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3篇
  免费   854篇
  国内免费   2266篇
安全科学   890篇
废物处理   192篇
环保管理   545篇
综合类   4948篇
基础理论   1091篇
污染及防治   822篇
评价与监测   455篇
社会与环境   411篇
灾害及防治   33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52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69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610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594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49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51.
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 and 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 are two kinds of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and widely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and biota. The levels,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mass inventories of HBCD and TBBPA were investigated in sediments and paddy soils from the Liaohe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ΣHBCD and TBBPA were in the range of not detected(nd) to 4.02 ng/g dry weight(dw) and 0.03 to 4.06 ng/g dw, respectively. γ-HBCD was dominated in sediments,while the abundance of α-HBCD was relatively high in paddy soil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HBCD and TBBPA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paddy soils indicated that the local point-input was their major source.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and the HBCD levels suggested that TOC content also exerted an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BCD in sediments. Meanwhi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rrigation with river water was not the major transportation pathway of HBCD and TBBPA in paddy soils. Based on the study,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about 1.67 tons HBCD and 2.20 tons TBBPA deposited into sediments of the Liaohe River system every year. The total mass inventories of HBCD and TBBPA in sediments were far higher than that in paddy soils.  相似文献   
952.
5种沉水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不同的沉水植物对水体中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的差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淮河支流东风渠水体及水体中常见的5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龙须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及小茨藻进行了铅(Pb)、镉(Cd)、锌(Zn)、铜(Cu)含量分析。结果表明:5种沉水植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远远高于水体重金属背景值,对重金属Cu、Pb、Cd、Zn的富集系数为58~1 515,对Zn富集最强,最大富集量达到242.42 mg/kg,富集系数为1 515。不同的沉水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优势存在明显差异,利用沉水植物来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时,须依据不同的污染元素来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953.
鉴于我国污染地块环境管控法规制度缺失,土壤环境监管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的实际,为了加强对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规范对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文章从厘清污染地块监管责任、明确监管责任、建立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立了相关的风险管控制度,以期为我国污染地块环境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4.
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不同盐度海水中溶解态Zn的新方法。此新方法将流动注射(FI)编结反应器(KR)空气混合吸附在线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联用。进样流速6.0 mL/min;进样时间60 s,测定20μg/L的锌,浓集系数(EF)由传统方法的9.4提高到23.9;测样频率为40/h;检出限为0.31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2.1%。将该新方法应用于珠江口不同盐度的海水样品中溶解态的Zn的分析,所得回收率为95.4%~97.2%。该方法可以满足河口不同盐度海水中溶解态Zn的测定需求。  相似文献   
955.
为了研究开发青霉素发酵菌渣堆肥资源化与无害化技术,采用传统的富集、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方法,在青霉素菌渣与猪粪混合堆肥过程中筛选出一株青霉素钠高效降解菌——PC-2,并对其进行形态表征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微生物种属鉴定. 结果表明:菌株PC-2属螯合球菌属(Chelatococcus sp.),其能够利用青霉素钠为唯一碳源生长,但外加碳、氮源可显著提高菌株PC-2对青霉素钠的降解效率. 当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菌株PC-2接种量为14%、pH为6~8时,菌株PC-2在37 ℃下振荡培养6 h,对初始ρ(青霉素钠)为400 mg/L的青霉素钠的降解率可达98%以上. 自堆肥过程中获取高效青霉素钠降解菌PC-2,预示着其在菌渣堆肥过程中的应用潜力,也有助于深入开展青霉素制药菌渣的安全有效与无害化处理处置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6.
为评价某石化混合废水的毒性,采用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研究不同φ(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不同菌群的抑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所用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的硝化细菌具有明显毒性,其EC50(半抑制效应浓度,以φ计)为9%左右;同时,该废水对异养菌的耗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φ(石化废水)为100%时IH(异养菌耗氧速率抑制率,131%)最高,这种促进作用对RT(总耗氧速率)测定有显著影响(R=0.991,P<0.05),因此,仅以RT评价废水毒性容易造成对废水真实毒性的低估. 5种常见易降解基质(乙酸钠、葡萄糖、甲醇、生活污水、丙酸钠)中,ρ(甲醇)为15 mg/L时对异养菌促进效果显著(P<0.05),促进率达50%以上;而在高浓度条件下,乙酸钠、葡萄糖、甲醇、丙酸钠对异养菌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RH(异养菌耗氧速率)最高提高了182%. 研究显示,石化废水中的乙酸盐等易降解成分是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的重要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957.
