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于2020年4~8月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玉龙雪山进行PM2.5采样,共采集44个样本,测定其水溶性离子成分、水溶性有机碳(WSOC)浓度、总碳(T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TC).结果表明,玉龙雪山春夏季TC浓度分别为(7.1±3.8)μg/m3和(2.9±0.7)μg/m3,WSOC浓度分别为(3.3±2.1)μg/m3和(1.5±0.4)μg/m3,均呈现春高夏低的变化趋势.春夏季δ13CTC值分别为(-24.7±1.0)‰和(-26.0±0.6)‰,春季较夏季偏正,表明可能受到不同来源影响.通过对非海盐钾离子(nss-K+)相关性、NASA火点图及后向轨迹分析可知,东南亚地区春季生物质燃烧可能是主导原因.利用贝叶斯模型计算玉龙雪山PM2.5中TC来源贡献,结果表明春季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煤燃烧,贡献比分别为60.6%和23.5%;夏季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植物蒸发和机动车排放,同时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对TC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2.
高级氧化法去除水中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由于其对环境及人体具有潜在影响,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级氧化技术(AOPs)对于处理PPCPs极具发展前景。本文概括了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概念和种类,并对几种高级氧化技术处理PPCPs的基本原理和处理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3.
为了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动力性能和抗倒塌能力,针对一典型的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展开研究。首先,利用静力弹塑性方法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得到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点处相关参数;然后,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记录和损伤指标,利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抗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在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Collapse塑性铰主要出现在结构底层,可以实现大震不倒;随着楼层的增加,结构的层间剪力逐渐减小,有个别地震动记录在15层左右剪力会突然增大;结构50%倒塌概率对应的地震加速度为2.41 g,说明该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4.
以新鲜鸡、牛粪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堆制方法对粪便发酵温度与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牛粪中添加 10 0g·kg-1的稻草在堆制开始 5d ,温度较高 ,但第 3 0天时脱水率反而低于添加 5 0g·kg-1稻草的处理 ;覆盖薄膜降低了粪便脱水速率 ;分批添加物料方法发酵 12d ,堆肥含水量由开始的 5 2 0g·kg-1下降到 5 0 3g·kg-1,而同期 1次添加物料方法发酵 ,堆肥水分含量为 5 5 4g·kg-1。  相似文献   
25.
以猪场粪污水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为材料,分别在冬春季和夏秋季对其采用加盖和无盖2种方式贮存,定期检测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通过田间生菜种植试验,定期施用大肠菌群数量(以下均以CFU计)分别为104(WF)、105(LF)、106(MF)和107g-1(HF)的沼液,在沼液施用完毕后第3、10、17和24天检测土壤、生菜表面和生菜体内大肠菌群数量。结果表明:夏秋季大肠菌群存活时间较长,沼液无盖贮存可使大肠菌群数量减少。沼液贮存50 d后,除冬春季无盖贮存的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排放要求,可以排放以外,其他处理均未达到排放要求。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越高,经农田施用后土壤中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生菜表面和体内大肠菌群数量也越高,但随时间延长大肠菌群数量变化略有不同。检测期内,WF处理农田土壤中大肠菌群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沼液施毕后第3天,WF处理生菜表面及体内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小于HF和MF处理;24 d时各处理生菜体内大肠菌群数量均检测不到,达到GB 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要求,生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对数值小于3.51,但未达GB 4789.3—2010要求。  相似文献   
26.
吴俊  王以尧  马艳 《环境工程》2021,39(2):47-52
通过构建人工模拟降雨与下垫面径流收集体系,解析城市不同非渗透下垫面径流系数.下垫面径流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道路平均径流系数为0.82,低于其他非渗透下垫面(0.87~0.89),这主要是由于沥青材质的城市道路具有更强的渗透性,其粗孔隙对水流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是影响下垫面径流系数的关键因素.降雨历时...  相似文献   
27.
