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以二氧化硫(SO2)吸入后大鼠血红细胞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血红细胞膜流动性与定位于膜上及与膜特性有关的各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O2吸入后大鼠的膜脂流动性降低,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加重,膜结合酶SOD、Na -K -ATPase和Ca2 -Mg2 -ATPase活性降低,胞内酶LDH在血浆中的含量升高.以上结果表明,SO2吸入引起了红细胞膜组分分布和功能的改变,使膜的通透性升高.SO2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是其毒性作用的起点.  相似文献   
42.
采用标准血清瓶实验探讨了厌氧污泥对六氯苯(HCB)的降解活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d的HCB驯化,厌氧污泥具备了较好的降解HCB能力;反应温度对HCB的降解速率有很大影响,适宜温度为35℃左右;葡萄糖、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有机碳源的存在明显促进了HCB的厌氧降解,其中甲酸和乙酸的加入极其重要;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产甲烷过程对HCB的生物降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1,2,4-三氯苯对3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2,4-三氯苯(1,2种,4-TCB)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而1,2,4-TCB对藻类的毒性作用报道很少。以1,2,4-TCB处理后,3种海洋微藻(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角毛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扁藻Chaetoceros miielleri)的生长状况、蛋白质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改变来检测1,2,4-TCB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2,4-TCB对3种海洋微藻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效应表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2,4-TCB处理4d后,3种海洋微藻细胞蛋白质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质量分数下降,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这表明1,2,4-TCB对3种海洋微藻产生毒害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藻类光合作用功能降低和蛋白质功能受损有关。1,2,4-TCB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藻类饵料的利用价值,而且对食物链下游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44.
采用O3、UV(紫外光)、H2O2及其多种组合工艺处理乙酸有机污水,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表明:组合工艺较之单独氧化剂具有优势,其对乙酸的去除能力为O3/H2O2相似文献   
45.
两种硫杆菌对河涌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沥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矿山酸性废水中分离纯化得到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 T.f)与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T.t),利用这2 种硫杆菌对广州郭村河涌底泥中Cd、Cr、Pb、Ni、Cu 和Zn 6 种重金属进行序批式生物沥滤试验.结果表明,T.f 菌对重金属的浸出能力高于T.t 菌.对Cd、Cr、Ni、Cu 和Zn 的浸出率T.f 菌最高可达60%、45%、70%、90%和75%,T.t 菌则分别为45%、34%、50%、65%和55%.二者对Pb 的去除率相当,均在25%左右.向T.f 菌分别提供S 粉与Fe2+,2 种底物对Cd、Ni、Cu 和Zn 的浸出效果无明显影响,而对Cr和Pb 的浸出,投加S 粉的浸出效果更好.同时向T.f 菌投加S 粉与Fe2+ 2 种底物,其浸出效果反而下降.可能是T.f 菌代谢生成的SO42-与Fe3+易生成黄铁矾等沉淀物质,与溶出的重金属发生共沉淀,从而降低其浸出效果.  相似文献   
46.
采用超声波提取,气相色谱分析法,调查了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几种耕作土壤和珠江主要支流,西南涌上、中、下游沿岸耕作土壤中的多氯代有机污染物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多氯代有机污染物(CBs、BHCs和DDT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含量大小因所处区域、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异;西南涌上、中、下游耕层土壤中多氯代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呈递减趋势,主要受灌溉水质的影响;污染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与其亲脂性相关,脂溶性强的污染物的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减小,脂溶性弱的污染物的含量随剖面深度加深而升高;供试土壤中部分污染物的同系物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氧化沟水力特性对处理效果和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氧化沟水力特性对沟内溶解氧浓度和混合液流速梯度分布影响很大,可对最终的处理效果和能耗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处理能力500 m3/d的单沟型Passver氧化沟为例,对沟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了计算模拟与实测,提出了改善氧化沟水力特性的措施,并分析了改善措施对运行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曝气转刷下游的弯道处分别设置张角90°,150°,180°的导流墙均可降低局部阻力,且随着张角的增大,效果越为显著,当张角为180°时,可降低局部能耗10%左右;在转刷转速72 r/min的条件下,增设张角180°的导流墙不会对溶解氧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氧化沟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实际运行结果,采用活性污泥模拟软件对水力特性改善前后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设置导流墙前后出水水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8.
为探索植物修复技术的根际机理,采用根箱模拟试验,研究黑麦草根际环境对多氯代有机物污染的响应效应. 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根际、近根际和远根际土壤中多氯代有机污染物含量变化情况各不相同;与黑麦草吸收特性相吻合,土壤中多氯代有机污染物有从非根际向根际环境迁移的趋势,土培期末的根际、近根际和远根际土壤中w(HCB)分别为0.313、0.219和0.207 mg/kg,w(p,p′-DDT)分别为0.351、0.230和0.221 mg/kg;黑麦草的地下部分对多氯代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利用程度均大于地上部分,吸收高峰期的植物地下和地上部分w(HCB)分别为0.716和0.078 mg/kg,w(p,p′-DDT)分别为0.745和0.065 mg/kg;土壤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黑麦草对多氯代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在不同处理中,根际、近根际和远根际土壤的pH、w(有机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各有差异,根际和近根际土壤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较大,而远根际土壤环境的改变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9.
硫酸盐还原反应器污泥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PCR-DGGE技术,对硫酸盐还原反应器UASB污泥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泥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反应器硫酸盐及COD去除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大于3.45时,反应器硫酸盐去除率稳定在95%左右;对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并测序表明,污泥中微生物群落主要包含Firmicutes、Proteobacteria、Deinococcus-Thermus和Chloroflexi这4大类群,分别占总数的50.0%、28.6%、14.3%和7.1%;其中厌氧发酵细菌Clostridium sp.在驯化全过程中均占优势,但优势菌群的种类发生变化;厌氧细菌Chloroflexi sp.、Geopsychrobacter sp.等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曾成为优势菌群但之后消亡;厌氧细菌Geobacter sp.则在污泥驯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优势菌群;Desulfovibrio sp.在污泥驯化的最后2个阶段成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50.
黑麦草修复多氯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黑麦草对以pp’DDT,v—BHC,HCB为代表的多氯代有机物(PCOP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植黑麦草90d后.土壤中PCOPs下降了19.01%~41.75%;在黑麦草生长的前期和中期(0-60d1,土壤中PCOPs下降较快,黑麦草对PCOPs吸收能力较强;黑麦草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较强:在去除土壤中PCOPs的作用上,黑麦草的吸收是轻微的,仅占1.20%。4.72%,土壤中PCOPs去除的主要原因是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种植黑麦草能改变根际环境,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对PCOPs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