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27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08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电子垃圾拆解过程中引起的土壤重金属铜(Cu)和镉(Cd)复合污染现象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废弃的螃蟹壳生物质与锰铝盐进行共沉淀后共热解制备了螃蟹壳生物炭(BC)和片状锰铝双氧化物改性的螃蟹壳生物炭(LDO/BC)材料.污染土壤经过BC和LDO/BC修复后,土壤pH、有效磷、速效钾和酶活性得到了提升,土壤中的DTPA-Cu和DTPA-Cd含量显著降低.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BC-1%能促进Gemmatimonadota(芽单胞菌)和Acidobacteriota(酸杆菌)相对丰度的上升,而LDO/BC-1%能促进Proteobacteria(变形菌)相对丰度的上升,且变形菌有利于减少Cd在植物中的积累作用.在修复后的土壤中种植黑麦草培养28 d,结果表明,经过投加量为5%BC和1%LDO/BC分别修复后土壤种植的黑麦草发芽率分别提高29%和60%,生长状况更佳,并且黑麦草植株内Cu和Cd的含量相对于未经生物炭材料处理的空白组显著降低.LDO/BC-1%处理组相对于其他处理组表现出更优异的修复效果,且负载在LDO/BC上的Mn可以有效地降低黑麦草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Cd.  相似文献   
92.
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牲畜粪便牛粪和秸秆进行厌氧发酵试验,以产气量为参考指标,研究牛粪和秸秆厌氧发酵的产气量预测模型。试验过程中测量发酵物的氧化还原电位(ORP)、p 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COD)、电导率及产气量,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与产气量关联较强的参数,将筛选出的参数作为多项式核函数和高斯径向基核函数构建的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的输入量,训练出预测能力较强的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然后在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中融入微生物动力学构建产气量预测模型,并用验证集验证模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筛选得到关联较强的参数为ORP、p H值、VFA、氨氮含量;融入动力学的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与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相比,产气量的预测更准确,误差更小,最小误差减少了近一个数量级,试验证明该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93.
长沙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层地热能属于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与试验,对长沙浅层地热能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估算了浅层地热能热容量、可利用资源量以及开发潜力,讨论了其经济、环境效益。实测长沙浅层地温梯度介于0.69 ℃/100 m~1.98 ℃/100 m,平均为1.40 ℃/100 m。浅层地热能总热容量约3.34×1014 kJ/℃,可利用资源量达3.55×1014 kJ/a。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岩类沉积物厚度较薄,对浅层地热能储量几乎没有影响。长沙适宜选择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浅层地热能,其适宜区面积占62.6%,较适宜区占33.9%。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冬、夏季换热功率分别为1.25×107和1.66×107 kW,开发潜力分别为(4.22±0.31)×105 m2/km2和(3.82±0.17)×105 m2/km2。据估算,浅层地热能开发可为长沙节省标准煤1.21×107 t/a,减少CO2排放约2.89×107 t/a,并减轻大气污染。发展浅层地热能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为长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4.
核事故引发的应急任务往往需要集成多个部门应急资源和能力来协同响应。这些海量核应急信息、知识汇聚于网络,其固有异构性限制了跨部门核应急集成的能力。为解决此问题,基于语义X列表理论提出核应急集成框架;以“事件-任务-资源”为主线构建本体结构列表和集成推理规则;给出假定核事故场景和资源、任务信息,搭建S-BOX模型和响应决策推理实验,验证了本方法可有效表达异构核应急信息与知识,实现按需集成。  相似文献   
95.
在以高砷地下水为主要饮水水源的偏远农村地区,研发一种经济高效、操作简便的砷污染处理技术对解决其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室内柱实验,利用Fe SO_4、NaAsO_2和Na_2S交替注入方法,完成并优化了硫化亚铁型除砷材料的制备.同时,探讨了强还原条件下含水层原位搭载除砷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FeSO_4∶Na_2S摩尔比为5∶4,连续注入120 h为最佳原位搭载条件;搭载实验柱除砷过程中,As(Ⅲ)(1000μg·L~(-1))穿透时间(100 h)远高于示踪剂荧光素钠(1.25 h)所需时间,其阻滞因子达37,表明硫化亚铁型除砷材料具有显著的除砷效果;除砷前后硫化亚铁涂层的表征结果说明,原位搭载除砷过程中,As(Ⅲ)与硫化亚铁发生的吸附/共沉淀形成富砷草莓状黄铁矿是实现固砷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96.
某市污水厂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新兴污染物.污水处理厂是环境中抗生素和ARGs的重要人为污染源.对某市6座主要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抗生素和ARGs含量和特征的分析发现:6座污水厂进出水中检出7类73种抗生素.进水中抗生素总浓度为490.2~2288.6 ng·L-1,其中氧氟沙星、麻保沙星和罗红霉素这3种抗生素的检出频率最高.不同污水厂对抗生素去除效果差异较大,出水中抗生素总浓度为260.2~1464.3 ng·L-1,其中抗生素以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为主,并且存在污水厂出水抗生素浓度高于进水抗生素浓度的现象.选择的10种目标ARGs在6座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均有检出.sul Ⅰ基因的检出频率和丰度最高,绝对丰度为2.4×105~5.4×106 copies·mL-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ARGs的总丰度无显著区别.与进水相比,出水中ARGs丰度和抗生素浓度的相关性显著变弱.  相似文献   
97.
中试试验对比PAC和PAFC处理低温饮用水的混凝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丽  皮新华  江霜英 《四川环境》2007,26(2):11-13,22
低温降低了混凝剂的混凝性能,为保持传统混凝沉淀工艺中低温条件下饮用水的出水水质,需要优选混凝性能更好的混凝剂。本试验选用了小试试验中性能更优的无机高分子复合混凝剂PAFC(聚合氯化铝铁)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PAC(聚合氯化铝)进行中试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铁铝复合混凝剂PAFC在低温条件下的混凝性能要优于铝盐PAC。使用PAFC时混凝澄清池的出水浊度能保持在3NTU以内,在0.55~2.87NTU之间变化。而使用PAC的出水浊度在1.44~3.87NTU之间。比较其他出水指标如色度、氨氮、pH、电导率、铁和CODM。后发现,当PAFC比PAC平均节省药剂12.3%时,PAFC的处理效果仍旧比PAC好。  相似文献   
98.
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朝阳  金勤献  孙鹏程 《环境科学》2008,29(7):2077-2080
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提升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的要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基础风险信息、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信息发布系统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等功能模块,而建设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则需要将功能模块落实到支撑层、监测层、咨询层和服务层等的建设中,完成包括体制机制建设、法规法制建设、装备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咨询功能建设、公众决策服务等一系列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99.
臭氧氧化水中壬基酚的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胡翔  李进  皮运正  王建龙 《环境科学》2007,28(3):584-587
采用臭氧氧化浓度为20 mg/L的壬基酚溶液,研究了臭氧氧化去除壬基酚的效果及氧化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变化情况,探讨了臭氧氧化壬基酚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涉及2种氧化方式,臭氧分子的单独反应和臭氧/羟基自由基的联合氧化.2种氧化方式在18 min内均能完全去除壬基酚,联合氧化方式在4 min内即能达到96%的去除率,而单独臭氧分子氧化需要12 min.氧化过程中检测到甲醛的产生,单独臭氧氧化下甲醛产生量在8 min左右达到稳定,而混合氧化方式下甲醛量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00.
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泥石流及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希林  赵源  苏鹏程 《灾害学》2005,20(3):73-77
论述了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泥石流形成环境、触发条件和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危险度,着重评估了"8.24"泥石流灾害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