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滇池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个水体,且草海污染较外海严重,但是外海的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强度都高于草海。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滇池草海与外海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行为及其藻类爆发程度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动力学都表现了非单一的扩散过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描述释放过程。草海比外海总磷高7倍,但是在水中的释放只高2倍。对两个沉积物而言,由于与表面附着的磷有竞争作用,溶解胡敏酸的加入都显著增大了磷的释放。与草海相比,外海的水交换速率慢、水深浅、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内源磷释放强以及对外源磷缓冲能力弱,这些特征都是有利于藻类爆发的条件。研究表明抑制滇池藻类爆发要同时考虑对外源磷和内源磷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新型助剂LD-10与常用助剂NP-10、NP-4对土壤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自然土壤法和灭菌土壤法,研究了这3种助剂对土壤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土壤中LD-10、NP-10和NP-4对蚯蚓7d半致死浓度w(LC50)分别为482.58、1 077.50和343.17 mg·kg-1,14 d的w(LC50)分别为438.38、984.64和316.65 mg.kg-1.在灭菌土壤中LD-10、NP-10和NP-4对蚯蚓7d的w(LC50)分别为350.71、960.95和309.63 mg·kg-1,14d的w(LC50)分别为320.24、745.99和274.76 mg·kg-1.在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中3种助剂对赤子爱胜蚓均为低毒,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NP-4、LD-10和NP-10,且3者在灭菌土壤中的毒性均明显高于自然土壤.  相似文献   
13.
水溶性有机碳对菲吸附系数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菲为代表性化合物,利用摇瓶吸附实验研究土壤水分配体系中溶解态有机碳(DOC)对有机碳归一化吸附系数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吸附系数测定过程中土壤溶出的DOC会导致水相中菲的浓度显著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菲在土水两相中的分配平衡,从而导致吸附系数的测定误差.根据文献报道的菲与DOC相互作用常数(Kdoc)以及实测体系中DOC浓度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本文对线性吸附系数和Freundlich吸附系数分别进行了校正,得到有机碳归一化的吸附系数lgKoc为4.35 ,lgKFoc为7.01.校正前后的lgKoc与文献数据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在水土体系的吸附研究中可能普遍包含因不同浓度DOC影响所造成的偏差,考虑这种影响对于准确比较不同研究得到的吸附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环芳烃在全土及其碱提残余物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菲和芘为代表性化合物,采用8种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天然全土样品及其碱提残余物进行吸附实验,并利用不同吸附模型进行数据拟合,藉以探讨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模型的非线性指数n都小于1,显示全土和碱提残余物在多环芳烃的吸附过程中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菲和芘的吸附行为随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而变化,碱提残余物的吸附能力强于全土,两者吸附行为的差异主要归因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性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天然土壤有机质中菲的分配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天然土壤吸附不同初始浓度的菲后,提取胡敏酸组分(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通过计算得到胡敏素组份所吸附的菲,用以研究菲在2种组份中的动态吸附/分配行为,以及初始浓度的影响,并利用Freundlich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天然土壤中菲的吸附/分配过程表现出分阶段特征:从最初的快吸附至48 h左右达到转折点,然后进入慢吸附过程.在快吸附至转折点阶段,胡敏酸组分中菲的吸附比例(吸附量与初始量之比)出现先升后降的波动,可归因于初始时段矿物表面吸附、胡敏素竞争吸附的影响.在慢吸附阶段,胡敏酸中菲的吸附比例变化很小,菲初始浓度的影响也不大;而对于胡敏素组份,低初始浓度条件下菲的吸附比例明显大于高初始浓度条件,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胡敏素组份是慢吸附的主要发生域.模型参数拟合结果显示:胡敏酸、全土、胡敏素吸附的非线性程度依次增加,并随时间逐渐加强.在吸附/分配的动力学过程中,胡敏酸和胡敏素分阶段不同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土壤有机质组分异质性对非线性吸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几种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爱民  陶澍  潘波  刘国敬 《环境化学》2001,20(4):320-325
通过暴露实验和化学形态计算方法研究了彩虹方头鱼(Paracheirodoninnesi)对四种铜络合物的吸收.结果表明,络合态铜可被彩虹方头鱼吸收,但对络合态铜的吸收率显著低于对非络合态铜的吸收率,在其它形态铜含量基本恒定的条件下,铜吸收量随络合态铜含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不同络合态铜的有效性也有显著差别,条件稳定常数越高,则越不容易被吸收.由于铜暴露导致的粘液分泌量的变化从另一侧面证实了络合态铜的可吸收性.  相似文献   
17.
对天津地区海河、北运河、潮白新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蓟运河、北塘排污河(北排污河)、大沽排污河(南排污河)和南运河等9条具代表性河流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河流沉积物样品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烃类污染物,已经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包括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氧芴)、二苯并噻吩(硫芴)、荧蒽、芘、菌、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荧蒽、苯并芘、苝、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等系列多种单体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有菲、甲基菲、荧蒽、芘、菌等;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河段沉积物中有机物和烃类污染物含量及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北塘排污河、大沽排污河和南运河有机物和烃类污染物含量较高,海河及津北地区的潮白新河、蓟运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有机物和烃类含量较低;津北地区河流沉积物中烷基取代物与多环芳烃母体化合物的相对比值较低,且从上游到下游有增大的趋势,海河、南北排污河、南运河沉积物中该比值相对较高,且从城区河段到下游有降低的趋势;不同河流沉积物中四环芳烃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四环以上芳烃化合物变化比较明显,其中海河、南北排污河及南运河沉积物中四环以上芳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低,津北地区北运河、潮白新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的相对含量较高.由此推测,城区及津南地区的南北排污河、南运河多环芳烃中石油烃贡献相对较大,津北地区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蓟运河和永定新河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源贡献相对较小,大气沉降物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8.
短期暴露实验中铜在鱼鳃表面的结合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逐级提取的方法研究了短期暴露实验过程中鱼鳃表面不同结合状态的铜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考虑到实验过程中水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鱼鳃对铜的吸收在3h左右达到稳态平衡,水提铜、鱼鳃表面易交换铜以及鱼鳃表面难交换铜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9.
天然土壤中菲的解吸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取天然土壤样品,以菲作为代表性污染物,利用批量吸附-解吸实验考察不同初始浓度、不同吸附时间条件下菲解吸行为的滞后性特征.实验数据采用Freundlich方程式拟合,并由基于热力学的TII指数表征.结果表明,天然土壤吸持菲的比例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土壤多次解吸过程中,每次释放菲的比例随其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解吸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吸附过程的拟合指数n大于解吸过程的对应值,并随初始固相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天然土壤吸附-解吸过程的滞后性特征表现为初始固相浓度越高,TII值越接近0,滞后性越弱;反之,则TII值越接近1,滞后性越强.另外,吸附平衡时间30 d对应的n值小于5 d的,而两者的TII值随初始浓度增高则呈现降低趋势.就同一浓度而言,吸附平衡30 d所对应的TII值高于5 d的.  相似文献   
20.
云南某矿区小流域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洋  何朝辉  牛学奎  张迪  潘波 《环境科学》2022,43(2):936-945
为研究云南省某矿区小流域受铜矿影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污染土壤对当地居民构成的健康风险,采集农田土壤(39个)、底泥(6个)、水体及其中悬浮物(6个)和降尘样本(1个),测定其中Cd、Pb、Hg、As、Zn、Cu、Ni和Cr的含量以及土壤pH.分析了重金属在小流域主要介质中的空间分布,并尝试通过重金属在各类介质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