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254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丹江口水库 1987~ 1996年间的水环境常规监测资料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丹江口水库不同区域水环境要素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表明 :丹江口水库目前水质良好 ,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地面水一类水质标准要求 :库区不同断面水体水质要素及污染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 6个主导因子表达。同一主导因子不同断面标识因子的差异反映了库区不同区域水质分布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环境过程 ;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素是上游随降水产生的面源污染、库周点源排放、水体自净以及气候因素 ,不同断面水质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2.
报废汽车内饰件塑料品种复杂、难以分选,为此,以分离汽车内饰件中4种主体塑料——PP(聚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聚碳酸酯)、PVC(聚氯乙烯)为目标,利用实验室自制浮选设备,考察了浮选液流量、溶气罐压力、润湿液浓度等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溶气罐压力为0.22 MPa、浮选液流量为10 L/min、润湿液中ρ(单宁酸)为15 mg/L时,一级浮选PP、ABS、PC、PVC效果达到最佳,其中PP和ABS为上浮料,二者上浮率分别为100%和98.63%;PC和PVC为下沉料,二者下沉率分别为98.95%和100%. 当溶气罐压力为0 MPa、浮选液流量为6 L/min、润湿液中ρ(单宁酸)为10 mg/L时,二级浮选完全分离PP/ABS;当溶气罐压力为0.24 MPa、浮选液流量为10 L/min、润湿液采用10 mg/L单宁酸和10 mmol/L癸二酸二丁酯时,二级浮选分离PC/PVC效果达到最佳,PC上浮率为92.87%,PVC下沉率为91.41%. 通过二级浮选分离,PP、ABS、PC、PVC的最终分离率分别达到100%、98.63%、92.87%和91.41%,显示出该二级浮选工艺在报废汽车内饰件塑料分选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3.
为提高稻秆的降解率及其厌氧发酵甲烷产量,采用高氨氮畜禽废水作为氮源以驯化稻田土壤微生物,优化其降解稻秆的初始pH值,并评估水解产物液体发酵产甲烷性能.结果表明,混合组驯化的微生物产纤维素酶活性及对稻秆木质素的降解率高于其它组及先前文献报道,分别达到4.01 IU和51.96%,且后期水解液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及还原糖含量最高.随着初始pH值的提高,稻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显著增加,稻秆水解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和TOC含量均显著增加,并在第7 d达到最高值.将水解稻秆7 d的水解液进行厌氧发酵显示,在初始pH=9.0条件下累积甲烷产量达到最大,为37.60 mL·mL-1水解液.本实验结果表明, 驯化的稻田土微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更有效地降解稻秆,提高水解液中TOC及VFAs含量,从而提高厌氧发酵的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54.
传统的角度偏差经验值方法导致落物风险评价过程中的落点和危险区预测存在较大误差,科学化、立体化、完整化、多因素概化的落物轨迹和落点分析方法及工具缺位。为此,以海洋平台圆柱体落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先导研究,在2D运动理论模型基础上,考虑3维、6度受力与运动参数,引入粘性拖曳力系数经验公式、海流运动、旋转升力和力矩项,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落物水下3D运动轨迹预测模型,并以现场实验数据校验表明模型方法可行、结果更可信;据此以Matlab 2016为程序设计平台编制了海洋平台圆柱体坠落运动预测分析工具(MREDP),分析了坠落运动落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倾斜角度的增大,落点偏移距离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于62°时达到最大值,运动轨迹整体呈现螺线曲率减小、向轨迹曲线外开口侧偏移趋势;落点分布变化可分为Y轴偏移稳定主导阶段、X轴偏移实力型快速主导阶段和X轴偏移机会型主导阶段3个阶段;相对MREDP预测结果,DNVGL-RP-F107经验性角度偏差推荐结果较为保守,MREDP可为DNVGL-RP-F107提供更加准确、可信的轨迹曲线和落点取值。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采用Monte Carlo方法表征实际工程中起始运动参数随机性和入水撞击产生的不确定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55.
土壤水分对沙棘成活率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提高沙棘在滩涂区,半干旱区造林的成活率,对不同土壤水分下沙棘的生理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随土壤含水量降低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沙棘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升高,POD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水淹情况下,沙棘叶片Pro含量明显上升,POD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升高。(2)土壤含水量在15%-30%之间,沙棘苗木成活率最高(100%),生长最好;35%和40%处理下,沙棘苗木成活率较高(66.7%),生长良好;5%,10%处理水平和水淹情况下,沙棘苗木成活率低(33.3%),生长不良,(3)不同处理下,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沙棘叶片的相对电导度增大,沙棘受伤害的程度加剧,且淹水对沙棘的伤害最重。  相似文献   
56.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本文就如何切实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质量,不断增加其育人效果、提出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方法是:思路树立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57.
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重视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克服一种思想倾向,抓好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好一支党建工作队伍,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8.
接种孢囊线虫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大豆接种大豆孢囊线虫对其根系生长、根瘤及几种矿质元素吸收总量、转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线虫后易感病品种绥农14根瘤数减少,根瘤活性降低,与不接种处理差异显著;感病品种合丰25总根长减少2,与不接种处理差异显著。易感病品种绥农14接种线虫后P元素的吸收总量降低,与不接种处理差异显著。易感病品种绥农14接种线虫后P元素的吸收总量降低,与不接种处理差异显著。感病品种合丰2  相似文献   
59.
利用高温和SDS对苏云金素高产菌株CT-43-1c进行了质粒消除,筛选得到一株不产苏云金素的无晶体突变株BMB0806;并通过SDS-PAGE、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脉冲电泳(PFGE)分析了野生型菌株CT-43、出发菌株CT-43-1c和突变株BMB0806杀虫晶体蛋白的组成、苏云金素的产量和质粒图谱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突变株BMB0806与菌株CT-43和CT-43-1c相比,分别缺失了3个和2个大质粒,从而不再产生苏云金素和由cry1B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140×103的杀虫晶体蛋白.进一步分析三者质粒图谱后发现,突变株BMB0806中苏云金素的缺失和cry1B基因所在的大质粒A直接相关.图5参12  相似文献   
60.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蛋白质转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剩余污泥在含固率(total solid,TS)为12%条件下进行中温(37℃)厌氧消化,通过分析厌氧消化前后污泥蛋白质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蛋白质的转化规律,探讨了高含固条件下污泥蛋白质转化效率较低的原因.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厌氧消化处理,污泥蛋白质的转化率为34.26%.污泥蛋白质转化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高含固条件下污泥的传质较差;同时,污泥蛋白质经水解过程形成大量的氨氮,反应结束后污泥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质量浓度达到1 201 mg·L~(-1),导致对厌氧消化过程,尤其对蛋白质的分解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2)三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3D-EEM)分析表明,部分蛋白质向腐殖质类、富里酸类物质转化,从而更难分解;(3)通过二维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分析发现,厌氧消化后污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 I)降低;最终,污泥中残留的大部分蛋白质来源于微生物体内.由于微生物代谢能力随着厌氧消化过程的进行而减弱,难以继续利用这些蛋白质,或消化体系中不具备分解这些蛋白质的酶,从而限制了污泥中蛋白质的分解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