熊仕茂  王秀珍  罗伟铿  马艳  林颖  王美欢  郑晶 《环境化学》2021,40(12):3803-3814
为了解北江中下游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利用LC-MS/MS和GC-MS对北江中下游8个水源地、8个典型种植业下游、5个典型水产养殖业下游及4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水样中10种EDCs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0种目标EDCs有6种低于检出限,仅双酚A、雌酮、辛基酚和壬基酚有检出,其中双酚A、壬基酚为北江中下游中主要EDCs,平均浓度分别为360 ng·L-1和382 ng·L-1.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宏观因素影响区域EDCs浓度整体水平,水源地中辛基酚与壬基酚分别与第一、第二产业总值有明显相关性;局部浓度水平受产业类型、产品种类与上下游等因素影响,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下游EDCs浓度水平主要受区域种植、养殖面积影响,其次是种植、养殖产品种类,污水处理厂出水EDCs浓度与设计处理量、服务人口呈强烈正相关.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双酚A、辛基酚和壬基酚生态风险随流域流向逐渐升高,启示对单位长度河段生态风险的变化率分析有助于确定EDCs污染源头.  相似文献   
28.
唐国勇  张春华  刘方炎  马艳 《环境科学》2018,39(7):3391-3399
探明有机碳稳定的温度作用机制,是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源/汇演变趋势的关键.应用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采用红外线辐射增温法,对比研究不同升温情景下高原喀斯特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的短期(4a)变化特征.升温情景包括不升温(对照)、对称升温(全年同步升温2.0℃)和非对称升温(冬春/夏秋季升温幅度为2.5℃/1.5℃、3.0℃/1.0℃、3.5℃/0.5℃和4.0℃/0℃,低度、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其中中度非对称升温与该区域多年升温情景类似.结果表明,不同升温情景下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95~2.02 kg·m-2之间,其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1.94 kg·m-2)差异不显著.升温处理间土壤轻组和重组碳密度、重组顽固性碳密度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个升温处理轻组顽固性碳平均密度是对照的1.18倍,其中对称升温、低度和中度非对称升温处理显著高于对照.轻组顽固性碳密度和轻组顽固性碳指数随升温的非对称性增加而降低,其中对称升温处理均显著高于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亚表层(15~30 cm)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对短期升温均不敏感.研究揭示:短期内,升温提高了高原喀斯特土壤非保护组分中有机碳顽固性.基于对称升温情景并不一定会误估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数量和土壤碳物理保护能力的影响,但可能会高估表层土壤(0~15 cm)非保护组分有机碳顽固性.  相似文献   
29.
采用滤料床工艺,对受污染的新沂河水进行了中试处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粒径的滤料床对NH3-N和CODMn的去除能力大小不同,依次为细滤料床>中滤料床>粗滤料床,对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8%,70%和47%,对CODMn的去除能力较低,分别为22%,15%和12%,但均可以去除其中的可生化有机物。在25~35℃时,3种滤料床对NH3-H的去除效果最好,同时细滤料床抗温度的变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0.
唐国勇  张春华  刘方炎  李昆  马艳 《环境科学》2018,39(4):1962-1970
全球变暖呈现季节非对称升温特征,若在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时未充分考虑该特征,很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真.基于红外线辐射增温法,野外模拟不同升温情景下喀斯特土壤CO2释放的短期(4 a)特征.升温情景包括不升温(对照)、对称升温(全年同步升温2.0℃)和非对称升温(冬春/夏秋季升温幅度为2.5℃/1.5℃、3.0℃/1.0℃、3.5℃/0.5℃和4.0℃/0℃).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升温样地土壤CO2通量显著提高,增加了0.26 μmol·(m2·s)-1,增幅为17.41%,其中冬春季通量增加了0.23 μmol·(m2·s)-1.在平均升温2.0℃情景下,土壤CO2释放的温度系数(Q10)变幅为1.53~3.24之间,平均值为2.23.对称升温处理中夏秋季土壤CO2通量升温贡献率(80%)远高于冬春季(20%);非对称升温处理夏秋季和冬春季平均升温贡献率相当(46%和54%).5个升温情景下CO2通量和Q10呈现随升温的非对称性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对称升温处理CO2通量显著高于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处理.各处理中,夏秋季Q10均大于冬春季,这可能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可溶性无机碳和植被生长等有关.研究揭示,基于对称升温情景可能会高估全球变暖对喀斯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