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51.
用热处理方法对泥炭进行活化改性,探讨了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甲苯在泥炭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粒径在0.6~1 mm之间的泥炭在160℃热处理5 h,在pH为7的条件下对甲苯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对甲苯的吸附量为0.32 mg/g。泥炭对甲苯的吸附在20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可用二级吸附速率方程进行拟合。甲苯在泥炭上的吸附和解吸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用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泥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为0.939 mg/g。甲苯在泥炭上的平均解吸率为6.393%,并且出现了滞后现象,表明苯系物与泥炭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研究结果为应用泥炭作为PRB装填介质进行原位修复甲苯污染的地下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基于物联网的农村污水监测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污水排放点多、面广、分散、量小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农村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通过在农村集中区域部署一定量的环境传感器节点,利用无线网络传输特性,将污水排放情况传输至监测中心。综合利用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的相关技术,介绍了感知层传感器节点的监测原理,并提出了应用层监控软件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可以有效、实时地监测污水排放流量大小、污染程度等情况,对环境监测部门具有一定的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3.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CCD数据的洞庭湖夏季富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系统地分析洞庭湖富营养状态的年际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星地同步地面实验,建立起洞庭湖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模型、富营养状态评价模型.利用2009到2013年8月的多期环境一号卫星CCD数据,对洞庭湖富营养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主要以中营养为主.2009到2013年富营养化水体占全湖的面积分别为48.57%、63.84%、51.10%、35.27%、52.10%.2010年富营养化水体占全湖面积比最大,其次是2013年.2洞庭湖富营养水体主要集中在大小西湖、东洞庭湖西部及内湖地区.2009年到2013年大通湖和南湖这两个典型内湖重度富营养水体占全湖的面积比都在逐年下降,水质有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54.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天然斜发沸石去除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出水中氨氮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量越大,沸石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越高,但是吸附容量越低;沸石对氨氮的去除具有短时间内快速吸附,然后缓慢平衡的特点;粉末状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颗粒状沸石;pH对氨氮去除率有显著影响,pH值为6时,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NaCl和NaOH溶液对沸石的改性具有明显的效果,HCl溶液对沸石的改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5.
以浙江沿海面积约36 km2的某石化场地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石化场地地下水(0 m~5 m)存在重金属、硫化物、石油类等污染,污染范围主要在老厂区和滩涂堆填区,其分布特征受到上层填土和工业企业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与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6.
Objective: Recent field data analyses have shown that the safety advantages of rear seats relative to the front seats have decreased in newer vehicles. Separately, the risks of certain injuri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higher for obese occupa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dvanced belt features on the protection of rear-seat occupants with a range of body mass index (BMI) in frontal crashes.

Methods: Whole-body finite element human models with 4 BMI levels (25, 30, 35, and 40 kg/m2) developed previously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52 frontal crash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4 simulations with a standard rear-seat, 3-point belt and 48 simulations with advanced belt features. The parameters varied in the simulations included BMI, load limit, anchor pretensioner, and lap belt routing relative to the pelvis. The injury measurement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head and hip excursions, normalized chest deflection, and torso angle (defined as the angle between the hip–shoulder line and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alyses of covariance were used to test the significance (P <.05) of the results.

Results: Higher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head and hip excursions and larger normalized chest deflection. Higher belt routing increased the hip excursion and torso angle, which indicates a higher submarining risk, whereas the anchor pretensioner reduced hip excursion and torso angle. Lower load limits decreased the normalized chest deflection but increased the head excursion. Normalized chest deflection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ximum torso angle. Occupants with higher BMI have to use higher load limits to reach head excursions similar to those in lower BMI occupants.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optimizing load limiter and adding pretensioner(s) can reduce injury risk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but conflicting effects on head and chest injuries were observed.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importance of using human models to investigate protection for occupants with various BMI levels. A seat belt system capable of adapting to occupant size and body shape will improve protection for obese occupants in rear seats.  相似文献   
57.
容积负荷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运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1套有效容积为3 L的厌氧复合床作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用提高进水基质浓度和缩短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2种方式提高反应器的容积负荷,进而研究反应器最佳的进水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的条件下,反应器最佳进水浓度NH4+-N与NO2--N在110 mg/L左右;通过调节HRT发现,当HRT大于8 h时,NH4+-N与NO2--N的去除率都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58.
寒冷地区冬季低温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北方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冬季运行是受温度影响方面,以典型的生化处理工艺为例,从微生物生长、生化反应速度等机理出发,分析低温对微生物生长、酶促反应速度、生物处理反应速度、生物脱氮、沉淀装置的各种影响,经分析表明:当水温低于13℃时,生物处理效果开始加速降低,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效率降到了50%左右,当水温低于4℃时,几乎无处理效果,同时低温会导致污泥膨胀等现象出现。最后,文章推荐几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9.
非点源污染模型参数数字化及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非点源污染量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非点源污染模型数量繁多,集总模型不考虑时空变异性,适用流域面积小;分布式模型利用网格划分流域,可以模拟时空变异性,但参数繁多、率定困难、精度达不到要求、难以收集与管理.而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合称3S)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参数的选择问题,减少模型中的不确定成分.因此,在未来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利用3S技术解决参数的选择问题,以及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概述了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3S技术在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应用和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60.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国内外相关案例已基本覆盖了国家、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空间尺度;分别以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开展了研究;多采用价值系数与物质量评估两种方法;同时,不同自然保护地在供给、支持、调节、文化等四大类服务的指标选择上各有不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时空动态研究不足、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②开展各指标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③加强时空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动态模拟模型预测价值的变化;④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衡,使其在生态补偿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⑤加强评估结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