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321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538篇
基础理论   205篇
污染及防治   289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61.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对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开发利用现状、设备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秸秆的综合利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2.
生物脱硫中细菌的载体培养条件优化与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用氧化亚铁硫杆菌作为烟气脱硫的主要菌种在活性炭载体上进行固定化培养,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过程,考察了细菌在载体中培养时接种量、载体投加量对细菌生长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计算机拟合,确定了各个条件下的细菌生长动力学参数.从而确定了培养的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163.
底泥冲刷沉降、再悬浮是作用于水环境内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而底泥间隙水的污染释放则是主要途径。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污染底泥及其间隙水的分层特性。结果表明,底泥及其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分层特性。底泥间隙水中CODMn随深度的增加略有下降的趋势;底泥湿容重和干容重呈增大的趋势;含水率随底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底泥深度对底泥泥沙颗粒的级配有很大影响,在表层以细颗粒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底泥粒径增加,但趋势衰减较快。这对底泥冲刷作用下的再悬浮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4.
为研究地铁系统在极端降雨灾害下的人员疏散过程,分析人员疏散过程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将数值模拟方法与模糊逻辑理论相结合,在传统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中引入人员疏散行为选择机制,模拟地铁隧道遭受洪水侵入以及采取改善措施后的疏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引入人员疏散行为选择机制可以较真实地模拟极端降雨下受限空间中的人员疏散过程;采取改善方案后,人员被迫改变疏散行为的比例下降53.95%,人群疏散安全度由0.201提升至0.633;当采取与防洪能力不适应的疏散平台高度时,疏散安全度较采取合理设施时平均下降30%且差异较大;硬件设施满足安全度达到0.6为宜,按照最终安全度为1设计疏散方案,可使硬件设施设计与疏散方案制定更加合理配套。研究结果可为地铁系统防洪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5.
张继彪  郑正  赵永富  赵坦  钟云 《生态环境》2007,16(3):735-738
γ-辐照是一种高级氧化技术。为考察γ-辐照对水华爆发时期太湖源水预处理的效果,采集了此时期水样进行了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采集的水样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样直接进行γ-辐照,其中的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得到有效降解。在10kGy的辐照剂量下,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的降解率均大于63%,降解后微囊藻毒素-LR质量浓度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碳酸钠的加入促进了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降解率提高最大幅度为7.8%。γ-辐照对源水中的其他有机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水样经辐照后,pH值的变化幅度最大为0.4,但pH仍在7.0~8.0之间。辐照技术在水华爆发时期水源地水预处理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6.
钻井废液的固液分离工艺与设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钻井废液固液分离的因素包括钻井废液的稀释比例、脱稳处理药剂的种类和加量、固液分离设备。文章介绍了钻井废液处理的基本流程,分析了钻井废液pH值对固液分离效果的影响,论述了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基本结构、设备参数和操作参数对固液分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properties of leachate from refuse transfer stations (RTSs) in rural China were indefinite.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4 leachate samples from...  相似文献   
168.
微波辐照热解废印刷电路板产物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实现其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了微波辐照热解废印刷电路板的效果,并采用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X荧光光谱等方法对热解产物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微波热解得到的气体、液体、固体的产率分别为7%~33%、26%~45%、31%~51%,其中气体主要由CO、CO2、H2及有机烃类组成,可燃性气体占70%(体积分数)左右,可作为燃料气加以利用;液体分为水相及油相,经常压蒸馏后得到的120~250 ℃馏分主要为单酚化合物,苯酚高达50%(质量分数)左右,甲基苯酚和邻甲基苯酚为25%(质量分数)以上,是良好的化工原料;固体中除炭外,还含有许多金属如铅、锡和铜等,可以回收利用.说明微波热解技术处理电子废弃物可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9.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0.
• ARGs were detected in livestock manure, sludge, food waste and fermentation dregs. • The success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RGs. • Horizontal transfer mechanism of ARGs during composting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have been diffusely detected in several kinds of organic solid waste, such as livestock manure, sludge, antibiotic fermentation residues, and food waste, thus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Aerobic composting, which is an effective, harmless treatment method for organic solid waste to promote recycling, has been identified to also aid in ARG reduc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composting in removing ARGs from organic solid waste has recently become controversial. Thu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ARGs in relation to composting in the past 5 years. ARGs in organic solid waste could sprea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 including soil and the atmosphere, which could widen environmental risks.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composting technology had limited effect on ARGs removal from organic solid waste. Improved composting processes, such as hyperthermophilic temperature composting,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ARGs, and the HGT of ARG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identified as vital influencing factors. Currently,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ARG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ree response pathways, (I) “Microenvironment-ARGs”; (II) “Microenvironment-microorganisms-ARGs”; (III) “Microorganisms-horizontal gene transfer-ARGs”, respectively. Response pathway II had been studied the most which was believ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RGs. In response pathway III, mainly believed that MG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paid less attention to eARG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eARGs in ARGs may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It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risk control of ARGs in organic solid w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