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376篇
安全科学   15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883篇
基础理论   168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02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HYSPLIT4.8轨迹模式和2011年6月~2012年5月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计算每日抵达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聚类,探讨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同时结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同期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不同气团的污染特征及高污染气团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有65%的轨迹输送污染气块,主要来自我国东部高污染负荷区、江西省以及西北部沙漠地区的高空,有35%的海洋性气团对站点污染物起清除作用,且各气团在各季节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有一定差异;SO2较高浓度主要受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燃煤影响,CO较高浓度主要受安徽省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影响,NOx、O3、PM10和PM2.5较高浓度主要受我国东部高污染负荷区影响.  相似文献   
992.
铜离子的持续负荷对活性污泥生物硝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对生物硝化的抑制是困扰很多污水处理厂脱氮效果的难题.本文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研究了模拟废水中不同浓度的Cu2+持续抑制及负荷停止后硝化效率、硝化细菌活性和Cu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硝化活性易受Cu2+的影响,抑制程度随着Cu2+浓度的增大和施加持续Cu2+负荷的运行周期的延长而提高,当活性污泥内、外吸附Cu的总量达(14.0±1.0)mg·g-1(以MLSS计)时,氨氮去除率降至26.5%±4.0%.Cu2+对氨氧化细菌(AOB)的抑制作用大于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在Cu2+负荷为10和20 mg·L-1的体系中,NOB可以全部或部分被驯化而适应含铜废水.恢复阶段,AOB和NOB的活性完全或部分恢复,恢复速率和程度随抑制期Cu2+投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反应体系内Cu主要分布在细胞内部和表面,且不易解析,硝化抑制率与溶解的Cu2+浓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2013年大连市区空气中PM2.5年均值为52μg/m^3,超出国家二级标准0.49倍.大连PM2.5的污染一是受本地以及区域性冬季燃煤的影响,各项污染物在这一时期集中排放,强度过大,特别是采暖季节外来输送的贡献较大;二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近地面风速小,大气层结稳定,使污染物易形成积聚效应、难以及时扩散,特别是在西南风向时污染比较严重;三是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2013年大连市区大气中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为0.099毫克/立方米,符合二级标准(GB3095-2012)日最大8小时平均。点日最大8小时平均超标率为1.0%。春、秋两季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较大,但都符合二级标准,从月份变化看,5月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最高,12月最低,从24小时变化看,14时、15时和16时的臭氧均值最高,7时臭氧均值最低。从各点位变化看,傅家庄点位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第90百分位最高,双D港点位最低。大连市区臭氧与PM2.5和PM10的负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86以上,与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也呈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研究湖水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的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湖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与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DOC和POC浓度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夏季分层期水体DOC和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97~3.26mg/L(平均值2.58mg/L)和0.60~2.43mg/L(平均值1.14mg/L),且呈现出"上层高、下层低"的特征。水体DOC和POC浓度主要受藻类活动控制。水体δ13 CDOC值随深度增加呈偏正趋势,这可能是由深层水体溶解有机质发生矿化作用和分解作用所致。水体δ13 CPOC值随水体深度增加呈偏负趋势,上下层水体藻类生产力差异和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受光降解作用影响,百花湖水体δ13 CDOC较δ13 CPOC偏正。  相似文献   
996.
炮烟中毒事故属于矿山事故类型之一。炮烟中的有毒气体是导致井下作业人员中毒的根源。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炸药的爆炸反应偏离零氧平衡、炸药组分混合不均匀导致爆炸反应不完全、炸药爆炸时周围岩石成分及环境因素是有毒气体生成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利用轨迹交叉事故理论模型探究了炮烟中毒事故发展过程,揭示事故发生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间空间的交叉,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途径。针对防治炮烟中毒,提出了预防炮烟中有毒气体超标和炮烟中毒的实用技术,对矿山炮烟中毒预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手段,既能降解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又可同时输出电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沉积物的来源和特性对于SMFC的产电及污染物降解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环境的6种沉积物(VS质量分数为3.1%~12.6%)构建SMFC反应器,研究不同沉积物构建的SMFC的产电性能、有机物去除率以及SMFC液相p H值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外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只有当沉积物的VS含量较高(12.6%)时,SMFC才可实现稳定产电,最大功率密度为39.6 m W·m-2.而当沉积物的VS含量较低(12%)时,SMFC不能实现自发产电.向6种沉积物中投加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可明显促进产电.在有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具有较高含盐量的沉积物构建的SMFC产电性能较好,其最大功率密度可达到142.3 m W·m-2.试验还发现,以土壤与厌氧污泥为混合底物的SMFC系统的产电功率密度明显低于纯土壤SMFC系统,显示了厌氧污泥对SMFC产电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通过选取能够反映和体现泥石流危险性的8项重要参数指标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运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值确定权重法,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应用建立的物元可拓模型,对舟曲县15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也说明基于物元可拓的熵值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等级,证明该方法应用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双季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制度(早稻-晚稻R-R)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双季稻田早、晚稻(Oryza sativa L.)改种玉米(Zea mays L.),包括早稻-玉米(R-C)和玉米-早稻(C-R)两种种植模式下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综合增温潜势(GWP),旨在探索出适合双季稻区的低碳农业种植模式,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中水稻种植CH4排放占主导地位,改制玉米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早稻改制玉米(C-R)的CH4排放比晚稻改制玉米(R-C)显著降低68.5%(P0.05),N2O排放量有所降低,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C和C-R模式CH4周年排放总量较R-R模式显著降低53.6%(P0.01)和183.9%(P0.01),但N2O排放分别显著增加257.0%(P0.01)和245.2%(P0.01);不同种植制度增温潜势(按CO2当量计)大小顺序为:R-R(8 855.3 kg·hm-2)R-C(4 881.4 kg·hm-2)C-R(2 116.4 kg·hm-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结合南方晚稻季温光资源的优势,认为玉米替代晚稻种植(早稻-玉米模式)是一可行的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陈莉  韩婷婷  李涛  姬亚芹  白志鹏  王斌 《环境科学》2012,33(7):2197-2203
为了预测地表风蚀起尘,针对我国当前地表风蚀预测模型欠缺,相关开发滞后问题,借鉴美国风蚀预报系统(WEPS),研究典型地区地表风蚀预测模型的结构、参数体系以及各参数体系之间的关系,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和实验数据,建立适合天津市的地表风蚀尘预测模型参数体系,开发适合天津市的地表风蚀尘预测模型系统.将天津市域划分为11080个分辨率为1×1 km2的地块,并从中筛选7778个起尘地块; 本地化各地块参数,包括地块经纬度、高程、方向等; 本地化各地块数据库文件,包括风文件、气象文件、土壤文件及管理文件; 编制weps.run文件.以Microsoft Visualstudio 2008为平台,利用C++语言完成WEPS的二次开发,循环计算7778块起尘地块的起尘量,包括蠕移质+跃移质平均损失量、悬移质平均损失量及PM10平均损失量. 2009年,天津郊区各区县总(蠕移质+跃移质)损失量为2.54×106 t,其中指向中心城区的为5.61×105 t; 总悬移质损失量为1.25×107 t,其中指向中心城区的为2.89×106 t; 总PM10损失量为9.04×105 t,其中指向中心城区的为2.03×105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