为深入分析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对水体有机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内源氨基酸和有机质的贡献及养分循环机制,采集太湖北部富营养化区域梅梁湾中的水样,用于在室内培养太湖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铜绿微囊藻生长、衰亡过程中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及其组成特征的变化,探讨藻类产生的氨基酸和有机质对湖泊水体中有机质、TC(总碳)及DTN(溶解性总氮)的贡献. 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对水体中TC、DTN、TOC(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23%~37%、46%~93%和46%~83%;在衰亡期,水体中难降解氨基酸(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摩尔浓度(c)为60.4 μmol/L,显著高于同时期易降解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摩尔浓度(40.9 μmol/L);c(D-氨基酸)/c(L-氨基酸)由初始的0.28降至0.09,表明在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至衰亡期间,水体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逐渐降低. 研究显示,在水体有机质降解程度降低的同时,氨基酸摩尔浓度逐步增加,因此大量未降解的氨基酸沉积下来成为水体有机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58.
为分析北方寒冷地区浑浊型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小兴凯湖12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系统分析了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组成特征. 结果表明:小兴凯湖浮游植物共划分为21个功能群,其中重要功能群为H1、MP、D、C、Y、X2、J和W1,春季以功能群X2和D占优势,分别占49.02%和24.32%;夏季以功能群X2、C和H1占优势,分别占28.86%、16.11%和14.16%;秋季以功能群X2和C占优势,分别占46.97%和27.66%. 浮游植物功能群随季节变化表现为X2+D→X2+C+H1→X2+C的特点,反映至水体环境,春季为低温、高营养、中度浑浊水体,夏季为高温、富营养、高度浑浊、低光照水体,秋季为低温、富营养、高度浑浊、低光照水体. 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重要功能群功能群H1同ρ(TP)极显著正相关;功能群D同透明度、ρ(BOD5)极显著正相关,同ρ(CODCr)显著正相关,同浊度和ρ(TIC)显著负相关;功能群X2同透明度极显著正相关,同ρ(TP)显著正相关,同浊度极显著负相关. RDA多元统计分析表明,ρ(TP)、浊度、透明度是小兴凯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ρ(TC)、ρ(TOC)同大多数小兴凯湖浮游植物功能群正相关,但不是主要影响因子,ρ(TIC)与小兴凯湖浮游植物功能群无相关性. 小兴凯湖虽然整体营养盐水平很高,但较高的浊度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59.
为揭示水生植物分布对滇池沉积物间隙水中各形态氮质量浓度的影响,于2015年6月在滇池分别采集有植物区域和无植物区域的沉积物柱状样,检测间隙水及上覆水中DTN(溶解性总氮)、NH4+-N、NO3--N和DON(溶解性有机氮)的质量浓度,分析其垂向变化特征以及水生植物对间隙水中各形态氮的释放控制效果. 结果表明:①水生植物改变了柱状沉积物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并且这种改变随湖区不同而表现不尽一致;②水生植物显著降低了沉积物间隙水中DON的贡献率,有植物分布区域ρ(DON)对ρ(DTN)的平均贡献率为41.05%,无植物区域可达58.48%;③水生植物显著抑制了沉积物中无机氮的释放,促进了DON的转化,同一采样点有植物区域NH4+-N和NO3--N的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分别比无植物区域平均降低了87.52%和91.99%;④水生植物生长显著削减了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的质量浓度,其中ρ(DON)的削减率达到了53.27%~80.42%. 研究显示,水生植物根系作为微生物和多种活性酶的主要载体,为沉积物有机氮的矿化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0.
有机肥施用对盐渍土富里酸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有机肥长期培肥盐渍土后土壤富里酸(FA)结构组成及土壤环境的变化特征,对黑龙江西北部盐渍土壤连续5 a采取不同施肥处理,设置CK(对照)和TR1(处理1,施用有机肥8 000 kg/hm2)、TR2(处理2,施用有机肥4 000 kg/hm2及化肥N 80 kg/hm2、P2O5 50 kg/hm2、K2O 35 kg/hm2)、TR3(处理3,施用化肥N 16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70 kg/hm2) 4个处理组,分析土壤中富里酸荧光光谱特征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与CK比较,TR1、TR2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ρ(富里酸),增幅分别为98.24%、72.16%;二维荧光参数分析显示,各处理下富里酸腐殖化程度均表现为TR1>TR2>TR3>CK;三维荧光光谱区域积分比值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TR1、TR2处理通过增加可见区类富里酸的荧光响应比值和减少紫外区类富里酸的荧光响应比值来提高富里酸的腐殖化程度. 根据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结果,可将富里酸分为C1组分(生物可利用富里酸组分)、C2组分(陆生来源富里酸组分)及C3组分(类蛋白组分);施用有机肥主要增加C1组分的比例,其次为增加C2组分的比例,说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盐渍土供肥能力,对盐渍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传统荧光图谱解析手段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盐渍土富里酸含量并增加其腐殖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