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208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宣威地区肺癌发病率居全国首位,并且肺癌与室内燃煤关系密切. 为了解宣威地区室内燃煤排放PM10的微观形貌和粒度特征,使用小流量Minivol采样器,分别于2011年1月、3月和12月对宣威地区6个代表性乡镇的18个农户及对照点——贵州六盘水幸福村2个农户室内、外的PM10进行采样.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微观形貌,并对颗粒物粒度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微观形貌特征将PM10分为烟尘集合体(链状、蓬松状、密实状)、球形颗粒(燃煤飞灰和焦油球)、矿物颗粒(规则和不规则状)、生物颗粒及超细未知颗粒. 结果表明:宣威地区室内PM10微观形貌差别较大;室、内外PM10的粒度分布在0.1~0.4μm内的颗粒数量所占比例较大,而1μm以上颗粒体积所占比例较大;小粒径颗粒对颗粒物数量贡献较大,而少数大粒径颗粒对体积贡献较大;宣威地区和对照点室内的PM10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相似,室外PM10数量-粒度特征相似但体积-粒度分布有所差异. 宣威地区室内的烟尘集合体和球形颗粒分别占颗粒物总数的10.5%和23.6%,高于对照点 (分别为7.7%和11.3%).   相似文献   
63.
为了研究超细水雾对煤燃烧的抑制效果,基于小尺寸空间抑制燃烧实验平台,研究了超细水雾对煤燃烧的抑制效果,计算在超细水雾作用下实验空间内部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以及燃烧空间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情况,并且与煤自由燃烧的情况做对比。研究表明超细水雾对煤燃烧的火灾发展过程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超细水雾应用于熄灭矿井煤炭火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应用中流量采样器TSP-PM10-PM2.5对我国肺癌高发区宣威地区6个乡村19家农户进行采样,运用滤膜称重法来分析不同燃料类型室内及相应室外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结果显示,各村庄室内、室外PM10质量浓度比值(I/O)变化范围为1.74~2.87,说明室内PM10污染主要由室内污染源引起;做饭时段室内PM10污染比其他时段严重,尽管烟囱可以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出室外,但室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依然较高.室内PM10质量浓度依燃料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块煤用户>型煤用户>燃柴用户>用电用户,室内PM2.5质量浓度依燃料类型从高到低表现为块煤用户>燃柴用户>用电用户;块煤、型煤用户的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平均值(442.49μg/m3、399.14μg/m3)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150μg/m3,污染严重;燃柴和用电用户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平均值(145.50μg/m3、119.91μg/m3)低于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150μg/m3,污染较轻.块煤用户PM2.5质量浓度日均值(132.58μg/m3)超过2012年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75μg/m3,而燃柴和用电户PM2.5的质量浓度(55.24μg/m3、65.02μg/m3)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75μg/m3,说明块煤用户室内细颗粒污染较重,用电和燃柴用户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65.
高分子树脂与介孔分子筛吸附-脱附VOCs性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介孔聚二乙烯基苯(PDVB)树脂,并以介孔分子筛MCM-41、SBA-15为参照,从吸附-脱附甲苯、邻二甲苯、均三甲苯性能和高湿度下的疏水性能方面对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DVB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219.1m2/g,其对低浓度甲苯吸附量约为介孔分子筛的2倍,同时吸附性能几乎不受水汽影响.随着VOCs分子尺寸增加,3种吸附剂对VOCs的饱和吸附量均有所增加,但PDVB的穿透吸附量明显高于分子筛.热重分析表明,在200℃以下3种吸附剂上吸附的有机分子均能脱附完全,具有优良的脱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66.
有机污染物在被动采样材料与环境介质之间的平衡分配系数(K_P),是测定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参数,但K_P值大部分都需要经过繁琐的实验测定获取,无法逐个测定数量繁多的污染物,因此需开发一种预测K_P值的方法。为此,搜集整理了一些多环芳香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空气分配系数(K_PA)的实测值,基于理论线性溶解能(TLSER)和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分别构建了预测K_PA值的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adj分别为0.927和0.956,交叉验证系数Q2LOO分别为0.915和0.946,外部系数Q2ext分别为0.913和0.960。结果表明,2种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并解释了模型的机理。所构建的2种模型均可用来预测应用域内有机污染物的LDPE膜-空气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67.
郑州大气PM10的形貌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郑州市区和郊区秋季大气PM10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对PM10颗粒进行形貌特征和粒度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应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市区和郊区PM10样品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在市区采集的样品中燃煤飞灰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而在郊区采集的样品中矿物质占有较大的数量,粒径分析表明,市区PM10的数量-等效球直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0.1~0.4 ìm范围内,郊区则相对比较分散;PM10的体积-等效球直径主要分布在>1ìm范围内.结果表明,在郑州市秋季大气PM10中,数量上细粒子占优势,而在体积上(质量上)较粗颗粒占优势.质粒DNA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区和郊区PM10;颗粒对DNA的损伤程度不同,市区样品的生物活性大于郊区样品.  相似文献   
68.
葡多酚对口服乙醇小鼠肝细胞PCNA和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葡多酚(GPC)对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将每天经口灌胃给予4 g·(kg·bw)-1乙醇的小鼠同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GPC,30 d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用MTT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的增殖活性,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PCNA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PC高剂量组16 h的肝细胞增殖活性为0.4...  相似文献   
69.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也是高温热害矿井最多的国家。矿井热害不仅影响着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矿山的经济效益,还严重地影响着井下的安全生产。 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就是一个饱受热害威胁的矿井。目前,华丰矿开采深度已达到一1100m,深部采区由于受围岩放热和采掘生产的影响,环境温度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70.
纳滤膜对微污染物去除效率受膜特性、微污染物性质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优化这些影响因素对纳滤工艺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实验优化过程不能同时兼顾多因素对去除效能的交互影响.为此,基于线性、非线性和集成学习算法,开发了4种纳滤膜对有机微污染物去除效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性能和可行性.在拟合程度、稳健性和外部预测能力等方面对开发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集成学习算法开发的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影响膜分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预测纳滤膜对微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潜力(Radj2=0.977,Qext2=0.877,QLOO2=0.875).此外,利用SHAP解释方法定量解析了各驱动因素对纳滤膜去除微污染物效率的贡献,证明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膜表面接触角和污染物的尺寸是微污染物去除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首次将模型解释方法应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过程,使集成算法(XGBoost)模型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所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有利于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