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取三江平原河滨湿地、沼泽湿地和草甸化湿地3种类型小叶章湿地0~20cm土壤,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微生物熵(Cmic/Corg)和代谢熵(qCO2)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叶章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基础呼吸分别为46.60~75.44g.kg-1、1106.86~2319.42mg.kg-1和5.72~10.10mg.kg-.1h-1.河滨湿地和沼泽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呼吸势和微生物熵均显著高于草甸化湿地(p0.01),而河滨湿地和沼泽湿地代谢熵明显低于草甸化湿地(p0.05).各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在河滨湿地和沼泽湿地间均无明显差异.因而,相对于河滨湿地和沼泽湿地,草甸化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总有机碳和水分含量低是限制草甸化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分析了1982~2008年东北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不同类型冻土区和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和CO2体积分数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不同冻土类型区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连续多年冻土区大片多年冻土区季节性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东北冻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平均NDV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沼泽农田草地,其中森林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值为0.61,草地为0.46.过去27年间,东北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年际变化曲线可分为3个变化阶段:①1982~1990年,小幅上升阶段;②1990~2000年,缓慢下降阶段;③2000~2008年,明显上升阶段.1982~2008年期间,连续多年冻土区及大片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值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对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除森林植被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外(p0.05),其它植被类型NDVI值无显著变化趋势.过去27年间,东北冻土区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显著下降,CO2浓度显著升高.研究区全区平均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是影响东北冻土区生长季植被NDVI的主要气候因子.森林和沼泽湿地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5种植被类型中仅森林植被受CO2浓度影响显著.年平均气温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森林沼泽湿地灌丛农田草地;降水的影响为:森林沼泽湿地草地灌丛农田;CO2浓度的影响为:森林沼泽湿地草地农田灌丛.  相似文献   
43.
在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不同生长阶段,用室内鲜土培养法对土壤CH4的产生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输入后,植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CH4产生率均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明显的波动.从生长季(6月7日~8月24日)CH4产生率均值来看,不同氮输入水平对土壤CH4产生起促进作用;不同氮输入水平对植物不同生长阶段CH4产生率影响明显.第一(6月7日~7月2日)、第二(7月2日~7月20日)阶段适量的氮输入(6g.m-2)对CH4产生起促进作用,但过量氮输入(12g.m-2)会对CH4产生起抑制作用;而第三(7月20日~8月7日)、第四(8月7日~8月24日)阶段不同氮输入均对CH4产生起促进作用;氮输入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BR)、土壤代谢熵(qCO2)、土壤诱导呼吸(SIR)、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H4产生的动态关系存在差异.土壤CH4产生与qCO2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MBN、TOC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4.
清洁生产是环保工作中一项新的思雏模式。清洁生产审核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项有力措施。作者结合近几年在晶体管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棱的经验,对高校教师在清洁生产审核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晶体管生产工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投产运行几十年,处于超期服役的裳置;硅片清洗流程,不仅耗能耗水,而且有大量的悬浮颗粒排出,带来环境压力,同时造成物料的损失,且在清洗中要使用氢氟酸、氟化铵等,度液中含有氟离子,污水处理难度大。本文旨在通过在晶体管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经验,说明在晶体管生产中开展清洁生产审棱的意义和特点,并由此体现高校教师在清洁生产审核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5.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FS-970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环境水样中的锡,选择最佳的仪器条件:负高压300V,原子化器高度8mm,灯电流80mA,载气流量400ml/min,屏蔽气流量900ml/min。在最佳酸碱比例-体积分数为4.0%的硝酸介质与20g/L硼氢化钾中,锡荧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在1.00~10.0ug/L成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010ug/L,加标回收率为94.4%~105%,RSD(n=7)<2.3%。此方法更为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环境水样中锡的测定。  相似文献   
46.
为解决我国光学法仪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在消防领域未能大范围应用的问题。基于撞击法的采样原理,提出新测试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消防领域喷雾射流现场测试。在不同的喷孔数量条件下,通过改变喷雾射流出口压力,观察并统计水雾携带的雾滴在载玻片上留下的印记,根据其直径和数量得出雾滴粒径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射流雾滴粒径值与平均直径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和马尔文粒度仪测得的粒径值相近,水雾粒径随着出口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喷雾水枪性能测试和优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煤矿井下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糊可能性理论建立了瓦斯突出危险性函数。应用模糊多元分析方法建立了瓦斯突出危险性分析模型,通过对各类确定与非确定信息的模糊综合分析,预测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并在生产中应用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
洱海沉积物不同分子量溶解性有机氮空间分布及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杰  张莉  王圣瑞  曹长春 《环境化学》2014,(11):1848-1856
利用超滤技术对洱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DON)进行分子量分级,探究了DON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总DON含量ω(DON)为23.46—61.40 mg·kg-1,平均值为37.19 mg·kg-1,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部>北部>中部的趋势;分子量大于1K Da的大分子组分ω(>1KDa)占ω(DON)的比例为79.1%—93.0%,即洱海沉积物DON是以大分子为主.沉积物DON各组分的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较高,芳香环取代基中活性官能团种类较多,且南部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最高,北部芳香环取代基种类最多;大分子组分DON含有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其来源于陆源输入和微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由此可见,洱海沉积物DON主要由大分子物质组成,其腐殖化程度较高且含类富里酸荧光物质,而此类DON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较低,这可能是洱海沉积物氮含量较高而上覆水氮浓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即沉积物DON分子组成及其结构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湖泊营养水平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49.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最直接的反映。本文对莆田县土地利用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0.
The extensive reclamation of marshland into cropland has tremendously impac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anjiang Plain in northeast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marshland reclamation and restor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we investigated the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an undisturbed marshland, a cultivated marshland and three marshlands that had been restored for 3, 6 and 12?years.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at a depth of 0-20?cm in July 2009 were analyzed for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easily degradable organic carbon. In additi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vertase, β-glucosidase, ur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were determined. These enzymes are involved in C, N and P cycling, respectively. Long-term cultivation resulted in decreased SOC, DOC, MBC, microbial quotient and C (invertase, β-glucosidase) and N-transforming (urease) enzyme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undisturbed marshland. After marshland restoration, the MBC and DOC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oil invertase, β-glucosidase and urease activities increased. Soil DOC and MBC concentrations are probably the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 invertase, β-glucosidase and urease activities. In addition, marshland restoration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icrobial quotient, which reflects enhanced efficiency of organic substrate use by microbial biomass. Our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soil quality recovered following marshland restoration. DOC, MBC and invertase, β-glucosidase and urease activities were sensitive for discriminating soil ecosystems unde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Thus, these paramet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indicators for detecting changes in soi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marshl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