播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如何检测环境中的细菌抗药性,并有效评估抗药性感染的风险,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改进的培养基微量稀释(broth micro-dilution)法,确定了2个地区(中国成都和美国夏威夷)不同环境来源(天然水系和市政污水)的大肠杆菌的抗生素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计算所得的MIC分位数(MIC50和MIC90)、菌体抗性百分比及多抗药性指数(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dexes,MARIs)显示两地不同环境区划的抗生素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天然水系(成都锦江)中的抗生素抗性是随时间可变的,与当地的降雨事件相关。环境菌株的抗药性模式通过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测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进行分析。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筛查显示出抗性基因与抗性表型之间的正相关性。结合现有的两地抗生素的使用数据讨论了两地环境抗生素抗性与当地人类活动及抗生素的使用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采集环境菌株抗生素MIC数据的实验及数据分析方法实现了环境抗药性的跨时空对比,为规范抗生素的区域性使用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
碳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生物毒性.在介绍碳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颗粒进入生物体的可能途径及在生物体内的迁移和分布,重点综述了碳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碳纳米材料生物毒性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0.
废杂铜回收利用工艺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废杂铜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其回收利用不仅能够缓解我国铜矿资源缺乏的现状,而且也符合国家当前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要求。概述了废杂铜的回收分类和生产工艺技术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