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勇  严家平 《生态环境》2006,15(5):949-953
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淮河中下游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进行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含量总平均值为293.8ng·g-1,变化范围较大,总体呈中游高下游低的趋势;PAHs的种类和环数分布及菲/蒽、荧蒽/芘比值显示何台渡口至新集乡段底泥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与裂解,而安淮村至小河头段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低中温不完全燃烧或天然成岩过程;对照有关底泥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淮河中游平圩和洛河段可能具有生物负效应,而其它地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则很小。  相似文献   
122.
从今年5月始,河北省首批22个扩大管理权限的县(市)将在行政区域不变的情况下,享有与设区市相同的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环境保护管理权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对虾养成过程中虾池水质和底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七个不同产量不同饵料系数的中国对虾虾池,在6-9月份底质中PH、硫化物、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从6月到9月份七个虾池底质的PH逐步降低,硫化物含量逐渐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到9月份有的虾池底质硫化物含量高达27×10^-6.干重,从6月到9月份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2-4倍,最低者降到了100mv以下。各虾池底质中的有机碳含量从6月份到8月份急剧增加,8月份达到13-1  相似文献   
124.
ERIC-PCR群落指纹图谱监测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析了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曝气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与污染负荷和主要污染物降解效果变化的关系,在每3d1次,连续8个时间点的监测中,待处理废水中苯酚负荷在35.53mg/L和132.82mg/L之间波动,氰化物负荷从0.96mg/L变化到34.75mg/L,CODcr最低为1044.10mg/L,最高时为7930.90mg/L,第4监测期间高浓度矿物油冲击使活性污泥的沉降能力和对CODcr的降解效率显著降低,但对苯酚和氰化物的降解能力造成的影响较小.监测期间2个曝气池微生物群落的ERIC-PCR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性系数(Cs)分别为94.1%和96.6%,多样性指数在177—2.34和1.60—2.16之间,表明用ERIC-PCR检测出的该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这部分微生物种群的结构比较稳定,可能构成了苯酚和氰化物去除效率在监测期间相对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5.
淀粉生产显酸性,当SO3^-2和SO4^-2的含量分别超过200~300mg/L时,就会对甲烷菌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厌氧生物效果。本文就采用UASB、SR、CASS生物脱硫技术治理淀粉生产废水,提高UASS的处理能力作抑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6.
我国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库VOCs排放标准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地方政府、VOL(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库和治理企业进行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时面临排放标准选择困惑的现状,根据地方行业性标准>国家行业性标准>地方综合标准>国家综合标准的标准选择顺序,对我国部分地区(北京市、上海市、厦门市、重庆市)现行的相关排放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汽油储库,全国均执行GB 20950—2007《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北京市除外);②对于原油及成品油(汽油除外)储库,各地区优先执行本地区《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其次是本地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后是国家的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北京市、上海市、厦门市和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NMHC(非甲烷总烃)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分别是GB 16297—1996标准限值的42%、58%、83%和100%;③工业企业VOCs排放标准或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NHMC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约为GB 20950—2007标准限值的3‰,因此准确选择排放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生态环境部应尽快修订GB 20950—2007,将适用范围扩大为原油及成品油或VOL储库,并适度加严标准限值,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7.
128.
129.
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塌陷分布及土地利用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等方法对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及诱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之上,以及构造发育区和松散层粉土含量较高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石溶蚀程度、强烈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松散层厚度、成分等控制。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场地具体条件,探讨了大通浅覆盖型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生物炭的老化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后产生的多孔富碳物质,其被广泛施加到土壤中改良土壤性质,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炭施入土壤后,长期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作用导致生物炭性质发生缓慢改变,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炭的老化。文章综述了原位生物炭自然老化和实验室模拟老化的方法以及老化后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从理化性质变化的角度论述了生物炭老化过程对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这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初步解释生物炭老化过程对增加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机制。主要内容如下:生物炭老化方法可以分为自然老化和人工模拟老化,模拟老化方法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老化。生物炭发生老化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SSA)和孔容根据老化强度而有不同变化,自然或人工模拟的温和老化方法使生物炭表面上有新的纳米微孔生成,生物炭SSA增加,而使用强酸或强氧化剂的强烈老化方式可破坏生物炭孔隙结构,导致SSA和孔容下降。从化学性质方面来讲,生物炭C/N比随老化过程而降低,但是O/C比却随老化过程而升高;此外,当生物炭老化时,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例如羧基、羰基和酚基等,这些含氧基团可以和阳离子结合形成羧酸盐和酚盐,同时释放H~+,导致老化生物炭的pH值降低。基于有限的研究报道,老化生物炭仍然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这得益于土壤通气状态的改善和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潜力提升。相反,由于生物炭极性增强和pH值降低,生物炭老化过程有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增加CO_2和N_2O排放的趋势。然而为了辅正这一论断,准确评估生物炭老化的环境效应,长期原位生物炭老化并同时设置新鲜生物炭对照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以探明生物炭老化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为生物炭生产和合理施用提供科学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