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227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91.
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管控措施效果评估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2014年青奥会期间,长三角地区低温高湿静稳的不利气象条件增加了空气质量保障难度。在环境保护部统一协调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挥下,南京市及周边城市通过控电、控煤、控车、控尘及部分重点企业限产停产等措施,实现了赛事期间南京市空气质量100%达标。联合观测结果显示,南京市空气中SO_2、NO_2,硫酸盐、钙离子、EC等浓度明显下降,说明管控措施得力有效。评估分析表明,燃煤和工业排放是PM2.5的主要来源,控制扬尘是降低PM_(2.5)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机动车污染不容忽视,强力管控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2.
为分析区域排污规模与污染治理的协调性,构建了排污规模与污染治理协调度模型,并以2006、2013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约排污规模和污染治理协调性的主要矛盾是污染治理能力的落后,全国70%以上地区污染治理能力均滞后于污染物产生规模;国内治理能力在研究期间不断提高,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治理能力过度滞后的省份由14个减少到2个;除江苏外2013年其余各地区均有1项或多项污染物的治理能力滞后,其中生活废水治理能力滞后的区域最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协调性的重要因素,2013年协调度与地区人均GDP基本呈线性关系。模型实证计算结果与主观判断也较为吻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本研究以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函数分析了样地中杉木林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四面山杉木林共调查到乔木65种、灌木31种、草本20种。杉木种群径级结构呈衰退型,表现为以大树为主,中树次之,无小树;腺萼马银花、元江栲、细枝柃等种群径级结构呈增长型,表现为以小树、中树为主,大树次之。(2)在0~25 m尺度内,杉木种群呈随机分布,栲和元江栲呈聚集分布,而腺萼马银花、细枝柃、光叶山矾和长蕊杜鹃等4个种群则在小尺度下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呈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3)生物学特性以及生境因子的差异导致杉木林主要种群间空间关联差异较大,杉木与元江栲和腺萼马银花种群之间呈负相关,而与光叶山矾、栲和长蕊杜鹃种群呈无相关,因此,在该区杉木纯林的近自然改造上,应优先考虑竞争力强的乡土树种,如长蕊杜鹃、栲、光叶山矾等进行混交。  相似文献   
94.
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区域能源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区域能源需求的分析框架,采用Malmquist指数估算1995-2007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区域能源需求的影响,并考察了能源相对价格、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等因素,进行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能源需求影响的实证检验,为我国制定合理的区域节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技术效率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能源需求有显著负影响;技术进步只对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有显著负影响;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西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均没有显著影响。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基础、能源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度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结论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与节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5.
二氧化氯杀菌处理石化循环冷却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以及异养菌数为指标,研究二氧化氯对石化厂循环冷却水的杀菌效果。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杀菌时间,温度及pH以及余氯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CLO2投加量为3mg/L、灭菌时间为90min时,出水细菌数即可达到化工行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标准,并且余氯可在0.5-1.0mg/L范围内维持2h。温度和pH的改变对杀菌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6.
建立了直接进样-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吸收测定地表水中丁基黄原酸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流动相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条件:0.050 mol/L超纯水乙酸铵溶液(pH约为9.5):乙腈=80:20等度洗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分离,流速0.30 mL/min,进样体积10.0 μL,302 nm紫外吸收。结果显示,0.5~20.0 μg/L范围线性良好,R=0.9998; 2.0、10.0、20.0 μg/L重复测定,变异系数小于5%,精密度良好;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为95.5%~101.6%;以3倍信噪比计算得出检出限为0.80 μg/L。该方法分析速度快,2 min内可完成,满足环境质量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97.
以砾石为填料采用生物滤池法和以纤维束为填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分别预处理沈抚灌渠污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在3.5h,控制气水比分别为5:1和4:1的反应条件下,砾石填料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9%和53.6%;纤维束软填料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7%和47.7%。前者对COD和NH3-N的处理效果都达到了预定要求,而后者对NH3-N的处理效果没有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98.
大型的城市森林绿地是城市生态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是武汉近郊最大的森林绿地。应用快鸟遥感影像并结合实地调查,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森林景观的规划对策。结果表明: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景观分为林地、农耕地、苗圃地、水域、建设用地、墓地、荒地、草地和裸岩9个景观类型,263个斑块,其中林地最多,占总面积的36.56%,占斑块总数的8.75%,为景观基质,但对景观过程的控制作用不强。建设用地和农耕地斑块形状最为复杂,易造成人类活动干扰的扩散。林地成片分布,破碎化程度较低,连通性较高,有利于其资源保护。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表现出整体结构简单,局部结构复杂的特征。针对这些景观结构特征,提出了大幅提高林地比例,压缩建设用地和其他人类活动明显的景观类型面积,构建聚集间有离析的空间优化格局,加强荒地和裸岩的植被恢复,设置“踏脚石”斑块和建立保护性廊道的景观优化对策,以期为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我国四个大气背景点颗粒物浓度及其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全国由南至北的4个大气背景站(广东南岭、湖北神农架、山西庞泉沟和吉林长白山),于2013年分4个季度同步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滤膜样品中60余种元素.结果表明,4个背景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7μg·m-3,PM10为29μg·m-3,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的一级浓度限值.第一季度的PM10和PM2.5最高,除长白山第三季度高于第四季度之外,其他3个点位均呈现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的趋势.PM2.5和PM10二者呈线性正相关,4个季度的PM2.5/PM10比值均小于0.5,第二、第三季度较高,而第一、第四季度较低.PM10和PM2.5中元素随季节变化不大,PM2.5含量在同一水平上低于PM10.Na、Mg、Al、S、K、Ca、Fe、Zn质量浓度在0.1—10μg·m-3之间,P、Ti、Mn、Ni、Cu、Ba、Pb质量浓度在10—100 ng·m-3之间,Cd、Co、Ge、Ga、Zr、Sr、V等质量浓度在0.01—10 ng·m-3之间.K、Al、Ca含量大于10%,S、Mg、Na、Fe、Zn、Pb、Mn含量大于1%,Cu、P、Ba、Ti量介于0.5%—1%,其他痕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小于0.5%.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水溶性离子组成特征,于2013年2月、7月对北京、天津、石家庄及4个国家大气背景点进行了PM2.5及PM10的采样,分析了质量浓度及9种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颗粒物污染冬季重于夏季,冬季污染水平石家庄天津北京,夏季污染天津、北京石家庄,区域内PM2.5与PM10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冬季为0.8796,夏季为0.8424,说明整个区域颗粒物污染有较为相近的来源,大气颗粒物污染表现出区域性特征;(2)京津冀地区PM2.5及PM10中的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规律为NO-3、SO2-4、NH+4Cl-、Ca2+K+、Na+F-、Mg2+.该地区水溶性离子污染冬季最重为石家庄,夏季则为北京;(3)在京津冀地区二次离子NO-3、SO2-4、NH+4是主要的污染离子,3种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在PM2.5、PM10中冬季分别占48.9%、27.8%,夏季分别占58.7%、48.5%.二次离子主要集中在PM2.5中,其对细离子浓度的升高起到直接作用,且二次离子的构成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整个区域向硝酸型污染转变,二次离子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区域特征,冬季NO-3离子质量浓度比重最大.夏季则为SO2-4;(4)粒径越小富集水溶性离子的能力越强,在PM1中分布了50%以上的水溶性离子,73.9%—94.8%的水溶性离子分布在PM2.5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