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391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1 毫秒
71.
热经济学就是研究(火用)(热力学状态参数)成本及其在工程经济上的应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热经济学的产生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节约能源就成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最初,人们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研究能量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不少问题,然而,随着节能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能量不仅有数理的多少,而且还具有质  相似文献   
72.
钙、镁离子在水流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在"引江济太"过程中大量钙、镁离子的引入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在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室内模拟不同钙、镁离子浓度在两个特征流速5 cm/s和15 cm/s下微囊藻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微囊藻藻密度随钙、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流速在15cm/s下微囊藻最大藻密度(9 236.4×104cell/mL)是流速为5 cm/s下最大藻密度(2 873.72×104cell/mL)的3倍,流速为15 cm/s下微囊藻最大比增长速率均较5 cm/s下的高。这可能是在水流产生的剪切力作用下藻细胞胞外多糖增加,粘附更多的钙、镁离子更利于钙、镁离子迁移到胞内,同时胞外附着的钙、镁离子尤其钙离子形成桥联,使微囊藻细胞形成群体产生微环境利于微囊藻的生长。水流对微囊藻利用钙、镁离子有重要的影响,这为有效调水抑制蓝藻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选取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生物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生物,将其置于氯咪巴唑含量为2.00ng/mL的水体中暴露7d,考察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不同部位(鳃、肝脏、胆汁和血浆)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过程,比较了氯咪巴唑在鱼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速率.罗非鱼暴露于氯咪巴唑水溶液3d后,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的氯咪巴唑达到最高浓度,分别为2.91ng/g,33.7ng/g,4.84ng/mL和2.58ng/mL;结束暴露3d后,氯咪巴唑在鳃、胆汁和血浆中的稳定浓度低于方法检测限,在肝脏中的稳定浓度为1.28ng/g.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氯咪巴唑的吸收动力学常数ku分别为0.069,0.813,0.286和0.136h-1;清除动力学常数ke分别为0.033,0.029,0.082和0.060h-1;半衰期t1/2分别为21.1,23.9,8.51和11.6h.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的吸收/清除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r2范围为0.75~0.98.氯咪巴唑在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的稳态生物富集系数对数值logBCFss分别为0.50,1.56,0.72和0.45,低于氯咪巴唑在野生罗非鱼体内的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74.
于2016年11、12月以北京市3个典型区域的431名普通居民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2.80±10.42)岁.以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检测人群尿液中2-OHNap、1-OHNap、2-OHFul、1+9-OHPhe、2-OHPhe、3-OHPhe、4-OHPhe及1-OHPyr浓度水平,并对研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部人群尿液中2-OHNap、1-OHNap、2-OHFul、∑OHPhe、1-OHPyr浓度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99,3.46,4.24,1.49,0.35μg/g Cr.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者尿液中2-OHNap、1-OHNap、2-OHFul、1-OHPyr发生高浓度的可能性分别是不吸烟者的9.83,6.32,4.51,1.89倍;年龄组每增加一个等级,导致2-OHNap、1-OHNap、∑OHPhe、1-OHPyr发生高浓度的可能性分别增加了0.48,0.44,0.31,0.46倍;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导致2-OHFul发生高浓度的可能性降低了0.44倍.相关性分析显示,人体尿液中2-OHNap的浓度与环境空气中的萘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人体尿液中2-OHNap主要来源于城市空气中的萘.影响北京市典型区域人群尿样中羟基多环芳烃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吸烟、年龄增高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5.
辽东湾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组成及气粒分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6年5月和8月对辽东湾大气环境中气相和颗粒相样品进行了走航和定点采集,并对24种PAH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含量和组成进行探讨,对15种PAHs的气粒分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和8月辽东湾大气气相和颗粒相中∑24PAHs总平均含量分别为28.8 ng·m-3和24.0 ng·m-3,气相中∑24PAHs含量5月小于8月,颗粒态∑24PAHs含量5月大于8月,低分子量PAHs主要分布在气相中,高分子量PAHs组分主要分布在颗粒相,中等分子量PAHs的气粒分配更容易受到气温等环境条件影响;气粒分配系数Kp随着PAHs分子量增加而增加;lgKp-lgPL模型和lgKp-lgKOA模型的斜率m分别为-0.35和0.37,偏离平衡态m为-1或+1,辽东湾气粒分配未达到平衡;假设达到平衡态时的lgKp-lgKOA模型、lgKp-lgPL模型和碳黑-空气模型均表明,5环PAHs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15种PAHs的碳黑-空气模型能够更好地接近野外实际测定值,低分子量和中等分子量PAHs的气粒分配受到碳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某炼油厂煤油加氢装置与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联合布置,柴油加氢新氢压缩机为煤油加氢装置提供补充氢,并为煤油加氢装置提供分馏塔底重沸器热源。结合煤柴油加氢联合装置两周期运行情况,针对柴油原料反冲洗过滤器滤芯穿孔、新氢压缩机氯化铵结盐腐蚀、高压换热器内漏情况,分析工艺运行条件以及相关腐蚀数据,确定腐蚀类型为氯离子腐蚀,针对氯腐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氯离子腐蚀的影响因素以及防止氯离子腐蚀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7.
为实现烟气中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某热电厂燃煤锅炉采用低氮燃烧运行方式。通过试验研究,对SCR脱硝技术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超低排放改造脱硝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为热电厂燃煤锅炉优化运行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78.
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小尺度实验研究及简化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细水雾灭火技术以其环保性好、灭火迅速、耗水量低、破坏性小以及适用面宽等特点 ,已成为国际火灾领域关注研究的热点。以此为工程背景 ,开展了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小尺度模拟实验研究。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数码摄像机等仪器测量了细水雾作用前后燃烧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预燃时间、喷雾气压、细水雾作用时间等参数对灭火过程有显著影响。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主要机理是燃料表面冷却效应。从传热的角度建立的木材表面冷却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9.
我厂多年来一直使用风动铆枪加铆钉罩进行车架的铆钉铆接。其铆钉罩柄部根处(见图1)最易发生断裂,有时才铆几颗铆钉便断裂了。每个铆枪每月都有20多个铆钉罩断裂,并且常常击伤操作工人。 我们对断裂的铆钉罩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热处理工艺不当。我们对断裂铆钉罩的硬度及金相组织进行了检测,测得其硬度:表面HRc为37—38,心部HRc为42左右。其金相组织:基体为索氏体加少量残余的马氏体。 从硬度及金相组织判定:零件淬火后回火不足,组织转变不完全,存在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以致无力承受铆枪内活塞的强…  相似文献   
80.
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灾与旱灾之间,不论在形成的原因上或是在治理措施上,都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近年来我国遭受极端水旱灾害事件的次数比以往增加很多。基于县域统计单元的水旱灾害信息,以总时段(1949—2005年)、分时段(1956—1965年,1996—2005年)、分季度和分月份4种时间尺度来划分,选取2359个县域单元上的灾害频数作为衡量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指标,主要从危险性整体转移、高危险区转移、转移的形成因素以及高危险区的防灾减灾对策几个角度,探讨了中国水灾、旱灾以及水旱综合灾害的危险性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近57年来,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整体格局呈现东西分异,东部远远高于西部,这是气候一地貌一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1956—1965年,我国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东西分异明显;1996—2005年,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不变,高值区域明显增大,向东北、西北、南方扩展。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季节变化显著,整体呈现夏季水旱灾害危险性高,春季次之,秋冬季危险性低的状况;月际变化与降水带的推移和承灾体的月际变化相似,7月水旱灾害危险性达到峰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水旱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水旱灾害高危险区的减灾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