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209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524篇
基础理论   143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80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火灾是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 ,给人员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损失。氯化氢 (HCl)是火灾烟气中阻碍人员逃生的最重要的刺激性气体之一。以典型的小尺度和大尺度实验为例 ,分析了加热程度和通风供氧对常用有机材料起火后释放HCl的影响 ,发现不论小尺度还是大尺度 ,HCl的形成只与燃烧过程有关 ,与氧化过程无关 ,HCl的生成率不随通风情况不同而改变。实验中影响HCl释放的主要因素是热 (辐射加热热流密度或温度 )。当超过CCl键发生断裂的温度后 ,继续升温HCl释放速率不发生改变 ,出现稳定释放阶段。在反映HCl释放过程不同尺度间存在共性 ,因此 ,利用小尺度的结果进行释放规律内在机理的探索是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针对环境科学的特点,立足于长远发展,从生态哲学角度分析了生态道德观对环境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分析认为应用生态的观点来学习和研究环境科学,才能达到最大程度防治的目的;合理融入生态观念的环境治理技术有利于经济发展;生态道德观是环境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动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生态道德观为指导的结论。另外本文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生态道德观在指导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3.
A large area of planta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worldwide and especially in China. Evaluating the restoration status of these plantations is essential for their long-term management.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 we used an ecological memory (EM) approach to evaluate four 26-year-old plantations that represent four common kinds of plantat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 i.e., mixed broad-leaved plantation (MBP), mixed coniferous plantation (MCP), eucalyptus plantation (EP), and mixed legume plantation (MLP).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regional climax community, i.e.,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F), all four plantations accumulated nearly the same pattern of EM during succession. EM was >50 % for soil minerals, light conditions, soil age, soil animals, and soil microbes. EM was about 25 % for soil pollen and 10 % for birds, soil seed bank, and plant species. The total EM value of the four plantations ranged from 50.96 to 52.54, which indicated that all four plantations were in the regional, natural trajectory of succession and between the early and medium successional stag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tural succession processes are unlikely to be accelerated by planting late-stage tree species without sufficient EM.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all four plantations were in positive successional trajectories, and the positive succession dynamics were greater in the MLP and MCP. We suggest that the entire natural succession trajectory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toration of a site and that the ultimate restoration target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milestones along the reference trajectory to monitor progress. Forest restoration may be accelerated by starting with a minimum dynamic unit supporting sufficient EM.  相似文献   
34.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省域内能源消费量的合理分配,是落实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提出能源消费总量分配应以公平为主、考虑区域发展权益的同时兼顾效率的原则,秉承“定基数,分增量”的思想,构建了基于信息熵的多因子混合加权分配模型,对目标年能源消费增量进行分配;选择了10个指标从经济水平、能耗水平、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及城市发展定位5个方面描述各地区的节能潜力及控制能耗量的责任,拟对能源消费总量在省内各市区的分配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分配到各市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安徽省17个市区能耗分配量增长率范围为1193%~5045%,能耗增幅的分配结果整体上受各市区人均GDP和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所支配,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城市化率所调控  相似文献   
35.
Temporal variation of Synechococcus, its production (μ) and grazing loss (g) rates were studied for 2 years at nearshore stations, i.e. Port Dickson and Port Klang along the Straits of Malacca. Synechococcus abundance at Port Dickson (0.3–2.3 × 105 cell ml?1) was always higher than at Port Klang (0.3–7.1 × 104 cell ml?1) (p < 0.001). μ ranged up to 0.98 day?1 (0.51 ± 0.29 day?1), while g ranged from 0.02 to 0.31 day?1 (0.15 ± 0.07 day?1) at Port Klang. At Port Dickson, μ and g averaged 0.47 ± 0.13 day?1 (0.29–0.82 day?1) and 0.31 ± 0.14 day?1 (0.13–0.63 day?1), respectively. Synechococcus abundance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emperature (p > 0.25), but nutrient and light availability we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ir distribution. The relationship was modelled as log Synechococcus = 0.37Secchi ? 0.01DIN + 4.52 where light availability (as Secchi disc depth) was a more important determinant. From a two-factorial experiment, nutri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 for Synechococcus growth as in situ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exceeded the threshold for saturated growth. However, light availability was important and elevated Synechococcus growth rates especially at Port Dickson (F = 5.94, p < 0.05). As for grazing loss rates, they were independent of either nutrients or light intensity (p > 0.30). In nearshore tropical waters, an estimated 69 % of Synechococcus production could be grazed.  相似文献   
36.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围绕土地“三位一体”管理理念,强化土地利用生态管理是当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思路,研究湖滨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镇为实证研究区,通过构建数理量化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间研究区湖滨土地利用状况,并差别化探讨了湖滨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多样化系数和均衡度在时序上变幅较小,在空间上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2)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体为波动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拐点,安全状态由较安全向安全阶段转变,总体呈较安全状态。(3)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主要受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人口密度、地均牲畜量、水环境污染负荷、水土流失占比、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与预期方向相反,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余的综合净效应为负。(4)针对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保护需求与区域发展趋势,差别化地提出退耕还湖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复合农业与生态种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教育体验发展模式三类湖滨土地利用模式。综上提出了加强湖滨水土资源保护、优化湖滨农业结构布局和规范湖滨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我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中的管理问题比技术问题更加突出,选择适宜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重要。融合了效果分析、效率评价和适应性分析,尝试构建一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综合评价框架,并选择太湖流域4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进行方法例证。研究表明,传统的养殖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应用于小型、分散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时面临着经济效率低、适应性差难题;农村废弃物处理中心、种植企业和有机肥企业的参与可以改善小型、分散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率;综合考虑效果、效率与适应性,种植企业、有机肥企业主导型模式的适宜推广范围更广。应根据不同地区种植-养殖产业关系、污染治理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投入能力等,灵活组合应用不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8.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s)不仅可以高效去除污染物,改善出水水质,而且可以实现生物能源回收,对保护环境和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大意义。膜污染作为制约AnMBRs应用与推广的限制因素得到了大量关注,各种缓解和控制膜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对AnMBRs的运行机理、多元化应用、膜污染情况进行综述,并分析和评估了微生物电催化系统(BES)-AnMBRs组合工艺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以期为AnMBRs工程应用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9.
针对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周边裸地显著增长但对其改造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山地丘陵型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采用1999~2017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包括裸地在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重点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裸地的时空分布及土地转移特征,并以2017年裸地为例探讨了裸地改造利用的分类分区方法。主要结论有: (1)1999~2017年,裸地在研究区最高约占6.34%(2011年),最低3.91%(1999年),年均增长率1.64%,低于同期城市不渗水面的年均增长率9.74%。空间上,裸地主要分布在460~500 m的高程范围和坡度8°以下,沿城乡过渡带、城市开发区以及新修道路两边是裸地主要分布区。(2)1999~2017年,约61.35%的裸地由耕地转化而来,23.58%来源于林地,同期又有51.88%裸地转换为耕地,24.79%转换为城市不渗水面。(3)综合裸地所处区位、地形、景观格局等因素后将2017年裸地划为社区利用型、城市绿化型、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型、都市农业型以及生态修复型5大类改造利用型,以期为研究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裸地改造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 Human and livestock waste, i.e., excreta, were intensively used in crop cultivation in Asia over the years. However,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